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上的区别是有的,但只是形式上的。
本质上的区别在于:当孩子有所需求时,父母是否能够及时回应,和孩子好奇时父母是否遮掩回避,这决定了孩子以后是否厌恶手机和书籍。
厌恶前者,皆大欢喜,但生活总是会让他喜欢起来;厌恶后者,却是悲哀,因为书籍作为智力教育的工具是必不可少。
当孩子依恋我们时,让他自己玩。这是孩子把父母作为安全基地,自主探索的时候。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以凭借想象支配自己的玩具,体会自己创造“作品”的能力。
只有在自己遇到困难或者分享成果的时候,才想得到父母的帮助或赞扬。
此时,无论父母是玩手机还是看书,只要及时的放下,回应孩子的需求,都不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
相反的,如果父母表现的不耐烦或者回应的极其敷衍,远达不到孩子的心理预期,那么孩子就会失望。
多次积累的失望会转变成愤怒,但这种愤怒很少会对父母发泄出来,因为孩子依恋父母,害怕自己的愤怒会惹父母生气,所以愤怒的对象就转移到了父母专注的事物手机或书上。
通常的表现就是在父母一开始拿手机或者书籍的时候,孩子就有很多事了:妈妈我要喝水、妈妈我饿了要吃东西……
这些“事”能让父母远离手机或书,尽管只是暂时的,也能获得心理安慰,因为成功了。
另一方面,当孩子对父母所从事的活动(玩手机和看书)有所好奇时,父母的应对方式也决定了是否要继续和父母纠缠不清。
相对于玩手机,看书时孩子有兴趣,父母如何都不会回避,因为一般来说,孩子也看不懂,即使看得懂,如果孩子一切看的话,父母也会满心欢喜。
而玩手机,主要是为了娱乐、工作和学习,在这三种目的中,只有学习和看书是同等性质的活动,只是工具不一样,所以父母也不会回避孩子的好奇。
但父母如果是工作和娱乐,从心理上父母都不愿意孩子来打扰。
工作上自然不必多说,分心和谬误都有可能会前功尽弃,好好跟孩子解释,问题也不大。
那么仅仅是娱乐需要回避,这是担心孩子也喜欢上玩手机,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目前来看,这的确是一些家长的烦恼。
所以具体来说,父母对孩子需求的回应和玩手机时的娱乐回避,共同决定了孩子对手机和书籍的厌恶,以及对手机的兴趣。
而对书籍的兴趣激发不大,除非孩子和父母一起看,或者父母经常分享给孩子在书里看到的“有趣”知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