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口会叫“爸”、“妈”的那第一声算起,一个上小学前的小朋友可能已经说了成千上万句柔声柔气、十分动听的话,其中最多的应该是“妈,我饿了”,“爸,我要牛奶”,“爸、妈,我要唱歌、跳舞给你们看”,和“爸、妈,幼儿园老师说……”
他(她)之所以如此懂事,因为明白了只有年轻的父母能够解决他(她)生理和心理上的一切问题,因为爸妈不止一次地告诉说要听老师的话,而自己在听了老师的话,接受到了幼儿园极好的教育之后,想在大人面前露一手,算是对家人的报答。能“好好说话”的前提,是有一颗金子般的童心。
等长大了,当知道课本知识在父母眼里比食物比自己的身体还要重要的时候,他(她)开始为考分——课程知识的缺失进行辩解,因为辩解既伤神也恐怕还将会伤及自己小小的身体,说出口的话常常会语无伦次、吞吞吐吐。这时候,年轻的父母就开始大声喊停:“好好说话,请你好好说话。”
当“好好说话”“好好吃饭”“好好考试”“好好做事”,成为父母口头禅,孩子突然意识到父母不那么亲近自己了,也似乎觉得自己已经走到了父母对立面的位置。也许,他(她)还没意识到“独立”的意思,但他(她)已尝到了不被父母理解的苦楚。一个人默默流泪,打电话向外公外婆诉苦,成了最好的发泄方式。
这应该是每个人在儿童和少年时代都会自然遇到的情景。
避开青年时代的叛逆期,我不说,简友心知肚明,想再选择一个人处于中年时期甚至即将迎来晚年这个阶段,说一说“又会遇到或者发生什么样的情景呢?”
中年,本该是人们心智最成熟时期。可让人多少有点意外的是,很多红极一时的官员、老板会在这个时期翻船。他们也许被“好好说话”者蒙蔽了双眼,这些“好好说话”者做人做事有心机也有能力和水平;他们肯定还对那些不会“好好说话”者以冷眼甚至“杀鸡给猴看”。结果,因为自己作威作福,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不会“好好说话”者,成了“阶下囚”和“笼中鸟”。同样,很多中年夫妻为鸡毛蒜皮的事闹矛盾,互相谩骂甚至大打出手。结果,两人的姻缘也走到了尽头。年纪大了,倒在亲人面前,不会“好好说话”了,其处事方式还不如六七岁的毛小孩、十一二岁的顽童有章程。
“都这把年纪了,一切都需看开了”,老人说的这句话,大多是在劝导别人时用的。你若有心去观照他(她)的老年生活,“小九九”可多着呢?当老伴无心也无意地揭开了他年轻时候的种种“伤疤”,也许他会勃然大怒;在老伴一时找不到现钱,拿了她的闲钱,出去请客或者买酒喝,她会说“喝死你”;谁买了一件新衣新裤,对方会说“别有目的”。一个老者说这些话,也可能是开一句玩笑而已,但一不小心,还是会伤害到对方的心。
你看,你看,一个人活了一辈子,就是学不会“好好说话”!
陈水河整理于2022.5.12下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