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亡于外戚专权,东汉亡于军阀纷争,从本质上来说,皆因皇帝昏庸无能。汉献帝刘协挺值得同情,虽然他是亡国之君,但东汉的灭亡并不怪他,至少从桓灵二帝就埋下伏笔,诸葛亮曾教育刘禅,时刻要以桓灵二帝为反面教材,不可亲小人远贤臣,并在《出师表》一文中写道:“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汉桓帝在位时期,董卓已官居并州刺史,实力雄厚野心勃勃。董卓的发迹路线与袁绍有点像,尽管他没有袁绍那种四世三公的显赫家族,却也不简单,家境富裕且是西凉的豪强。董卓从少年开始,就不是省油的灯,当地人对他充满畏惧,史书称他“性粗猛有谋”,孔武有力四肢发达,头脑并不简单,反而很有心计谋略,擅长骑马射箭。
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董卓不甘心只在附近横行霸道,他想得到更大的势力。东汉末年,朝廷内部矛盾不断,无暇顾及边关地区,大小叛乱不止,为更好解决此事,朝廷开始在西羌寻找合适的人才,董卓看到机会来了,通过各种方式,笼络了很多不得志以及亡命之徒,恩威并重,让这些人对他忠心耿耿,董卓指哪他们打哪。
或许知道董卓这种人不可委以重任,充其量只能暂时利用,还得时刻提防着他。但是,东汉朝廷没有太多选择,董卓因此得到越来越多的机会,并成为名副其实的朝廷命官。起初,董卓表现得十分忠诚,带兵平定叛乱,替皇帝解决不少麻烦,朝廷没有亏待他,按照功劳屡次给予提拔,从一开始的羽林郎,逐步当上刺史、太守,几乎一路通畅,没有遇到挫折。
董卓手下的西凉士兵作战勇猛,随着实力越来越强,董卓的野心也更加膨胀,认为自己功劳卓著,刺史的官职太低了。当韩遂马腾大兵压境,汉灵帝吓得不轻,朝中却无人可用,立即下圣旨让董卓前来平乱。只让马儿跑,不给马儿草吃肯定不行,为了让董卓好好干活,封其为前将军。
韩遂马腾太菜,不久后就被董卓击败。此时朝廷突然意识到,不能让董卓继续做大,否则后果不不堪设想,就使用一招明升暗降的计策,给他一个位置很高却是闲职的官位,打算收回董卓的兵权。董卓又不傻,一口回绝了皇帝的“好意”,直接带着部下离开,连皇帝的面子都不给。
小皇帝刘辩继位后,外企何进执掌大权,对宦官进行打压。那些宦官根基很深,也不是吃素的,更不可能任由何进欺负,联合起来与何进争权,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何进快撑不住了,许给董卓高官厚禄,请他火速带兵到洛阳帮忙。一直在观望的董卓,马不停蹄赶往皇后,结果晚了一步,何进已经被处死了。
董卓一点都不伤心,反而内心窃喜,以为何进报仇为借口,不仅杀掉很多宦官,还放火烧毁宫殿。何进的行为,无异于引狼入室,权臣董卓从此控制了朝政,废杀皇帝对他来说只是小菜一碟,汉献帝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董卓拥立为帝。对于董卓的奸佞行为,人人得而诛之,曹操等人组建讨伐董卓的联盟,却因各怀鬼胎没有成功。
正因如此,董卓才愈加猖狂,逼着汉献帝封他为太尉、相国,上朝从不跪拜,而且身带佩剑,凡是得罪他的大臣,下场都很凄惨。另外,董卓越来越惜命,担心别人害他,收吕布为义子,并在睡觉时,让吕布亲自为他站岗。吕布此人武功了得,人品却有问题,在董卓之前,曾认丁原为义父,结果因董卓给的好处多,杀了丁原投奔董卓。
不知董卓怎么想的,竟然敢信任吕布,相当于身边放个定时炸弹。《三国演义》中,王允让养女貂蝉巧施美人计,离间董卓与吕布的关系,吕布为得到貂蝉,然后就把董卓杀了,其实并非如此。正史中,吕布因爱上董卓的婢女,董卓对他开始不信任,两人由此产生矛盾,王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说服吕布对董卓下手。
无论正史还是演义,董卓都是死于义子吕布之手,这点没任何问题。当时董卓大摇大摆来到宫殿,王允安排好的士兵一拥而上,董卓几乎吓尿了,留下最后一句遗言:“吾儿奉先何在?”吕布站了出来,直接把董卓杀死。董卓简直太可笑,临死前居然想着让吕布救他,做梦也没想到,送他上西天的正是吕布本人。所以,董卓的那句“吾儿奉先何在”,让后世人耻笑上千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