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新阳光2018初级研修
陷入还是超越?(妄评叔本华与尼采)

陷入还是超越?(妄评叔本华与尼采)

作者: 苗尔平 | 来源:发表于2018-10-14 05:45 被阅读208次

    叔本华有句名言这样说:

    “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所以,人从来就是痛苦的,……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地来回摆动着。”

    作为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这是叔本华是对人生意义的彻底否定。

    而尼采呢?他这样说:“肯定生命本身,哪怕是处于最殊异和最艰难的难题中的生命;求生命的意志在其最高类型的牺牲中欢欣于自己的不可穷尽性。”

    尼采以更积极的、肯定的姿态去拥抱人生,热爱生命。

    同一片天,二个世界

    同是哲人,解释世界如此不同。尼采积极、向上、正能量。而叔本华因其深刻、本质,有着直抵人心的力量。放到社会背景中,也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全面体现出生命的本质。

    如果用心理学家派克《少有人走的路》的观点可以这样解释他们之间的不同:一个陷入了“中年危机”,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没有整合好,陷入了痛苦之中无法自拔;一个历经苦难,勇于放弃旧的自我,一次次蜕变,实现了自我超越。达到了少数人才能达到的自我发展的最高水平。

    心理学家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这样说:

    一个人是否杰出和伟大,视其承受痛苦的能力而定,而杰出和伟大本身,则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佛教徒常常忘记释迦牟尼历经劫难的痛苦,基督教徒也每每忽略耶稣济世的幸福。耶稣在十字架上舍生取义的痛苦,和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涅槃的幸福,本质上并没有不同,都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从另一方面来分析叔本华与尼采,每个行为背后都为了满足需要而产生的社会动机,社会动机指向社会行为,开头两段话体现了二人人生观的不同,内心需要不同。

    坝上.意境

    社会动机是指:

    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的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由人的自然属性、依然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自然动机;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社会动机。社会动机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

    人的动机主要是社会学习的结果。主要有:

    亲合动机: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与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即合群。亲合起源于依恋。其作用在于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获得信息、减轻心理压力、避免窘境。
    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即个体追求成功与成就的动机。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麦克利兰认为具有强烈成就需要的人渴望将事情做的更好、更快,获得更大的成功,追求在争取成功的过程中克服困难、解决难题、努力奋斗的乐趣,以及成功之后的个人成就感。
    权利动机:是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倾向。权利需要时权利动机产生的心理背景。
    侵犯动机:是个体有意侵犯他人,以使自己获得平衡和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去个性化和侵犯行为:去个性化是个体的一种自我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的状态。个体在去个性化状态下,行为的责任意识会明显丧失,会做出一些平常不会做的事情。
    利他动机:利他动机是个体不顾自身,增进他人价值和利益的一种心理倾向。

    就社会动机的功能来说,无论是黑格尔的悲观主义、尼采的积极乐观主义;均在实现其社会功能过程中,“愿意承受其决定所带来的痛苦。”只不过一个陷入了痛苦的泥沼,以为这就是人生本质;另一个实现了自我超越,体会到了凤凰涅槃般重生的快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陷入还是超越?(妄评叔本华与尼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ego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