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如此多情

作者: 谢小花同学 | 来源:发表于2017-07-19 00:24 被阅读0次
    图片发自小花的手机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特鲁多医生墓志铭

    首先很感谢红姐推荐并且借了这本书给我,让我在那一个个的真实临终故事中看到了死亡的另一面,如此真实,而不是我所想的那么虚幻。

    中国人真的很忌讳死亡这个话题,总是在逃避,这很能理解,毕竟这个话题对于如今的我来说还是沉重地让人难受。它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负能量磁场。无助,无力,无奈,痛苦,煎熬,懊悔,不甘,折磨,黑暗,悲伤……

    尽管死亡话题如此沉重,我还是推荐这本书给大家。除了让大家可以更加全面地体会到医生也是普通人,医疗技术再进步也不能让人长生不老之外,还想让大家看到原来临终就是这么一回事,那会儿医生可能会对自己做些什么,给自己带来怎么的影响,从而希望大伙能珍惜生命,过好每一天,然后最后能有尊严而又优雅地与这个世界说再见。

    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曾经我也以为医院是个暴利的企业,毕竟没有哪家公司能如医院般每天门庭若市,宛如五湖四海的人都赶着来"朝奉"般上门给钱。

    曾经我也以为医生是个冷漠的机器人,毕竟长时间的等待诊治总是会被短短几分钟的寥寥数语给打发走了。他们就像是一群被设定了程序一样,说着一样官方的话,开着一样高价的药,上着一样费钱的医疗设备。

    曾经我也以为医患间的矛盾就像那婆媳问题一样,长久存在,无法寻找根源问题,无法得到解决。

    曾经我也以为如果一个人真的患了重病了,尽管知道他不久于人世了,所做的任何治疗都是白费的,家属也只有不计一切代价让他活着这唯一的方法。毕竟只有他活着我们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才能全了各种名声。

    曾经面对医院,面对医生,面对临终,我有很多标签想法。

    我忽视了医院也就是一个治病救人的地儿而已,医生也就是一个普通人而已,这个地方不是乌托邦,那些人不是神。也更不知道其实医患间也能培养出亲情般的感情,长久相处,互相理解,尊重与关心怎能让这感情不纯厚真挚呢?当然更不会知道原来很多有创性的抢救治疗只是让患者痛苦而无尊严地在这个世上苟延残喘而已。

    里面有个医生口述的一段话让我感触很深,特意记录下来,

    "在我这些年的从医生涯中,见过太多患者和家属。许多肿瘤患者及家属由于医学知识的匮乏,对治疗的期望值过高,一旦治疗失败,轻则埋怨,重则咒骂,甚至拳脚相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与我国长期只注重"生",避讳"死"的文化传统有关。一直以来,人们接受的都是如何"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等信息,没有人告诉我们如何面对死亡。所以老百姓一提到"死",提到生病,就恐惧得不得了,失去了理智。谁都不能长生不老,疾病和死亡时人类生命长河中的一部分,是必然的过程,我们要理智地看待它。"

    是的,从人出生那刻起就一步步地走向死亡,谁也避免不了,那么在这生命的长河中希望我们都能理智看待它,了解它是怎么一回事。更希望日常除了养生保健之外,也能吸收多点医学知识,让自己活得明白点,也避免日后必要时与医生沟通的困难。

    是的,如今面对死亡这个话题我还是心颤的。如果到那么一天,我需要那些有创急救治疗来维持注定干枯的生命的话,我会选择放弃的。因为我实在太害怕躺在ICU这个冰冷的地方,干瘪的孤独的痛苦的无尊严的慢慢地感受自己生命的流逝。希望临终关怀医院能好好地办起来,为更多人所接受,也希望医院与医生除了尊重患者家属的意见外也能好好尊重患者的意愿。毕竟在这本书中我实在看到太多铁骨铮铮的汉子掌握了一辈子的话事权,却在自己死亡这件事上失去了话事权无奈痛苦又无尊严地离去。

    看完这本书,虽说算是看了挺多人生百态,了解到了很多临终治疗的事儿,但是我还是很害怕死亡。人类对于未知的东西总是如此的呀,更何况是不可逆呀。

    了解死亡,只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好好规划人生,不给爱的人带去麻烦,不去挑战人性,尊严地活着。

    愿有一天我能有尊严且优雅地离去。

    图片发自小花的手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死亡如此多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dyk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