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文章叙述有些碎,想起什么写什么,阅读中如感到逻辑不清请见谅。
影视中的北京北京,是一座人口数量超过2300万人的超大型城市,非京籍的人数占了一半以上。
北京,在过去的30年里,城市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城市的规模、功能、体量呈几何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同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诚然,在这过去的发展中,外来人口为北京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都没有被遗忘。
但是,近来一些不和谐的事件,屡屡触碰社会不同群体的敏感神经,这究竟是怎么了?
真正的老北京人(三代以上)其实很少很少,从战争期间的人口动荡,到建国后政府和军队机关的大规模迁入,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建设高峰期,北京在过去的近100年间不断地经历融合的变化,它都在安详的面对着。
往上倒三代,我也不是北京人,在崇文读小学、朝阳读中学,石景山读大学,毕业后进入了建筑工程行业,这个行业里的同事、合作伙伴,北京人的比例很小,但是我们都能成为朋友,在一起工作生活都很融洽。
这么多年和不同地域的朋友接触,也知道了他们对于北京人的理解——北京人生下来就好几套房子,赶上拆迁就更不得了,守着这么优厚的财富,当然不用努力,所以北京人骨子里就是安逸、懒惰、不求上进、工作中抗压能力差。。。。。
其实,这并不是真正的北京。
我,是一个胡同长大的孩子,从小学校门走到天安门广场用不了10分钟,不了解情况的外地朋友一句:“哟呵,了不起啊,你家有四合院?”。。。。。大哥,我们住的那叫大杂院,一个院子好几户人家,院子里共用一个水龙头,一条胡同一个公共厕所,冬天取暖要用蜂窝煤炉子,洗澡要去公共浴池。。。。。。
胡同里的北京诚然,身边有赶上拆迁、腾退老房子的,一夜之间生活状态发生了质的变化,但这只占很小的比例,我的大部分同龄人,还在努力的为自己、为家人的生活努力的拼搏着。有多少北京人祖孙三代还挤在胡同里20平米的平房里?适龄结婚了,买不起北京的房子,甚至连首付也够不着,只能租房子住的?这些都被戴着的有色眼镜有选择的过滤掉了。。。。。。
北京人不排外,曾经我和一个工地的瓦匠老师傅聊天,他在上海、广州、北京都工作过,记得是90年代中期的一个夏天,那时他在宣武区的一个工地,散了工往住处走,天气特别热,劳碌了一天的他终于扛不住中暑了,坐在胡同里一个院门口台阶上休息一会儿,这时门开了,一个老奶奶看到了他,问了问他的状况后回了院。本以为会发生其他城市碰到过的情况——把他从院门台阶上轰走。但是并没有,陆续从院子里出来人,给他送水,给他喝藿香正气水,给他拿扇子的,嘘寒问暖的让他多注意休息。这位师傅倒没像电影里的桥段感动的流泪,但是自那以后,他再没去过别的城市,一直在北京干了18年,他说,这里的人好,冲这,他愿意在这里做工。
当然,还有全国都在口诛笔伐的工体京骂~~~~
是问,哪个城市的主场球迷在比赛过程中,没有谩骂?每个城市都有,这并不是工体的专利,只不过,工体的口号更加有纪律性,更加的整齐划一。当然,在电视转播中传出来的声音就更为清晰~~~~~这很尴尬,这也就成为了所谓的京骂。。。。。
工体的北京开玩笑的讲,也许是首都的学校经常组织参加一些政府的庆典活动,学校总是会以编排队列、喊口号的形式训练参演学生,也许那时起,我们的骨子里就被灌输了整齐划一的传统,这种传统被带到了足球场,加油呐喊和不和谐词汇的抒发过程中,更加的有特点。。。。。当然,这只是宣泄着赛场上球迷的一种情绪而已,北京球迷到了客场也会被主场球迷用同样的词汇问候着,这也是足球的一部分,也是公平的。比赛结束了哈哈一笑就好了~~~
还有可能就是北京人爱开玩笑,熟悉不熟悉的都爱逗两句,也会导致不熟悉的朋友反感,开玩笑归开玩笑,但是本身不带着恶意,如果你真的了解北京孩子,那么你会发现,关系越好,开玩笑和骂街的频率会越高。当然,这也给不熟的朋友造成了疑惑和反感。
这两天,曹远航的事件,引发了南城不小的骚动,这其实是个体事件,希望不同地域的朋友能够客观的看待这个事件,换位思考,如果有人到你的家乡生活和工作,却从骨子里仇视你,你会是什么感觉?如果你憎恨这座城市,你可以通过合理的方式表达,现在的网络环境能够给你不同的平台抒发你的想法,同样也可以离开这座城市。但是你在这座城市找到了自己的就业机会,找到了追求物质财富的路径,却带着仇视的眼光生活在这个城市,这本身就是畸形的心态。所以,北京人自发的各种行为来维护自己的家乡,这并不过分。
曹远航事件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在北京,咱们都是朋友,不分北京人外地人,有本事你在北京混个经天纬地,富甲一方,没本事的就守规矩的老老实实活着,别BB。外地人混不好了回家发展,北京人混不好了啃窝窝头吃低保,这个世界是公平的,你混得好是你的本事,你混得不好,是你的努力程度和机遇问题,与其他的无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