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路第十三》25:郎君缘何如意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先生说:君子易于奉事而难以取悦。取悦他的方式不合乎道,他是不会开心的。等到他用人时,却是量才而用的。小人难于奉事而易于取悦。取悦的方式即使不合乎道,他也不在乎。等到他用人时,却是求全责备,凡他想要你做的,不拘符不符合你的潜质,你都得做。
今天,我们读《论语》,感到枯燥无力,一则是文字本身穿越两千多年的历史形成的时空隔膜,二则是史料背景缺失形成的文字本身的干瘪无味。正因为这两点,《论语》的读者最容易犯的两个毛病,一是以今人之心,今人之理性无依据的去揣摩两千年前之孔子;二是沿着前人堆砌起的神圣化的孔子形象,违背自己的内心去继续神圣化孔子。
读《论语》,最好的姿态莫过于“不求甚解”了。不求甚解了,反而能将孔子当成一个饱读诗书的邻家老头儿,闲下来时,或者困顿之时,听听“老人言”,看有没有可能优化一下自己的心境,解决一下自己的问题。要知道,大成至圣先师的名头不是白叫的,总归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假定同时有两家以上的公司老板都很欣赏我们,都希望我们去他的公司供职。我们又一时拿不定注意,不妨听听夫子的教诲。当然了,一个好姑娘,同时被几个男士追求,挑花了眼,不知该名花归谁家,听听这段也是有好处的。
孔子当然不能对你最终去哪家公司负责,更不能对你的终身大事负责。但对照一下细节,还是能让我们的头脑更清楚一些。至于孰重孰轻,选择哪一个,还是要靠你自己的。
一、身心
君子易于奉事而难以讨好取悦,小人难于奉事而易于讨好取悦。
奉事的本质是什么?是他人调动外界资源对我们身体需求的满足。往更大的外延上讲,也可以等同于今天的共事,君子是易于奉事和共事的。小人是难于奉事和共事的。一个人如果难于奉事和共事时,不仅仅要检点一下自己,如果有选择权的话,也可以琢磨一下对方是孔子讲的君子还是小人。后来,荀子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是在说什么?就是在说君子应做好的外在奉事、共事的准备。在奉事、共事上,你再是个菜鸟,还能菜到哪种程度?
“说”的本质是什么?“说”是“悦”的同字,“悦”是发自内心的欢喜。
先前厦门走私案的主犯赖昌星有句口头禅:“千不怕,万不怕,就怕干部没有爱好”。只要你有爱好,他就有办法拉拢腐蚀,就有办法把你拿下。最让赖昌星头疼的,绝对是君子式干部。你要想真正取悦他,很困难的。他没什么爱好,即便是有些爱好,在他看来也远没有道重要。偶然看到了不错的东西,刚刚有些高兴,因为不符合道义的原因,他也是断然不会接受的。至于没什么原则的小人,正如孔子所言“小人之德,草。草上之以风,必偃”。取悦小人,即便不合乎道,他也是不怎么在乎的。
二、人己
说到“身心”,是我们对他人。说到“人己”,孔子讲得是他人对我们。
君子是怎样做的?不管你有没有取悦他,有没有取悦成功。在使用人才上,他都是两个字“器之”,也就是量才而用,你是适合做什么的,他都让你能够尽情的发挥。对于不适合的,他也不会勉强。
小人是怎样做的?没有取悦他的,敬而远之。取悦了他的,他也是两个字“求备”。什么叫“求备”,就是求全责备。小人用人时很苛刻的,我们经常听到他的口头禅是“这帮人都是饭桶”,看他经常面对的问题都是“无人可用”。
细节的意味弄明白了,谁是君子,谁是小人,不言自明。要到张家还是李家,哪个是酒囊饭袋,哪个是谦谦君子,早已不言自明。至于如何选择,那当然还是咱自己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