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不过妈妈的软磨硬泡,刘丽终于鼓足勇气,打电话约了张子清下午出来,一起在市里的一个小广场散步。
打完电话,刘丽的手都是冰凉的,手心里全是冷汗,心脏突突突突地跳个不停。
一个中午,她都在想这件事情,连饭都没好好吃。她不知道该怎么跟张子清说这件事情。
下午3点,她来到了小广场,张子清看见她,立即骑车过来跟她打招呼,他们俩一人一辆自行车边推着车走边聊天。
他们开始聊的是对大学生活的憧憬,后来就聊起了张子清的父亲。
说起父亲,张子清满满的骄傲和自豪。的确,那也是一个超级励志的人生故事。
当年张子清父亲的双亲在一场火灾中双双遇难,只留下张子清父亲一个孩子孤苦伶仃,年迈的奶奶把他带到了10岁,也撒手人寰了。一个10岁的孩子还没有生存能力,只能靠街坊邻里的接济生活。
同村的一户人家孩子不多,看他可怜,就收留了他。
这户人家有一个女儿,跟张子清的父亲年龄相仿。他俩从小一起长大,互敬互爱。
同时,因为成绩优秀,张子清的父亲也得到了全村人的帮助,大家看到他这么优秀又这么勤奋上进,就商量并且决定一起供他上学。

毕业后,他靠着自己的一支笔和满腔的热情投入到了家乡的建设中,他一心想为老百姓做事,要为家乡父老乡亲谋利,因此,深受群众爱戴。
他为了调查矿井中工人的工作条件,自己穿了矿工服去到采矿一线去视察;为了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多次去美国参观流水线上的操作,为此,还专门请了学校的英语老师来教授英语;为了招商引资,他去过很多的城市,成功引进外资上千万,为家乡的建设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因为他的兢兢业业,踏实肯干,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地认可和好评,被一致推举为本市市长。
张子清说,他爸爸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上了领导岗位,并且与收养他的那户人家的女儿结为伉俪。
刘丽一边走一边听着,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她一直认为那些成功人士都是特别有背景的,要么就是机遇抓得好,没有想到每个人成功的背后都有一段心酸的血泪史。
当张子清把故事讲完的时候,他微笑着望着刘丽,好像在等待她向他说些什么。
刘丽两个手不自然的绕来绕去,几欲开口。
那个时候,她突然意识到每个人的成功都得来之不易,她有什么理由不让哥哥去奋斗,要走这个捷径?!
她也简单地说了说爸爸也曾经为这片土地做出过贡献,但由于价值观的不同,才和妈妈分居的。
当她被问起自己家里其他人的时候,她突然沉默了。此时,她想起了妈妈交给她的任务。
这时,她脑子里出现了两个自己,一个告诉她:去说一说吧,你不说哥哥就没有工作,另一个自己说:不能,要让哥哥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功,不能走捷径……
一顿痛苦的挣扎之后,后一个“自己”得胜了。
最终她没有向张子清发出任何请求。张子清也尊重她的意愿,没有继续跟她探讨她家庭的事情。
可是在内心深处,她深深的感受到一个人好的家庭对一个人人生的影响有多么的重要。
在张子清的身上,她看到的是一个包容,儒雅,有爱的官二代。
然而这并不能彻底打破他对领导干部子弟的偏见。
因为她的内心自卑,并且她也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是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女孩子。
虽然她知道自己的爸爸是一个非常善良的,浪漫的,温情的知识分子,但是父爱的缺失还是让她觉得自己抬不起头来。
她跟张子清讲起了自己的爸爸,她说爸爸没有调回东北老家的时候,会经常带他们外出。
春天他们会骑着自行车去城边的庄稼地里挖野菜回来吃;夏天爸爸会带他们去农村的小河湾摸鱼,在河边,搭起帐篷吃烧烤;秋天一片金黄的时候,爸爸会带他们一起去玉米地里,摘玉米,到地里去挖土豆,然后用玉米轴点着了火,烤着吃土豆和玉米,就着榨菜吃,那叫个香啊;冬天,寒风凛冽,爸爸还会带着他们去山上找酸溜溜吃。小手冻得通红,还不忘小心翼翼地把带刺的酸溜溜撇下来小枝,小心翼翼地避开刺,送到嘴里吮吸……
爸爸还会经常跟朋友去打猎,有时会打回山鸡,有时候会打回一只野兔,那时他觉得爸爸是个神奇的,无所不能的爸爸。
当她把这些告诉张子清的时候,张子清不停地夸赞她爸爸,说他好浪漫,好有爱,这让刘丽心里觉得特别地舒服。
那时,她很笃定地相信哥哥也能够像爸爸一样,奋发图强,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回到家里,妈妈听她讲述与张子清的谈话,还没等她说完,妈妈就问:“你到底也没有请人家帮你哥哥找工作啊?”
刘丽说:“哥哥是个正常人,有自食其力的能力,为什么非要托关系走后门呢?我相信我哥靠自己也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况且谁的奋斗不带伤,谁的成功那么轻而易举,而且不一定非要找体制内的工作才是最好的出路呀?!”
她的几句话说得妈妈哑口无言,直用白眼翻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