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探秘崇州大明寺

作者: 完璧 | 来源:发表于2023-03-18 11:20 被阅读0次

            好不容易找到这个藏在化成村(凤鸣村)化成山山凹里的寺庙,湾湾的小路几乎不能错车,有点冒险的意味。

            成都一直是上好的晴天,来到山里却阴云密布,潇潇风起,如入无人之荒野境地——事实上,除了寂寞的守庙人警觉地出来查看了一下,停车入庙的就只有我和夫人。

            感觉庙宇建筑簇新,其内并无通常的大殿菩萨膜拜之处——守庙人说,此座寺庙这一部分为复建,整个寺庙并没有开放,只有少数茶客来此喝茶。

            不过,看来池拦和石狮应该有些年代。有全四川省现存最早的寺内廊桥和残存的清代壁画。

            对联充满智慧和禅意。

           据说,大明寺三面环山,背倚玉皇顶,坐西向东。化成山此地像一把编织的“滕椅”,寺庙便坐于其中。

            穿过新建寺庙,眼帘中突然拥入一片古朴雄浑、恢弘古雅的景观——红墙高树中,一座清代威严的庙宇矗立,无声无息,却让人震惊。双楠古木率众山林古树护卫的大格局,夺目生辉。此处空灵而静谧,有着让人安静沉思的魔力。而且,这里有着强烈的沧桑的魅力。

            守庙人不无骄傲地说:“那当然,这个地方是皇家庙宇!”

            让我们还原一下千余年前与之相关的场景——

            公元605年,寺庙始建成。

            大业年间鼎盛时,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踌躇满志。一天,已是老年的他踏步入内,面对这宏伟建筑大为惊叹,遂钦赐额曰“化成”,时称“太岁寺”“万岁寺”。

            寺中庙前始植桢楠两株。

            至唐代,寺名改为化成院。

            公元756年,一个动荡之年。

            此时,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为避安史之乱仓惶逃到四川,途中他为保自身,迫于压力赐死贵妃杨玉环(719年~756年);贵妃临死之前,请求夫君将其葬于自己的家乡蜀州(即现今崇州)。当年,“化成院”正是杨贵妃的首选之地。皇帝是龙,贵妃是凤,于是在其安葬地的后侧便有了凤鸣山,北侧便有了凤栖山。玄宗与贵妃恩爱时,杨美人呢称玄宗为三郎,玄宗返回长安后赐贵妃安葬地为“三郎”(即现今三郎镇)。

            虽经久远年代,寺庙几经毁建,到宋代仍名化成院。

            此时,桢楠挺拔向上生长了几百年。与之相伴的银杏等古木,也茁壮成长。

            1172年,蜀州(即今崇州)来了一位新通判,壮志难酬,满腹愁苦。他是一位会做官,亦能做诗的奇才。来蜀州后,他对地方风土民情兴趣至深,先后造访翠围院 、白塔院 、大明寺等当地名胜,遂情不自禁地对天府之地爱之情深,萌发出“终焉于斯”的念头。

            一天,他特地亲临造访大明寺,心有所感,写下了《化成院》诗:

    翠围至化成,七里几千盘。

    肩舆掀泞淖,叹息行路难。

    缘坡忽入谷,蜒蜿苍龙蟠。

    孤塔插空起,双楠当夏寒。

    飞屐到上方,渐觉所见宽。

    前山横一几,稻陂白漫漫。

    肥僧大腰腹,呀喘趋迎官。

    走疾不得语,坐定汗未干。

    高人遗世事,跏趺穴蒲团。

    作此望尘态,岂如返巾冠。

    日落闻鹿鸣,感我平生欢。

    客游殊未已,芳岁行当阑。

    《化成院二首》

    化成真化出 ,绝险起朱栏。

    直下临无下 ,江城一掬看。

    登览多清兴,衣襟有白云。

    松风不知际,仙籁坐中间。

            要知其人姓甚名谁?他正是大名鼎鼎的爱国诗人陆游(1125年~1210年)。

            此时他刚从青城山归来,诗兴大发,写成《化成院》诗,写尽了沿途景色,描绘出寺内“孤塔插空起,双楠当夏寒”的意境。

            时间来到1378年。

            这一年,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398年)册封7岁的儿子朱椿为"蜀王",镇守明朝西南地区。3年后,朱元璋派景川侯曹震等人赴成都主持营建宏伟华丽的蜀王府,以南京故宫为蓝本,缩小规制而建。1390年,蜀王府宣告竣工。

            想必朱元璋在审视完这座明代最雄伟富丽的藩(蜀)王府之后,来到此处隐居了些时日。朱元璋赐“大明洪武”四字嵌于山门之上。于是顺理成章即改“化成院”为“大明寺”。

            明朝末年,该寺毁于战火。

            然而,桢楠却不屈生长,生生不息近千年。

            1670年,也就是清康熙九年,大明寺重建。

            一天,游历此地进香的文人雅士、庶民百姓,三三两两,踏青而来。他们口中念念有词,细听来都是当年陆游在此所做之诗句。其时,隋炀帝御敕踪影皆无,唯陆游诗句仍在民间口传心授,故重建后山门楹联有曰:“山寺已无隋帝敕,野人犹诵放翁诗。”

            于是,其后同治年间,崇州举人张鼎元书刻陆游诗碑立于树下;同治十二年知州李为刻碑晓僧众百姓保护双楠及化成山林。这两道石碑至今留存在大明寺内。

            因双楠古树而下的“禁伐碑”——《护双楠碑》,成为了一个半世纪以来华夏少见的古代封山育林、生态保护的文物禁令之一。

            一天,大竹县丞清代诗人吴为楫亦来到大明寺,有感于前,遂以诗为树咏,以树为诗传,心中吟诵出《双楠古翠》一诗,蕴涵了天府之国的灵韵:

            危梯曲直化成山,遥指梗楠翠霭间。

            地拖千峰寻古经,天留双楠掮吴禅。

            曾经法力飞憔悴,历数春风亦等闲。

            说与今人浑不识,日斜惟见鸟飞还。

            桢楠,桢楠,虽遇火烧雷劈,伤其树端,至今仍枝繁叶茂、冠盖如云,跨越千年。

            庙前所植古木为柏木,已逾140年。

            寺内原有一座陆游诗中的千年塔。在进入大明寺化成山入口峡谷不远处,曾有一座千年古塔,塔高18米,共有三层,呈六角形,每层檐角上都有风铃,塔内有旋转阶梯,拾阶而上,可观四方风景。然而,在上世纪50年代那场“大运动”中,古塔却被用做了炼铁炉具毁掉了。

            不过所幸的是,2008年,意外找到了一幅民间珍藏了半个多世纪的老照片(大邑县某农场干部张开信与崇庆县三郎乡化成村灯塔社羊玉兰,在“孤塔”前留下的定情之“影”),作为孤塔原型,为修复重建提供了最珍贵的依据。

    【图片来自网络(崇州大明寺 双楠古翠话沧桑【已推荐首页】-都江堰论坛-麻辣社区 (mala.cn))·侵权删除】

             时至今日,山门后左右对称的两株古桢楠已逾1500岁(高耸20余米,树高20余米,胸径分别为1.5米、1.3米),数人合抱,深根绵延。双楠俗称“夫妻苍龙”,它们像两位智慧深邃的老人,尾尾述说着世事苍凉和千年故事……

            2004年4月,寺内双楠被评为“天府十大树王”之一。

            2013年9月28日,大明寺被成都市政府列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及保护范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3-03:探秘崇州大明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eir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