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8073566/61325f7d70e8b8c7.jpg)
父母回到老家生活有半年了,想象中的归园田居并没有出现,反倒陷入一种无边无际的空虚之中。
他们是带着失意回到老家的,在此之前,千里迢迢到深圳去照顾产后的儿媳妇,却因为种种原因矛盾重重,在第二次大吵,彼此撂了许多覆水难收的狠话之后,彻底决裂,仓促返乡。
预想中与儿子儿媳和乐融融,含饴弄孙的画面不仅没有出现,反倒弄得一地鸡毛,骄傲了一辈子的父母,非常不能接受。记得当初他们决定要去深圳时,我反复叮嘱他们,尽量尊重年轻人的生活习惯,不要干涉他们,避免矛盾,妈妈很不屑地说,我们两个一辈子做人没被人指摘过的,我相信你说的那些矛盾不会存在。
可能,这就是代沟吧,他们所认为的准则,与年轻一代的准则,背道而驰。
关于弟媳妇的是非,我从来不愿意参与论说。其实每个人都有其复杂性,而人生的很多结局,早就在做选择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除了接受它、走好自己的路,没有其他的办法。
但落回到父母的晚年生活,对于他们来讲,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也难以消化的。毕竟,儿子曾是他们倾注所有的命根子,呕心沥血栽培,到了收果子的时候,发现果子不是他们的。这份空虚和失落,实难填满。
许多年没有在老家生活了,偶尔回去,大多在春运时节,正是返乡大潮,十里八乡吵吵嚷嚷的年轻人,掩盖了农村的落寞。但是在平日与母亲的电话里和父亲拍的视频里了解到的农村,是那样的落寞。
为让自己忙起来好忘记与儿媳不和的失落,父亲一直想找点事情做好打发时间,但却发现困难重重。二十多年来,因为年轻人都外出务工,整个村子成为老人村。冷寂不说,因为老年人消费力不足,曾经热闹繁华的小镇街市,都门庭冷落了。我们村因为靠着街市,父母以前在镇上开店做生意,曾有过比较红火的日子,如今此种营生已早已无迹可寻。何不种点田地卖点小菜呢?我在电话里问,想着反正也没有生存之虞,小打小闹地种点菜,活动活动筋骨也是好的。但是母亲很坚决地否定了,问其缘由,她说,如今镇上散户种的小菜已经没有销路了。近年因为年轻人都外出,土地流转蔚然成风,有钱一点的壮年人租下大片土地,采用机械化耕作、节水灌溉、大棚种植,供菜稳定,所以镇上的菜市场、学校、各单位等,都由蔬菜基地或私人农场直供,散卖的农户蔬菜,没有销路了。
颇有一种山穷水尽的凋零之感。偶尔在父亲拍的视频里看到过去相熟的乡亲,一些叔叔伯伯,闲坐在我家客厅与父母聊天,都颇有老态了。记忆里却是他们曾经强壮昂扬的样子,不由得让人伤感。想想自己的父母又何尝不是,老境苍凉。
母亲在电话里喟叹,我安静倾听,想安慰却觉得非常徒劳。他们对儿子的失望我无力缓解,农村凋零的大环境我更无法扭转,只能尽自己所能,多问候和补贴,多回去看望他们或接他们来身边散心,如此而已。至于他们所感受到的空虚,恐怕,只能在漫长的晚年生活里,慢慢自我消化了。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