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禅宗史95:普愿陆亘

禅宗史95:普愿陆亘

作者: 周脖通 | 来源:发表于2020-08-22 23:33 被阅读0次

    普愿禅师的禅法和人品随着江湖人士的来往而逐渐传播开来,进而获得了广大江湖中人以及众多信众的高度好评,就连当地的官府,也认为普愿禅师是个禅法高深且能不逐名利的世外高僧,足以成为天下的法眼。
    于是在公元827年,当时的宣歙观察使陆亘,带领池州太守以及监军刘济,专门来到南泉山中,找到混迹于樵牧的普愿禅师,请求他下山弘法,教化众生。
    在南泉山上居住了三十二年的普愿禅师,就这样被陆亘一帮政府官员请下了山。
    随即普愿禅师被陆亘安置在了自己官府所在地安徽宣城市宣州区的一处寺院里。
    消息传至江湖中后,那些参禅悟道之士,一个个又从四面八方往宣州汇集,弄得普愿禅师所在的寺院,一天到晚都是人声鼎沸的。
    陆亘作为地方大员,不仅学识渊博,而且为政颇有声誉。同时也是一个虔诚的佛学爱好者。所以,他在办公之余,也常常来到普愿禅师这里,跟随普愿禅师学习禅法。
    这一天,陆亘来到了普愿禅师这里聊天。陆亘对普愿禅师道:“师父啊,弟子也稍微懂得点佛法呢。”
    你说你懂点佛法,那我就来考考你呗。于是普愿禅师问道:“大人十二时中作么生?”
    陆亘得意的道:“寸丝不挂。”
    普愿禅师一听,毫不客气的道:“犹是阶下汉。”随即普愿禅师又补充道:“不见道:有道君王不纳有智之臣。”
    在一般人的眼里,自己能在一日十二时中做到时时寸丝不挂,肯定觉得自己达此境界不错了。可是这种境界在明眼宗师眼里,犹是阶下汉呢。须知,寸丝不挂,犹挂一丝啊。而这一丝,恰好是修行人最难以放下去的。因为他觉得已经空了,已经寸丝不挂了,还放下什么呢?殊不知,连放下也放下,放至放无可放,方有几分相应啊。禅宗,是讲究净裸裸赤洒洒没可把的。自然,陆亘还没有达到这一层的境界。

    *#

    有一天,陆亘又来找普愿禅师学习佛法。陆亘问道:“弟子家中有一片石,或时坐,或时卧,如今拟作佛,可以吗?”
    陆亘这是明知故问,故意来勘辩禅师的呢。因为稍有点佛学常识的人都知道,用这种石头作为雕刻佛像的原料,那是对佛的大不敬呢,所以,这片石头在佛教徒的眼里是绝对不能雕刻成佛像的。
    可是普愿禅师却平静的道:“可以。”
    陆亘一愣,随即又问道:“是不是不可以雕刻成佛像呢?”
    普愿禅师还是平静的道:“也可以不雕刻成佛像。”
    这块石头不论是坐过还是卧过,石头始终是石头啊。看来,普愿禅师不为事物的表象所惑,依旧是直探事物根本的禅师呢。
    云岩昙晟禅师听闻这个公案后,发表自己的观点道:“坐即佛,不坐即非佛。”
    不料云岩昙晟的弟子洞山良价禅师听到师父的话后,也发表自己的观点道:“不坐即佛,坐即非佛。”

    *#

    不过,普愿禅师在宣州没待几年,就回到南泉寺去了。
    普愿禅师预知到自己快要离开这个尘世了,于是对寺院的首座道:“百年后,第一不得向我头上污。”
    首座回答道:“我怎么敢如此造次呢。”
    普愿禅师继续勘辩道:“我走了后,如果有人问你我到哪个地方去了?你又怎么回答他呢?”看来,普愿禅师临走之前,也不忘殷勤指导自己的学生啊。
    首座道:“我就跟他说师父回归本处去了。”
    在一般人的眼里,人死了后,不是上天堂就是下地狱。而在佛教徒的眼里,却是要六道轮回的。但是在那些参禅悟道之人的眼里,禅师们圆寂后,自然是回归自己的本处去了。
    不过,这些见解,在开悟的禅师眼里,通通都是要被呵斥的。哪怕是高明点的回归本处之说,同样不彻底。因为释迦摩尼在经文中开示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来不往,不生不灭。而且,你有个本处可去,还是有所牵挂有所归依的,依然没有达到禅家净裸裸赤洒洒没可把之境。
    所以,普愿禅师听到首座的话语后,不由得呵斥道:“你这样早就向我头上污了啊。”
    首座看到师父不肯他的回答,于是问道:“哪么师父圆寂后终究到什么地方去呢?”
    普愿禅师道:“我到山下施主家作一头水牯牛去。”
    首座马上问道:“我也要跟随师父一起去,可以吗?”
    普愿禅师笑着道:“你要跟我一路,衔一根草来。”

    普愿禅师勘辩完首座后,又拿着同样的问题勘辩寺院的监事来了。
    普愿禅师问道:“监事啊,如果有人忽然问你我圆寂后到什么地方去了?你怎么回答呢?”
    下地狱,这个肯定不对,师父那可是得道的高僧啊。上天堂,也不对,因为佛国世界之美妙远胜过天堂啊。可是说回归佛性之本处,也要被呵斥。哪么师父圆寂后,到底去了哪儿呢?这个问题实在是不好回答啊,弄不好就要被师父呵斥的呢。
    监事站在那儿前思后想,却找不到合适的话语出来回答,也就只好一言不发了。
    这个监事不晓得如何回答,不过后来曹洞宗的掌门人之一曹山本寂禅师却替他回答道:“作么?”
    本寂禅师的师弟疏山匡仁也替他作答道:“待有去处则向和尚道。”

    *#

    唐文宗大和八年(公元834年)十月二十一日,普愿禅师忽地生病了,寺院里面的僧众们一个个开始担心起来。
    到了十二月二十三日,有彩虹贯穿于普愿禅师居住的禅室后面的山峰。大家赶紧把弟子们中会占卜的人找来掐指一算,认定是普愿禅师要离开人世的预兆。随后不久,西峰有山岩莫名的崩塌了,而且崩塌的声音竟然传出去数十里之遥。到了晚上,又有小老虎竟然绕着禅室后面的树林来回游走,并且不停的悲号,寺庙里的人都觉得很奇怪。
    到了二十五日的早上,普愿禅师把弟子们都叫了来,然后告诉他们道:“星翳灯幻亦久矣,勿谓吾有去来也。”说完这句话后,普愿禅师就在禅床上端坐着圆寂了,享年八十七岁。
    普愿禅师圆寂的消息传开后,前来悼念普愿禅师的各界人士把寺院以及附近的道路都挤得满满的。信众们的悲伤哭泣声那是此起彼伏响彻山野啊。
    陆亘作为当地的一把手,又是南泉普愿的弟子,所以当他得知普愿禅师圆寂后,便立即来到了寺院祭拜普愿禅师。
    不过,陆亘来到灵堂上后,却并没有像别人一样哭哭啼啼的。守候在一旁的院主上前责问道:“大人怎么不哭拜先师呢?”
    陆亘马上道:“院主要是能马上说出一句契合禅意的话出来,我就哭。”
    院主一听,当时就愣在了那里,没说出话来。
    陆亘于是转身就走了。看来,陆亘在普愿禅师的教导下,其机锋竟然强过了寺里的院主,实在是令人刮目相看啊。
    普愿禅师圆寂后,他的弟子们并没有把他火化,而是把他的全身保存了起来,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在南泉山向阳的地方找了一处清幽之地建立墓塔,然后安置了普愿禅师的真身。并且请了当时的文坛名流,并在朝廷中担任史馆修撰的刘轲撰写了碑铭。

    *#

    普愿禅师弘法一生,除了和禅宗江湖上那些参禅悟道之士切磋交流以外,他对中国禅宗最大的贡献,就是把“道”这个概念,和佛、佛性、禅、真如等等表示佛家最终的那个东西的各种专用词相提并论乃至于混为一谈,并且有时其含义还高于这些词语。所以,我们在各种禅宗典籍中还能看到普愿禅师的如下话语:
    “佛出世只令人会道,体非凡圣,唤作还源归本体解大道。”
    “只如五祖大师下,有五百九十九人尽会佛法,唯有卢行者一人不会佛法,他只会道。直至诸佛出世来,只教人会道,不为别事。”
    “佛出世来,只为众生不会道。若不因善知识闻,名无师自尔。”
    “佛未出世时都无名字,密意潜通无人觉知,唤作道人。”
    “佛出世来,只教会道,不为别事。祖祖相传直至江西老宿,亦只教人会者个道。”
    “有无相形,如何是道?所以若认心,决定不是佛;若认智,决定不是道。大道无影,真理无对。”
    “平常心是道。”
    等等等等。
    所以,从普愿禅师开始,后世的禅师们便佛道并举,禅道并举了。就是我们说某个禅师悟道了某个师父大彻大悟了,我们也会说他得道了,是个得道高僧。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道这个词,已经上升到等同于佛、禅乃至高于佛、禅的地步了。
    而且对于马祖道一非常有名的即心即佛非心非佛理论,普愿禅师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说道:“若言即心即佛,如兔马有角;若言非心非佛,如牛羊无角。你心若是佛,不用即他;你心若不是佛,亦不用非他。”
    所以宋朝禅宗江湖第一高手圆悟克勤禅师非常推崇普愿禅师,他评说道:“王老师真体道者也,所言皆透脱,无毫发知见解路,只贵人离见闻觉知,自透本来底,方得自由。若著法报化,便是依他,无自由分。是故发明卢行者不会佛法只是体道,所以得衣钵,此皆过量人行履处,千万人中难得一个半个,真药石谛当,直贵无事行履处也。”
    普愿禅师不仅在国内培养了大批的禅宗人才,他还用心培养了一位来自朝鲜半岛的双峰道允禅师。道允禅师得法回国后,他的弟子折中禅师于江原道原州郡师子山创建法兴寺,成为了朝鲜禅门九山之师子山派。
    普愿禅师不仅自身禅宗功夫登峰造极,而且还教导出了道允禅师、紫胡禅师、白马昙照禅师等著名禅师。而长沙景岑禅师更是他的学生中的佼佼者,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中国禅宗史上,都是一位禅宗大家。普愿禅师的大弟子赵州从谂禅师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为了中国禅宗史上,最为顶尖的大师之一。
    可惜,普愿禅师却没能和弟子们在江湖上开宗立派。
    南泉普愿和赵州从谂非但没能创宗立派,而且其法脉传承竟然数传而终,直令人扼腕长叹。今天的我们也就只能在古籍中去领略他们的风采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禅宗史95:普愿陆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ekld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