掩卷合上最后一页《暗处》,心里跳出来的是这么一句话:“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
这本中信出版社出品的《暗处》,系由美国记者吉莉安.弗琳所写。这位有着良好家庭背景,同时又饱受各种新闻事件浸淫的记者,甫一进军推理文学领域就取得了不乏的成就。2006年她的作品《暗器》入围美国侦探小说“奥斯卡”,并荣获“新人奖”。她的《消失的爱人》引进中国后,好评如潮。我原以为这些都是过誉,可读了这本推理小说,却有不同的感受。
姑且不论令人始料未及的结局,倒叙加不同人员视角切换的写作手法,仅就内容所展现的美国单亲家庭的悲凉与无奈、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问题、“疑罪从无”的司法困境,以及透过故事所揭示的关于成长、守护、勇气等这些宏大又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的课题,就让人觉得回味无穷。
也许,正如书封皮所展现的:一个小女孩打开一扇门,门外是微光。书封面写着“倘若大梦初醒,给暗处的自己开一扇门,可好?”。
一直觉得,封皮的图案和文字是一语双关。
第一重:25年前的“堪萨斯撒旦杀人案”
1985年1月2日,小女孩丽比成了孤儿。当天晚上,她听见了哥哥班恩的声音、妈妈佩蒂的吼叫,随之而来发现自己的妈妈佩蒂、 姐姐黛比、蜜雪都倒在了血泊中。她上庭指控了哥哥班恩杀害全家,班恩被判处终身监禁。丽比在杀人案的阴影下长大。25年后,当所有的捐赠款项挥霍殆尽,她不得已为了生计接受了“杀手俱乐部”的金钱,开始去探索25年前的真相。她去看望监狱里的班恩,探访那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浪子”父亲,追寻曾经指控班恩“猥亵”的少女,拜访和班恩厮混的“不良少年”,渐渐的发现了曾经在案件中忽视的不属于班恩的鲜血、男人的脚印。终于,她“看清”了曾经在“门后”暗处的自己没有看到的真相。
第二重:“未推开门”的困境中的自我
我想,故事里的每个人,都如同那个在门后躲藏的“丽比”,怯懦而缺乏勇气。
“被冤枉” 的班恩,因为一己之私,没有去救助血泊中的妈妈和姐姐黛比。“东窗事发”后,他选择了逃避,将自己“锁”在了监狱中,是为了逝去的亲人“赎罪”,还是努力逃避和掩盖不堪回首的往事?
甜甜的女孩可丽希,年幼时喜爱班恩而主动亲吻了班恩。在父母亲和心理医生的诱哄下,她和同班同学因为害怕而无限“放大”两人的关系,将班恩置于“猥亵”的指控,某种意义上推动了“堪萨斯撒旦杀人案”的发生。当大祸酿成后,她选择了不将真相大白于天下。多年后,当她面对父亲破产、母亲早逝,从家境优渥到沦为“脱衣女郎”,她会不会悔恨自己当初的自私和逃避?
佩蒂,相信儿子班恩希望为儿子脱罪,贫穷的她无可奈何选择了那样一种“拯救”家庭的方式。当女儿黛比躺倒在血泊中之时,她会不会追悔自己的选择?
……
故事的最终,丽比回望童年的农场,淡然而心态平和。她面对了困扰自己多年的梦魇。相信,她不会再沦入故事的开头的自我——那个只能开着灯睡觉的有些暴戾的女孩,而是能够真正意义上去面对自己的人生。
我想,她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救赎”。
真的勇者,就算面对惨淡的人生,也会推开“心门”,以微笑直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