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书是生活】过节了,好久没有去书店看过书了

【书是生活】过节了,好久没有去书店看过书了

作者: 花花沸点 | 来源:发表于2017-12-25 16:47 被阅读0次

    都说,回忆过去,是因为现实不如意。

    是的,我怀念那段书是生活的日子。

    翻出我为它写过的长长的文字。

    提醒自己,好久没有看书了。

    书店店名:书是生活

    书店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10号附17号

    营业面积:50㎡

    开业时间:2008年3月18日

    图书种类:哲学、文学、历史、旅游、绘本等等

    面向人群:广大喜欢读书的人

    店员人数:3人

    营业情况:正处在摸索改进中

    “It's an honor to be part of your life!”这是书是生活书店的宣传标语。一开始,对这句话的感觉局限在情感上的认同,但半年多的朝夕相处,它渐渐成为我的一种生活信仰。逢人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读书吧,读书总是好的。只是,我一直无从知道的是,究竟有多少人听信了我,又有多少人真正实践了。除此,我还有另一个困惑。当我看到留言墙上,有人直言不讳得写道,每次来这儿,看到相中的书,回去网购之。那么,面对网购时代的折扣和便捷的诱惑,究竟我们的实体书店,拿什么与之披靡?以下是我作为一个书店店员,也是作为一个读者的的疑惑和思索,关于读书,关于书店。

    我们究竟在多大程度上需要书?

    先说个真事,去年夏天时,我上的是夜班,下班到家大致是十点左右,我一般会提前下车。有一晚,途径邻近的都市村庄,一辆大卡车附近挤满了人群,走近一看,是一个书摊,摆满了各式人文类书籍。摊前驻足了很多人,昏黄的灯光下,一张张年轻的面孔,长久得立着读着。那次,看得我好生感动。那是一帮一脸疲惫的上班族,可看书时一脸的满足感。

    这个场景长久得驻留在我脑海里,我隐约觉着其实很多人愿意看书的,或许连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有时候,在我们抱怨这个时代功利、浮躁,埋怨人心不古、惟利是图时,我们习惯说,都是生活逼的。只是着背后还隐藏着一个选择与否和应允与否的问题。譬如,你可以不答应生活,你去选择书籍,那么生活给你的就是宁静。因为书籍,尤其是人文类书籍,它给我们更多的是心灵的淡定和从容。可惜的是,我们压根儿不去想选择这个问题。

    当然,经常会有人来书店问及职场类书籍,比之人文类书籍,它们的功用价值似乎更明显。但对漫长的生命而言,那些书籍只是阶段性过客,那意味着过了那个时期,将永远不再拿起。而人文类书籍,却可以随着年龄成长,散发出不同的味道。这就是说,人文类书籍,其实是个必需品,因为人,不论做什么,终其一生,不过在自我成长,而书是助益成长,在你迷途时,帮你解惑的。我大胆得以为,我们很大程度上需要书,只是我们并不知道。所以,我乐观得估计,书在郑州,是个前瞻性行业。因为你无法预测,那部分隐性的需求何时会暴发出来。前提是,我的猜测是对的,部分正确就可以。

    就目前郑州的情况而言,被评价为“没文化”、“文化沙漠”,倒也能安然接受,不再像第一次听到那样痛心疾首了。我开始寻思,或许真的是我们的物质水平还没达到,所以人文的精神需求显得奢侈。只是,我又想,读书真的有贫富贵贱之分么?

    读书究竟有没有门槛?

    经常有顾客问,在这儿看书收费么?当我说免费时,他们露出讶异的表情。或许,在郑州本土,在他们的认知里,这种阅读方式是需要收费的。还有一例,曾经和一个长辈吃饭时聊起书店,我说书店经营的是社科人文类书籍。她一语,“那都是吃饱了撑着的人去的地儿”,噎得我半晌没吭声。这两个小事,说明了一个问题,在一般人的认知里,读书是分层次的,尤其是一些没有实用价值的人文类书籍,是那些生活无忧的人无聊消遣用的。

    事实上,尽管一些书籍对文化层次有要求,但这种武断得以为人文书籍是闲书,读之无用的观点,却是对读书的一种偏见,升华一点说,这是一种不懂生活的态度。书是生活,谐音是舒适生活。只是多少人,有见识有福德享受书带给自己的舒适。

    而那些以为,只有物质生活富足了才读书的人,又是何样的目光粗浅。殊不知,物质与精神并无先后主次之分。有人说,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时代的多元,意味着所有事物的延展和弹性。比如生活方式,你可以每月拿着薪资去到处旅游购物,也可以存着孝敬父母,当然也可以买一堆一堆的书。无人能说你什么,因为生活是你自己的。这也可以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也可以有无限的可能。

    事实上,这里还涉及一个读书方式的问题。正像上面例子中提到到,很多人以为类似我们这样的书店,坐在沙发里读书是要收费的。我想这大概是书吧形式在二三线城市的浸透力度和传统认知之间的矛盾。当然,也反映了一座城市的文化涵养。从这点来说,郑州比之一线城市,却是没文化的。

    我倒以为这种形式,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同,当然这种免费的形式,长远来看,对书店也不是什么坏事。因为,人文书店,较之经济价值,更多的承载着文化建设的意义。一年、两年、三年,或许改变不了什么,但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一代代传承下去,总能改变点什么。

    还记得一个“保卫书店”的线上活动,印象深刻的是一张流浪汉认真看书的照片,标题是知识没有贫富贵贱之分。真的,读书,哪有什么门槛,有的话,也是自己给自己设限。

    “小”局限也能撑起大天地

    翻阅书店的意见簿时,很多人提到书店规模小,也时常有人问及书店有没有连锁之类的问题。关于规模的问题,四五十平米,对一家书店来讲,委实显得憋屈。后来,我去郑州的另一家人文书店,它在规模上绝对称得上大,只是那个周末的午后,偌大的厅堂,无几个身影,书寂寥得躺着,不免令人生发悲楚之感。而今,那家书店已转型,向餐饮演出方向发展,书沦为附属品。也是从那起,我猛地意识到,小有小的好处,至少举目望去,有身影,有亲近,有温馨。

    其实,小的好处在于“船小好调头”和“短小精悍”。船小意味着遇见风浪,它有周转的灵活性,有存活的时间和希望。后者呢,则关及整个书店的态度——精益求精。因为地方有限,所以书籍的种类,与书籍相关的商品就要求精挑细选和精致之致。

    至于连锁之类的问题,就我个人来说,我倾向于“够了”的哲学。是的,我以为没有必要连锁的。将一家做到极致,做成一座城市的风景,足矣。既然,书店是一种理想,那何妨再理想一点,只此一家,别无分店。说到底,书店不是赚钱的营生。开书店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梦想和责任的觉醒和寻求。与其将精力花费在铺张蔓延上,何不将一家书店打造成一座可以在岁月里栉风沐雨的坚挺汉子。

    网购时代,实体书店的忧虑

    前阵子,书行内闹得沸沸扬扬的事儿是光合作用倒下的事儿,作为国内最大民营连锁书店,10月28日,北京的两家门店遭供应商哄抢,10月29日,总部厦门光合作用停止营业。目前,光合作用高层已集体辞职。新浪网新闻一曝出,网友评论数百条,有追忆缅怀的,有建言建策的。其中,我比较认同的有以下几条:1.好的书店之存在决不仅仅在卖书。2.书店是城市气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店租昂贵的前提下,也许低成本+个性化,经营才是解决之道3.跨界经营肯定没错,问题关键在客户资源管理!这个瓶颈不突破,实体书店就没戏。

    在这之中,关于跨界经营,还有些争议,如,一网友说,跨界发展,让卖书,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模式,嫁接咖啡,休闲,甚至地产,大胆突破。但另一网友认为,实体书店+音乐咖啡的模式很难经营,一则因为现在的人很浮躁,偏爱快餐式读物;二则房租人工成本涨得快;三则网上书店快速发展,打折成常态,卖书基本无利润。

    其实,关于跨界经营,很多更似书吧形式,这个在郑州,有一家书店已开始试行这种形式,他们将场地出租给一个乐队,书店成为集演出、餐饮和少量的书籍为一体的形式。也许在信息和网购时代,这是很多书店选择的生存之道。但是,总觉得多了一份浮嚣,缺失了一份纯粹。而我们,宁愿固守着当初,在不改变以书为主体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一些书皮、笔记本等外延商品和一些手工创意品。

    “其实,实体书店出售的不仅仅是书。实体书店提供的是一种亲近,走进书店感受类似自然的建筑,装饰,灯光,书架,摆设,取下一本书,在书店的某处伫立片刻如同在乡村别墅中面朝田野和阳光的房间里小憩。”

    这是豆瓣好友“爱呼吸的神经元”在书店小组里发的题为“书店将成为一种公益”的文章中的话。文章还提到,在身边人习惯了网购,习惯了它的干净利索和折扣实惠外,总觉得少了什么。所缺失的便是书本在未对它进行占有前的那段相遇。这与《别想摆脱书》中安贝托.艾柯的一个观点颇似,他说纸质书上面密密麻麻的笔记,记载了你的历史和往事,有不可替代的回忆体验。豆友还预见说,书店私人运营的模式不会改变,因为只有私人的店主才会有对应的购书者,才会有独特的个人,多样的性格,多元的社会。

    只是,我们除了在精神和感觉上探寻书店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实际出拳时,我们靠什么与别人对打。我在想,或许人文是张王牌。

    人文是不倒的旗帜

    人文的定位,意味着一定的束缚,实际反映就是拒绝了一部分的利益。这也是独立书店区别于教辅类书店必然的牺牲和希求。当然,它也意味着更多的个性和自由延展空间。在摒弃眼前部分利益的同时,它为自己争到了自主性和精神的空间。比如靠植物、音乐、灯盏凝筑的氛围,当然更重要的是文化品位,这是通路,但也是少有人走好的路。

    树立本土的文化地标,是我们书店的心愿,也是我们生存的长久之计。这很大程度上是当今形势决定的。现今,纸质书趋于慢慢淘汰的过程,这一点在《别想摆脱书》中,安贝托.艾柯就书是否因为网络而消失这个问题说到,说到底,阅读需要一种载体,但这种载体不可能仅仅是一台电脑。也许,书的组成部分将有所演变,也许书不再是纸质书。但书终究是书。书永远不死。不难理解,其中的两层意思。一是书的纸张的载体可能会变化,二是书作为文化的载体,永远不可替代。所以,树立文化标志,凝聚更多的文化内涵,对一家书店来讲,是立足之策。

    鉴于此,我们要走的路还有很远,办自己的内刊,办自己的文化讲坛,办自己的读书沙龙,提升店员自身的文化素质,或许还有那么一天,以书店的名义在本地媒体开办自己的专栏,只有那一天,书真正是一种生活。

    最后,以狄金森的一首诗结尾:

    我们有一份黑夜要忍受,我们有一份黎明,

    我们有一份欢乐的空白要填充,我们有一份憎恨。

    这里一颗星那里一颗星,有些,迷了方向!这里一团雾那里一团雾,然后,阳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是生活】过节了,好久没有去书店看过书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dnl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