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的内容相较于之前的内容来讲,他将和善而坚定的态度,将正向引导,做你该做的等等这些的内容,做了一个规整,我们就来看一下,用行动而不是用语言,又该如何去做呢?
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你怎么总是这样,总是不怎么怎么样,这些话不知道被多少父母愤怒的说过无数遍,也不知道,你自己是不是也会经常说呢?这句话,其实只有一个含义,就是表达父母的怒气,此外没有任何其他作用,事实上,当我们说多少次,意味着我们每一次的告知或者是说教都没有达到效果,孩子们学的会很快,通常告知就是不允许孩子做某个行为,然而结果常常与这个告知相反,于是孩子就学会了,他的行为可以不一致。
孩子通常是想得到关注,而且总是想得到越来越多,他们才不会,管得到关注的途径是否合适,而往往能得到关注的时候,是她不太乖的时候,试想一下,如果你的孩子能够很安静的在看书或者画画,或者说他有能力可以安静的自己看书,写字画画,当他来找你跟他玩,而你恰好手上又有一些事情在做的时候,你会不会跟他说?“亲爱的,你先自己去看会儿书吧,过会我就来跟你玩儿。”然后过会之后,你可能又会有别的事情,于是孩子觉得,我这样乖,好像不能让你跟我玩而不能得到你的关注,所以她会开始变得不那么乖,而当他,我那么乖的时候发现,你的注意力是可以被它吸引的,一旦他有这样的认知,觉得说如果我不是那么乖,你就可以关注我,那么,他可能就会用这种方式来引起你对他的关注,来确认自己的价值和地位。
而一旦孩子有了这个行为模式之后,你会发现,如果妈妈真的想改变孩子的行为,就需要用行动而不是语言,还应该意识到孩子产生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然后尊重孩子,不是强迫他们改变,而是决定自己的行为。
而如果妈妈一直觉得孩子大了是可以讲道理的话,或者说,他应该能听懂这些道理,或者他需要懂得这些道理的理念,那么他一再的说而没有付出任何行动,很多父母都是会无休止的说教,孩子的每个行为背后都有目的,时间长了,孩子会对这种说教的行为产生免疫,成了“妈妈的聋子”,这样的“耳聋现象”,最后会针对所有对他讲道理的人,先是父母,接着就是老师,再往后可能就是社会上一些其他的人,而他们却继续采用这个方式,其实都是白费力气。
语言是用来沟通的,在发生冲突的时候孩子不愿意倾听,这时候的语言很有可能变成武器,冲突中无法通过语言来教导孩子,因为这时候他什么也听不进去,而妈妈这时候很容易,是在处于愤怒的情绪中,说什么都容易变成语言弹药,口舌之争就由此开始,有时候即使孩子什么都不说,她仍然在反抗,并通过他的行为表现出来,直接对抗和恶作剧是孩子最常用的方法。
很多时候妈妈都会说,你上次明明答应的好好的呀,你说了你会怎么怎么样啊,但是为什么每次都做不到呢?每一次都要一而再再而三的犯同样的错误呢,因为孩子表现出听的样子,可以达到他的目的,实际上他什么也没有听进去,他没有打算按照妈妈说的做,他表现出听话,最后仍然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这样做很值得,如果妈妈能够真正观察和理解孩子的表情,就会明白孩子根本没把妈妈的话往心里去。
这就是让父母觉得很无力的一种状态,就是说多少遍都没用,说多少次都不会改,孩子一如既往,家长也是一如既往的身心疲惫。
还有一种情况,父母习惯用语言的方式就是吓唬孩子,她看到孩子身边有潜在的危险的时候,就会警告他们小心,如果他们真的听了我们的话都不去做,那么他们就会害怕,被吓唬的孩子很多都会胆小,比如家长可能会跟孩子说,小心那个水是烫的,不能动,小心那个台阶太高了不能跳,很多情况父母要做的就是保持沉默,通常当父母第1次尝试用沉默的方式,只是悄悄地观察孩子所处的环境是否安全的时候,会觉得有点困难,他们会觉得面临这样的挑战,必须做点什么,其实很快就会发现,安静的沉默不但可以减轻当时情形的紧张和压力,还能让气氛和谐愉快,然而有些妈妈闭上了嘴却没有安静,他们的脑子里仍然在大叫。
还记得前面说面对孩子的哭闹,我们需要做什么吗?面对一个尖叫失控的孩子,妈妈感到非常无助,试图用语言威胁给孩子施压,让孩子听话,而他的行为却与他的语言相反,她想让孩子停止大哭,却不明白自己应该采取行动离开这个环境,比如她会跟孩子说不要哭了,你再哭我就走了。而事实上你会发现,她跟孩子纠缠很长很长时间也不会离开,即使最后他忍无可忍愤怒的离开,这样的离开会给孩子带来被抛弃的感觉。事实上孩子刚开始哭的时候,只是泪水压力而已,不用太过在意。
因而坚定的行为可以表达家长的态度。而恐吓只会禁锢孩子成长的脚步,或者当孩子意识到这只是恐吓的时候就会变的毫无用处。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孩子在家里作为小霸王的时候,家长会很生气,会去说教,会有惩罚,但是如果他在外面成为一个小霸王,然后受到外面其他人的指责,或者是责罚的时候,家长又会觉得他可怜,然后给予她安慰,而不是让他去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这样的孩子无法在社会中生存,他希望有归属感,他在成人的世界里感到孤独,这样的小孩一直是个受宠的孩子,他的父母就像仆人一样不断满足她的需求,结果他们扼杀了他正面积极努力寻求归属感的天性,误导和鼓励了他的错误目的,让她觉得自己只有在挫败成人时才有归属感,而这样的行为在现实社会中往往会收到社会的惩罚。而往往这时候有可能就是一个无法承受的后果。
所以本章再次强调,面对冲突,妈妈保持冷静沉着的态度,尊重孩子,尊重自己,要维持约定的权利,就不会和孩子发生权利之争,他的态度孩子能够感受到,并且妈妈的行为能够言传身教的让孩子学会尊重,这是孩子非常需要的,这样的教导结果,需要通过行动来实现,而不是语言。
与其说给他听,不如做给他看,孩子的大脑发育,在他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出来之前,事实上所有的道理他都不能够理解,因为什么所以什么。因此与其告诉她一大堆道理,说因为这样所以才要那样做,如果你不这样做你就会怎么怎么样,还不如直接告诉他你需要做什么,引导他用正确的正向的积极的方式去寻求归属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