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型父母自恋型父母的定义,就是容易生气、喜欢挑剔、苛刻又不讲理的专制父母。这类父母的行为、举措完全是围绕着自身的喜好出发,并建立在自己的情绪之上的。
整个家庭围绕着父母当中的某一个人在转。而且在外人眼中看来,有时候这些人还挺成功,比如说孩子他控制得很好、在家里边他很受尊重、非常有规矩等。
自恋型的父母有如下这些不同的表现。
第一个叫痴心妄想。这种父母不切实际地追名逐利,贪恋权贵。他们想要赢得一切,丝毫没有自知之明。
第二种叫控制欲强烈。他操控着孩子的人生,想尽一切办法,用情绪的方法、经济的方法、发动周围群众的方法控制孩子,总之他要控制你。
第三个叫缺乏同理心。这种父母常常无视自己批评、贬低他人所造成的影响。他会对别人说:“我不就说你两句吗?你反应怎么这么大?”其实他给别人带来的伤害,可能是刻骨铭心的。
第四个叫双重标准。这种父母意识不到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很低,觉得自己又不是故意的,自己是为别人好。但是对别人的要求又很高,喜欢说:“你为什么一点都听不进去?怎么说你都不改。”
第五个叫内心匮乏。这种父母总觉得自己被剥削、被排挤、被轻视,总是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对待,觉得世态炎凉,等等。
第六寻求存在感。这种父母的举止夸张,比如:喜欢穿特别夸张的衣服,高声说话,喋喋不休,在哪儿都要成为人群当中被关注的焦点。
第七情绪贫乏。就是你会发现在父母身上,最经常看到的情绪只有恐惧和愤怒。他们没有其他更丰富的情感,比如说细腻、关怀、开心、喜悦、好奇、乐趣……这些情感他们都没有,每天脸上都带着阴云密布的恐惧和愤怒,因为他们情绪贫乏。
第八嫉妒,有的父母甚至会嫉妒自己的孩子。孩子表现得好,父母会产生严重的嫉妒情绪。还有蔑视,以此代表他的一种优越感。你做的什么事他都觉得不值一提,根本看不到眼里去。然后自大,这跟蔑视有点接近。
第九亲职化,体现在言语中就是:“如果你在乎我,你就应该……”“只要你……,你就是我的乖孩子”“难道你从来都不关心我吗?”他用一个亲人的身份绑架了你,要求你成为他的员工,要求你成为他的奴隶,这个叫作亲职化。
第十他们会沉浸在孩子的荣誉里,希望孩子更出色、更棒,然后向周围的人炫耀我的孩子考上了什么学校,现在在单位里边评了什么职称等。然后他不能容忍子女的价值观和需求。
第十一善于利用他人的父母,比如利用孩子以及周围的人。
你是否很难建立并且维系充实、有意义、持久的人际关系?(就是你觉得在人际关系方面很困难。)
假如有人试图控制你,让你做对自己没有好处的事,你是否能察觉?
你是否很难表达出多种多样的情绪?还是只会着急、生气?
你是否会囿于别人的情绪,不知所措?(比如当你看到单位里边有一个人不高兴,你也会害怕、紧张。)
你是否容易陷入别人的情绪中?
你是否总是认为别人在针对你?(这种人我见过很多,他会放大所有细小的矛盾,他觉得这些东西都是别人故意地在针对自己。)
你是否很难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比如愤怒和怨恨?
你是否时刻准备讨好别人,并为此感到焦虑?
你是否总是因为害怕犯错而犹豫不决?
你是否好奇为什么别人总是那么开心?
这些状况是自恋型父母管教下的孩子们身上会出现的特点,简单总结就是过于敏感,加上边界感不清。你发现所有的这些症状的核心,第一是敏感,第二是没有边界感。他不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知道自己有独立的人格,他的情绪很容易被周围的环境和情绪所带走。
那么孩子在面对自恋型父母时候的反应,其实也分两类,一类叫作顺从,一类叫作反抗。
那当你长大了,离开了家庭,这些影响还会在吗?这个叫作延续性影响。有时候我们自己会忽视延续性影响。
自恋创伤的迹象有这么几条:我有很多缺陷,如果有人觉察出我的缺陷,他们就会讨厌我,不会喜欢和认可我(就是总觉得自己是伪装的,混在人群里边,别人看不出来而已);
因为我习惯于受他人控制,所以总是无法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原则;
我保护不了自己,总是按照他人的指示做事;
我认为大多数人都比我强;
我很担心别人发现我的真实面目,一旦被他们发现,我就完了;
如果别人都不喜欢我,不认可我,那我就活不下去了;
我无法阻止别人诋毁我或者抛弃我。
这是一些主要的迹象。
除此之外,还包括:人际关系非常不稳定、不健康;对自己不满,例如对自己的容貌非常不满意。
比如说,第一个负面想法叫作“我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大部分人内心的想法:如果不得到别人的认可,我如何在这个社会上体现自己的价值。但实际上你可以换一个想法:我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可,但是得不到也没关系。
第二个负面想法是“我必须要做到完美”。
自我肯定的想法是:做一个还不错的人就足够了。我会尽力做得更好,但我依然喜欢现在这个不完美的自己。
第三个负面想法是“我需要照顾别人”。我对别人有信心,他们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帮助。你要相信这个人的自愈能力,你也要相信这个人自身有自己的命运,有自己努力的空间。所以不一定什么事都替别人包办,太操心是很累的。
第四个负面想法是“我必须要照顾他人的需求”。那么自我肯定是:我值得被别人优先对待,照顾好自己也很重要。
第五个负面想法是“我有严重的缺陷”,自我肯定的想法是:我可以做得更好,而且我会努力去做。
第六个负面想法是“我需要得到别人的关照”。自我肯定的想法是:我足够坚强,我可以靠自己活下去。我可以建立有意义、有满足感的人际关系。
第七个负面想法是“我无法坦露自己”。自我肯定的想法是:我可以展示出更真实的自己,我欣赏我的部分特点,不介意让别人认识到我身上有更多的特点。
第八个叫作“做出改变让我深感无助”。自我肯定的想法是:我可以做出改变,只是还没有找到正确的办法,我不会放弃的,我会努力地寻找改变的空间。
第九个负面想法是“我不如别人”。那么自我肯定的想法是:大多数错误是可以改正的,下次我会做得更好,我仍需努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毫无价值。
第十个负面想法是“我得不到我想要的”。那么自我肯定的想法是:我可以照顾好自己,我可以满足自己的大部分需求和愿望。
跟自恋型父母之间的互动困境,简单讲就是三个词:愤怒、内疚、羞愧。
第一个建议,避免冲突,就是别跟父母吵架,你跟他们吵架没有用。想办法岔开话题,不要跟父母较真,因为这些事根本说不清楚。
第二个建议,不要把别人牵扯到冲突之中。有时候双方为了能够把这理说清楚,会说“把我舅舅找来,让他跟你说”或者“让我男朋友给你讲讲道理”。别做这些事,这只会把水搞得更浑。
第三个建议,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就是不需要在父母面前过度暴露自己的情绪,因为当你过度暴露出你的脆弱、伤心的时候,有可能会激化你和父母的冲突,一定要减少冲突的可能性。
我们需要尝试减少或者消除导致自己情绪脆弱的内心状态。第一个向往和渴望,不要有。第二个减少希望有所改变的想法,第三个就是情绪易感性。这三种内心状态都会导致你跟你父母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糟糕,对你的伤害也会变得越来越大。作者给出了八条很有效的建议。
第一个,完善你的内在。你需要去发展自己的同理心、创造力、灵感和人际关系。你得让自己变得更好,而不是天天琢磨着怎么让父母变得更好。
第二个,阻止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当你遇到打击、受到刺激的时候,你可以学着一个人静一静,出去走一走,或者把专注点放在自己的呼吸上,让自己平静。这是一个很好的控制情绪的方法。
第三个,减少和父母的接触。如果你的父母真的给你造成了极大的痛苦,你要注意跟他们不要有太长时间的接触
第四个,积极的自我肯定。你得给自己打气,他们说你不好,要去找到自己好的地方找到自己有价值的地方,多去关注自己生活当中阳光的那一面。
第五个,充分利用非语言动作。怎么样能够不陷入自恋型父母的负面情绪当中?避免跟他的眼神接触(这个要求我觉得太狠了),尤其是持续的眼神接触,可以身体转一个角度,离父母稍微远一点儿;如果一定要看着父母的话,你可以注视着他们的耳朵、下巴,或者额头的中部;不要挑衅他。
第六个,要主动选择自己的感受。你要知道,感受是你自己可以选择的。真正能够给你带来影响的感受,是你决定接纳的感受。
第七个,打断内心的负面想法。当负面想法来的时候,脑子里乱糟糟的时候,猛拍一下桌子,直接打断它。这就跟禅宗的当头棒喝是一样的。
第八个,积极地和自己对话。提醒自己什么是现实,什么是幻想,特别是当你产生强烈情绪的时候。你要能够认清现实,而不是一味地沉溺在幻想当中。
小心隐性的毒副作用。什么是隐性的毒副作用?
比如说有一个人工作起来就停不下来,每天熬夜、加班工作,大家说他是工作狂,不理解为什么他要对自己这么苛刻,要求这么高。他说他也不知道,可能是为了追求卓越。但是实际上,喜欢压力大,生活太过紧张,社交当中没朋友,或者经常郁郁寡欢、不快乐,这些都是隐性的毒副作用,是自恋型父母给孩子长期的压力所导致的结果。
第二种保护方式是压抑,总是自己扛下来,然后一个人默默地麻木。用压抑的方式来防御,就容易导致抑郁症或者焦虑症。
第三种方式是否认。”否认自己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他在生活当中会产生大量的抗拒情绪,在跟其他人相处的时候也会显得格格不入。
还有退缩,就是我往后让。别人进一尺,我就退一尺。退缩会导致容易逃避,在生活当中不去争取。
总结一下,叫作和自己作对,和他人作对。当你长期被毒副作用影响的时候,就会既和自己作对,也和他人作对。了解长期毒副作用的八大策略。
第一个策略,放弃幻想。要真正说服自己,在自己身上用力。
第二个策略,用积极的自我肯定取代消极的自我评价,就是我前面讲的那些积极思想和消极思想的对比。
第三个策略,追求利他主义。每天多去替别人考虑考虑,多为别人做一点事,参与各种各样的志愿服务。
第四个策略,乐于助人。也是要学会帮助别人。
第五个策略,保持好奇心,发现生活中的美。扩展你对于美的定义,去感受生活当中能够体会到的美好。
第六个策略,偶尔改变一下生活节奏。拿出一些时间,去一些没有去过的陌生的地方等。
第七个策略,心怀正念。正念可以帮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于当下,就是集中于重要的人、事、物。
第八个策略,减轻你自恋的程度。当你能够反思自己的自恋行为,开始减少自己的自恋行为的时候,你的隐性毒副作用也会相应地少很多。
作者在这儿倡导了一种对于自己父母最好的回应方式,叫作积极报复。积极报复是一种另类的报复,指的是在不损害你个人价值观和原则的前提下,向别人证明他们做错了。
小心自己的自恋行为。
特权感——一种表现傲慢、蔑视和优越感的态度。
寻求他人的注意力——确保自己始终是被关注的焦点;
渴望得到赞赏——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和尊重;
狂妄自大——无意识地表现出对自我认知的膨胀和对自己不切实际的评价;
内心匮乏——表面上气势十足,内心却十分泄气和自卑;
缺乏同理心——无法理解或同情他人的感受;
恶意的自我延伸——毫无自知之明,不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心理边界;
喜欢与众不同——过分希望自己与众不同、标新立异;
剥削别人——利用他人牟取个人利益;
肤浅的情绪——无法体验或表达除恐惧或愤怒以外的深层情绪;
嫉妒——认为别人低你一等,他们不配得到你想要得到的东西。
接下来是超越自恋。人生超越自恋的方法,就是要寻找到人生的意义和目标。学会降低我们的孤独感和疏离感,然后找到一个有边界的责任,脚踏实地地生活,这就是超越自恋的方法。
理想的自我。就是一个人真的活得很健康是什么状态,我对这章还蛮好奇的。我们都希望自己活得好,那么真正活得好的理想状态是什么?有挺多要求的。首先,你要学会体验当下,心不外放,我们的心不在外边奔驰,而是能够时时刻刻学会体验当下。
与外界有联系。满足好奇心,让自己能够开心。学会跟自己的身体对话,感知身体的信号。跟别人说话的时候,能够学会专注倾听,能够认真地关注对方的感情、情绪。
坦诚待人,不需要用谎言来维系,不需要在别人面前假扮什么人。拥有自己的原则和标准,降低自我的程度,就是不要把自我放得太大;能够建立与他人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假如你能够做到以上这些,那么你就达到了作者所描述的理想的自我。
以下回应方式可以帮助你将注意力集中在父母或者他人身上,保护你不受到他们的侵袭和干扰
自恋型父母说:“你似乎永远都一事无成。”
反思性的回应是:“你对我的所作所为不满意。”
或者:“我没做对,让你感到烦恼了。”(你看他不是吵架,他只是把对方的情绪描述了一遍。)
自恋型父母说:“布莱恩比你聪明多了。”
反思性的回应是:“你真的很喜欢布莱恩。”(就是描述他的情绪就对了。)
自恋型父母说:“你看起来很傻,你穿得像个傻子,你做了件傻事。”
反思性回应是:“你不喜欢我做事的方式,你不喜欢我穿衣服的方式,对吗?”
自恋型父母说:“你到底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蠢事?”
反思性的回应是:“我没有达到你对我的期望,你很生气。”
创造性努力,让自己变得强大,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然后培养灵感,在跟父母、他人之间相处的时候,都要学会相互尊重和接纳。
平衡乐趣和责任,学会信任关系,学会信任自己,然后能够坦然地表达情感,放下内心当中的怨恨。总有机会能够摆脱父母的羁绊,成为一个更好的父母,把爱传递下去。
![](https://img.haomeiwen.com/i25387474/f45f4531a7c69062.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