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路第十三》06:如何让“自身”变得有力量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的编排,的确精妙的很。表面上看,这些散句好像是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好像孔老夫子当年上课没怎么备课似的。仔细琢磨,这段话和那段话之间,似乎又有着无法言说的关联。
前面,孔子刚刚讲完读书与人生的关系,也就是知与行的关系。明白无误的指出,读书要解决自心的问题、自身的问题和团队(众人)的问题。也就是说,知是为了行,为了更好的行。读书是为着解决问题的。
老先生是拿《诗三百》来说事儿的,诵习诗三百,书读好了,读透彻了,交给个政事,是应该干得漂漂亮亮的。安排外出做个事儿,是能够做到专对妥帖的。要不然,书就读到茄子地了。
读书是能够解决自心的问题,自身的问题和众人的问题。这种种的问题,归结起来,都是从自心的解决入手的,也是以自心问题的解决为基础的。没有这个基础,其他一切都是空的。
自心到自身是直接的关系,自心到众人,变多少有些间接了。也就是说,自心的问题解决了,是可以做到独善其身的。但自心问题的解决,可能和众人问题的解决之间,还有一些障碍。古人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便是从对待这个障碍的态度上,分开了两种不同的境遇。
从自心到众人,之间的障碍到底是什么?
孔子补充的这句话就是应对这个障碍的。
要让众人行,先要自身正。自身不正,虽令不从。
一、从自心到自身的要诀——通达
在描述学习状态时,有种状态叫“愤”——心求通而力有不逮。也就是说,内心里是想要求通达的,但自身却没有力量使内心通达。这个时候,做先生的便可以介入了。其实,书籍文献本身也是先生,也就是说在这种状态下,书籍文献便开始有用了。
后人讲,“书到用时方恨少”就是这个意思。内心里没有问题时,读书总嫌其多。现实中有了要解决的问题,总觉得书读得不够多,不够透彻。
从自心到自身的要诀在通达,而书籍文献是通达的途径,良师益友当然也是通达的途径。
二、从自身到众人的要诀——身正
自心通达,是能够解决自身的问题的。也就是说,自己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都能在自心通达那里找到出路。
进一步讲,还有一个从自身到众人的问题。孔子所谓:“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就是这个问题。读了《诗三百》,交代个政事,却不能搞定。说到底,还是不够通达。
这一层通达便不仅是自心的通达,而是要看到一个更大的、集合的——众人之心。
没有众人之心的通达,是没有众人问题的解决的。如何让众人之心通达?孔子一向是想自己要答案的,从不将责任推给他人。
孔子给出的答案是“身正”。什么叫“身正”?就是在自心和众人心之间没有偏颇,在自身与众人心之间没有偏颇。说得直白点,是放下自心,以众人心为自心,然后,让自身适应这个升级版的自心。如此一来,才有所谓的“身正”。
“身正”了,身不负众人心了,众人自然会追随。身负了众人心,即便是下令,众人也不会心甘情愿地追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