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市
解放后,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按照物分''三类",权分"五级"管理计划和价格。(五级为中省市县和企业)粮、棉、油属一类物资。工业品属二类物资。三类商品主要是农副产品和一些日用杂品。特别是关乎人民生活品的五个一,即:一红(大肉),一白(粮食),一黑(煤炭),一青(蔬菜),一黃(食用油)。管理严格,必须确保市场稳定。粮棉油实行的统购统销政策。户口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农民的口粮由生产队交了公购粮后再分配。非农业户口也就是吃商品的干公事人员,粮食按照工种定量供应,一般为30斤标准。粮票在市场上流通,分各省粮票和全国通用粮票。布票不分户口所属,按人头发放。
大多数商品都是按计划生产,按计划供应。工业品由商业系统负责分配主营,生产资料供应由供销系统负责分配主营。当时市场不开放,不允许私人经商。集市上农民只能卖些房前屋后和自留地自产自销的农副产品。
由于粮食棉花极度短缺,购买副食品和布匹需要票证。所以这些物资就成了倒贩的主要对象。出现了一些人隐藏在黑暗的角落里,私下偷着进行交易的黑市。他们利用逢集过会的机会,穿插在人群之中。通过观颜察色,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对上了号,挂上了钩,跑到背街僻巷,墙角旮旯里。有现场解衣扶襟,掏钱交易的;也有打听行情,提前约定的。他们的黑市交易比地下党接头联络还神密。那些搞黑市交易的人,都是胆子比较大,脑子比较聪明,平常就爱日鬼倒洋糖的,神通广大。经常手里不但掌握为数不多的各种票证和紧缺的物资,而且还能观察到一些急需的人员,非常精通那一行。特别是六十年代,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卖馍倒粮票成了黑市中的黑市。卖者提心吊胆,买者也是小心异异,甚至为了买上一个馍,都跑到厕所里进行交易。那时候,市场上由一两个正式的市管人员和当地抽的临时协管员来负责管理。专门在集市上撵人踢摊子。不论搞什么黑市交易,大伙们都东张西望,时刻警惕着,防止被发现,一有异常就一哄而散。不然被发现逮住,就会将所有物资票证全部没收。轻者,没收财物,批评教育;重者,参加学习班,进行批评教育;更甚者按投机倒把,定罪打击。
在去煤矿拉煤雷庄至郑家有一条胡同,是通往西安、渭南、大荔、沟南拉煤的必经之路。过去,下矿给生产队和私人家里拉煤大多数主要是靠架子车拉和骑自行车驮。当时,架子车、自行车的质量不如以后的质量好,零部件特别紧缺。内档钢碗易破,轴头易断,钢珠也己易掉落,内胎跑气,外胎扎伤,弄不好架子就跑毛了!自行车就坏到半路上,遇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店,真是急死上路人。久而久之这条胡同就形成了一个交易黑市,被称为黑市胡同。有新的有旧的零部件,有吃的馍有用的票证等。夜晚两边的土窑和高埝上就成了黑市人的藏身之处。只要有车停人晃,他们就会出现在的面前。只要看见时闪时现的火光,就能找到那些黑市人。甚至一个口哨就联络上了,在黑暗中讨价还价,进行交易。白天还佯装成拾粪捡煤的,也照样寻找下手,搞黑市活动。他们来无踪,去无影,时无时现,成为了一种社会形象,自然不然地也成了政府取缔的对象,打击的重点。但仍打而不止,禁而不绝,仍会死灰复燃。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物资相对丰富,黑市慢慢地被改变。特别是通过改革开放,市场的开放,彻底告别了黑市。黑市将永远成为一段历史,一种记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