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孩子特别没有耐心,在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就打退堂鼓,作业做到一半就喊累。所以每天在家学习,是孩子最难熬的时候,也是妈妈最痛苦的时候。这个问题也是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克服困难,坚持到底,完成一项任务的能力,也是我们特别希望孩子能够拥有的能力。
我们怎样才能够让孩子逐渐形成这种坚持的能力,并且把这个长久地保持下来?
19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米歇尔教授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他请孩子们来到实验室,先是假装和孩子玩游戏,让孩子们每人赢得一颗棉花糖。然后,研究者跟孩子说,我要出去一会儿,这颗糖,你可以现在就吃掉它,如果你能等到我回来再吃的话,我会再给你两颗棉花糖,那样你就可以得到3颗棉花糖。她问孩子“你想得到3颗棉花糖吗?”孩子说想,问“那你要等我回来吗?”孩子说要。好,米歇尔就出去了,留下孩子独自面对这个棉花糖。哦,60年代,棉花糖对一个孩子来说有特别大的吸引力,你猜这些孩子能不能忍住想吃棉花糖的冲动?他能够为了得到3颗棉花糖这个终极目标--,而进行自我控制,延迟满足想要吃棉花糖的冲动吗?研究者把这个能力就叫做延迟满足能力。结果发现4岁的孩子里,有1/3能够成功地控制住自己对棉花糖的渴望,等到研究者回来得到3颗棉花糖。20年后,米歇尔对653名参加过实验的孩子进行追踪调查。结果发现,当年在延迟满足能力上好的孩子,他们20年之后的成绩更好,在社会上表现得也更成功。所以4岁的延迟满足能力可以预测24岁的成绩和社会表现。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棉花糖实验,也叫延迟满足实验。听到这你有没有心动?孩子4岁时锻炼他的延迟满足能力,可以使他长大后更有成就。
延迟满足能力说的不只延迟和忍耐的能力,实验中那些坚持住没有吃那颗棉花糖的孩子,他坚持的目的不是为了不吃这颗糖,而是我现在忍耐,一会儿可以得到更多的糖,他有一个更大的目标。所以延迟满足能力不是简单的忍耐,而是一种对未来的权衡,我要知道我坚持了,在后面将会得到我想要的结果。
所以,与其说是我们要培养延迟满足能力,不如说,我们是要让孩子体会和明白,当他坚持下来时,后面会有一个让他心动的好处。要让孩子明白他会得到什么?他才会去权衡和判断,才会决定要坚持,这点是最重要的。
当然,也不是简单让孩子忍耐、不是坐在那和内心的冲动、诱惑做斗争,而是培养孩子对未来的权衡能力,让孩子知道如果能够坚持去做的话,那后面得到的好处会更让自己更动心。我们在陪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观察和分析:孩子在学习中到底可以得到什么好处?让孩子看到、体会到每一项坚持的好处,那孩子的这种坚持能力就会不断地得到强化,得到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