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πίστις χριστῦ的第三观点

πίστις χριστῦ的第三观点

作者: 写点杂文自家看 | 来源:发表于2020-10-07 11:19 被阅读0次
    Kevin Grasso文中所列的表格

    引语

    短语πίστις χριστῦ在保罗书信的研究中颇具争议,它所引发的争论不仅仅是一个所有格的语法争论,而是伴随着对保罗称义神学的解读。

    πίστις χριστῦ的两个阵营

    πίστις χριστῦ在传统理解里通常被用作受词所有格,译为“相信耶稣基督”,该译法体现传统对保罗因信称义的思维模式,强调“相信”是神使人获得称义作为在人身上的途径(相对应于“靠律法称义”),意即重在告诉我们获得称义的方法:透过人的相信,而相信的对象则是耶稣。与之相对应的诠释阵营则认为所有格的语法同样支持将πίστις χριστῦ理解为主词所有格,译作“耶稣基督的信(或信实)”,意即我们要把基督视为我们信仰的模式,而不是我们相信的对象。后者译法在近数十年间相当流行,这种译法(主词所有格的解读)已经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尤以Hays的著作The Faith of Jesus Christ为代表,引发了新一轮的探究热潮和跟随者。这一立场从一开始就依附于叙事进路的圣经研究,Hays这本书的副标题就是“加拉太书3:1-4:11叙事深层结构的研究”,基督耶稣是这段叙事的核心,而信徒在这个叙事中与基督用相信——一同享有亚伯拉罕对神表现的信心(πίστις χριστῦ自然而然被理解为主词所有格)。近年来,许多人继续沿着Hays的思路,以信徒参与“基督的信”作为基点,继续扩展。以Wright为例(他和Hays显然“开创”了一条以故事-叙事进路的圣经神学研究派系,虽然他们并不承认自己从事的是圣经神学项目),他积极地采用这种主词所有格的诠释“服务”于他的“保罗神学叙事”(反之亦然)。在Wright的叙事中,基督的十字架救赎与复活是神计划的高潮,而这个高潮主要是解决以色列失败故事的“出路”——“基督的信实”履行了以色列民族过去因不信而未能完成的使命任务。所以在Wright的叙事中,基督的死和复活首先关乎的是“以色列的代表”(完成了以色列民族的使命)。

    简言之,主词所有格的翻译引领了对保罗文本中律法和信心关系的新思路:从人论(行为对比相信)转向救恩故事-历史(律法所代表的时代对比因基督信实开启的新世代)。

    Bird and Sprinkle编辑的文集The Faith of Jesus Christ为这一讨论提供了最佳的学习平台。两个阵营相互的对话/批判可进行简要的梳理(引自Kevin Grasso,< A Linguistic Analysis of πίστις χριστοῦ >),兹诉如下:

    (1) 受词所有格立场

    1、文本上不支持主词所有格立场

    2、πίστις ἐν χριστῷ不是保罗的习惯表达

    3、加拉太书2:16的εἰς χριστὸν Ἰησοῦν ἐπιστεύσαμεν可用来解释πίστις χριστοῦ

    4、律法之工VS. πίστις χριστοῦ——两者都是以人作为谈论基础

    5、亚伯拉罕是信心的典范,而非信实/忠信典范

    6、新约圣经的支持受词所有格的理解

    (2)主词所有格立场

    1、受词所有格造成了语句的(累赘/多余)重复

    2、πίστις后所跟随的人物所有格从未指涉“相信‘这人物’”的意图

    3、人的信心如何能显示神的公义?

    4、哈巴谷书2:4和ἐκ πίστεως

    5、πίστις

    6、主词所有格关系继承了πίστις的其他用法

    尽管这两个阵营根深蒂固,但普遍的共识是:我们不能仅仅通过希腊语言学的手段来解决诸如πίστις χριστῦ这样一个微妙而敏感的问题(虽然有学者曾试图根据“带冠词的πίστις后要跟主词所有格”规则来断定这个短语是受词所有格,因为这个短语的出现都没有带冠词,但这已经被证明为非绝对的规则。参见Wallace的《中级希腊文文法》)因为还有更多的利害关系——包括诠释学和神学问题。两大阵营对话至今,致使有学者感到对这个问题的“悲观”态度。然而不乏一群被称为“第三观点”(the third view)的学者尝试以更“超越”的方式来看待这个问题。“第三观点”通常被认为由Preston Sprinkle提出,他列出了该行列的学者名单(引自Benjamin Schliesser):Ernst Lohmeyer;Fritz Neugebauer;Hermann Binder;Wolfgang Schenk;David Hay;Charles H. Cosgrove;Shuji Ota;Karl Friedrich Ulrichs;Benjamin Schliesser。“第三观点”者不拘泥于“主词”和“受词”之争,他们认为保罗故意模棱两可化这个短语,以期让他的听众从多方面来理解内在特征。意即在被划分为“主词”和“受词”阵营之前,“第三观点”的保罗诠释者(宣称)已经在更大程度上意识到基督(χριστῦ)与信心/信实(πίστις)之间的具体联系。现以“第三观点”中的一位代表者Benjamin Schliesser的思想为例加以说明。Benjamin Schliesser在JSNT发表的论文<‘Christ-Faith’ as an Eschatological Event (Galatians 3.23-26):A ‘Third View’ on Πίστις Χριστοῦ >显然是一个极佳的窥探途径。Schliesser所诠释的“第三观点”并非要与“主词”和“受词”形成对立,他吸取了两个阵营中对该问题的“末世论向度”(Schliesser所秉持的第三观点具有鲜明的末世论倾向。但同为第三观点者的Kevin Grasso就不赞同末世论解读,Grasso认为名词πίστις本身并没有任何与之相关的末世论性质。它可以用在末世的逻辑语境中,但它的意义,它对语境的具体贡献,似乎与末世论无关。)。

    Schliesser的第三观点:末世论事件

    首先,Schliesser指出“主词”和“受词”两阵营并非泾渭分明,两者都在其理论基础上有不同向度的诠释。Schliesser 称“主词”阵营为“基督论解读”,但在这一阵营中除了典型的“模范解读”(信仰的原型)外,还有鲜明的末世论倾向。意即,在“主词”立场里并不总是(仅仅)考虑到“基督的信实”作为示范性的解读,还包含末世论的本质——上帝在基督的信实中施行的末世论行为。因此,“基督的信实”是一个宇宙性的末世论事件。但Schliesser质疑“基督的信实”成就/确定“个体的信仰”,这是一个逻辑上的难题。但至少“末世论的角度”为“第三观点”提供了有价值的解释支持。

    与此相对应的“受词”观点也相仿。Schliesser认为这一阵营也可以用“存在式”和“末世论”的标签来分类,而后者也将被提供作为“第三观点”的解释支持。但就“存在式”解读而言,Schliesser认为“受词”阵营面对的问题是:它简化了πίστις χριστοῦ的内涵(忽视了保罗这一独特语言的表述意义),将其局限在一种主观的人论范畴。Schliesser恰当地引用了Hansen的话来表达这种化约主义:πίστις χριστοῦ仅仅关乎“普通个体的‘信仰的个人反应’”。

    在对两大阵营进行了有效的评估后,Schliesser继而在加拉太书的文本中具体展开对“第三观点”的诠释进路——πίστις的到来是一起末世论事件。首先,Schliesser对加拉太书3:23-26的观察涉及到πίστις的时间性问题。保罗在这段经文以一种尖锐的时间方式谈论到πίστις的到来(ἔρχεσθαι,3:23但这因信得救的理还未来以先;3:25但这因信得救的理既然来到),这显露πίστις的到来是一起标志性的甚至转折性的历史现象,对保罗的救赎论具有历史性的意义——它意味着神与人交通的一个新阶段。Πίστις的到来开创了救赎历史的一个新时代。这里所谓的“新时代”并非仅仅是一个阶段性的意义。Schliesser进一步指出说,这是救赎历史的高潮,是决定性的,是最后的阶段。因为保罗使用动词ἀποκαλύπτσθαι(3:23,显明)来对应(平行)动词ἔρχεσθαι (3:23来、25来到)。当启示(ἀποκαλύπτσθαι)的意象与信心(Πίστις)的到来(ἔρχεσθαι)结合起来用以表述终末的救赎行为,πίστις χριστοῦ的末世色彩便显得浓郁至极。Schliesser同时认为说,保罗在加拉太书中有意将信心事件和基督事件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可以从他既使用“信心的来临”(3:23、25)又使用“基督的来临”(3:19)得到证明。

    这种可平行互换的表述进一步还出现在以下情况:保罗将πίστις χριστοῦ与“在基督里”建立平行思维。Schliesser认为这便证实了πίστις χριστοῦ作为末世事件的独特用语。首先,保罗肯定那些“在基督里”的人参与了末世的救赎,位于“基督的控制范围内”,正如保罗在加拉太书3:27-28所描述的:那些“披戴(穿上)基督”的人,意即已经进入了基督控制的范围,不再进行任何元素的种族分别。Χριστός与ἐν πίστει因此形成了概念互通。相同的,信心(πίστις)也类似地与“基督内在关系”紧密结合在一起,尤其是保罗在加拉太书2:20中描述的:我现在活着不再是我自己,而是活在上帝的儿子的信仰中(ἐν πίστει ζῶ τῇ τοῦ υἱοῦ τοῦ θεοῦ)。基于此点,Schliesse认为,加拉太书2:20的表述(ἐν πίστει)很大程度为“参与式(πίστις)”提供了解读可行空间,在其他经文中,保罗使用过诸如:“站立信心” (罗11:20: σὺ δὲ τῇ πίστει ἕστηκας; 再参林后1:24: τῇ γὰρ πίστει ἑστήκατε) ;“在信心中” (林后13:5: ἐστὲ ἐν τῇ πίστει) 。而这些表述都类似于“在基督里”:“活在基督里”(罗6:11: ζῶντας δὲ τῷ θεῷ ἐν Χριστῷ Ἰησοῦ);“站在主里” (帖前3:8: στήκετε ἐν κυρίῳ) 以及“在基督里”(罗8:1; 12:5; 16:11; 林前1:30; 林后5:17、19;加3:28) 。正因此故,保罗并非使用“命令式”:“相信吧!”而是使用诸如“坚守信心”(林前16:13: στήκετε ἐν τῇ πίστει) ,相同的表述就是:“站在主里”(腓4:1: στήκετε ἐν κυρίῳ)。这些迹象都为“参与式的信心”提供了释经和神学上的理论依据。因此Schliesser下结论认为,我们不应太匆忙地在“主词”和“受词”之间建立非此即彼的理论。相反,最好要考虑到ἐν+与格结构(ἐν πίστει)和“信心与基督”之间的平行性。基督徒的存在,也就是说,“在信心中”的生活,意味着参与“新创造的信仰场所”,在“赋予生命的力量的空间”中,上帝在派遣他的儿子时建立了这个“空间”。

    此外,与“参与式信心”息息相关的片语还值得留意的是介词短语ἐκ πίστεως。在加拉太书3章中,它在没有修饰语的情况下出现了六次(3:7、8、9、11、12、24;比照5:5),所有格式的出现一次(Ἰησοῦ Χριστῦ,3:22);在上一章中(2章),保罗曾写道:ἐκ πίστεως Χριστῦ(2:16)。在这些事件中,“那些有信仰的人”(these,who are faith)(3:7、9)的表述尤为突出。乍一看,介词ἐκ的表述并不意味着从“位置”的意义上使用这个短语;相反,人们会假设保罗关注的是“基督徒的存在基础”。表达式ἐκ πίστεως清楚明确地来源于哈巴谷书2:4的七十士译本翻译(ὁ δὲ δίκαιος ἐκ πίστεώς μου ζήσεται)。若假设保罗有意与希伯来圣经这个“介词+名词”( בֶּאֱמוּנָתוֹ)产生共鸣,那么介词בֶּ的通常意思“在……的中间,在其中,在……之中”很可能就是保罗在使用ἐκ πίστεως并继而转化成“ἐν+”结构的意义:在信心中。基于此,Schliesser甚至将διὰ [τῆς] πίστεως视为是ἐκ πίστεως的简单变形表达。进一步的辅助证明可从加拉太书3:24中几乎完全相同的公式ἐκ πίστεως Δικαιωθῶμεν证实,因为这段经文嵌入了关于基督信仰高潮启示的两个陈述之间(3:23、25)。同样的处理方式也运用在罗马书3:21-22,当保罗使用介词短语Διὰ πίστεως Ἰησῦ Χριστοῦ,他没有考虑到基督的信心(丰满),主观的人类信仰(Moo 1996:24)或信心的主体间、社会维度(von Dobbeler 1987:271;Jewett 2007:278)。相反,他在这里关注的是它的跨主体维度。故此,Schliesser认为传统所认为的因果性和工具性意义的介词ἐκ和διά,同时也应该被纳入保罗的“参与性范式”。意即,“来自ἐκ信仰”和“通过διά信仰”的表达不仅描述了一个人被证明是正当的,而且是被纳入并渗透到无所不包的信仰领域的模式。

    综上所述,以Schliesser为代表的第三观点研究者认为,将πίστις χριστοῦ认定为主词-受词所有格,这种二分法过度简化了问题的复杂性。第三观点认为应该超越这种所有格的二分法语言学。过于拘泥于语法学的准则会妨碍人们对所讨论的公式的理解,因为它既不承认希腊所有格的复杂性,也不承认保罗语言的独创性。正是这种不拘泥于“所有格二元法”的认知,一些学者才发展出特殊的范畴来解释πίστις Χριστῦ。Schliesser便将πίστις χριστοῦ理解为是“关系性所有格”(genitivus relationis),它既承认信仰与基督有关——只要它只存在于基督的关系中(“信心与基督同在”),又与基督建立了关系(“我们来到了信心中”)。

    Kevin Grasso的第三观点:近代语言学分析

    另外一些“第三观点者”则吸收并采纳了现代语言学的工具,以此来“破解”πίστις χριστοῦ的意义。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的Kevin Grasso便是典型的一例,他在近日发表的一篇论文,<A Linguistic Analysis of πίστις χριστοῦ: The Case for the Third View>(JSNT,43:1,2020年9月刊)中指出,现代语言学文献可以使读者消除主词-受词所有格的地位。Kevin Grasso认为语法不允许把πίστις χριστῦ 译为“faith in Christ”的意思,即基督是一个人“相信”的对象(受词所有格)。另外,作者也同时否定主词所有格的用法,他认为这种呈现在文学语境中往往没有意义,并且面临着自身的语法困难。根据词汇语义学和句法理论语言学的研究成果。Kevin Grasso指出,理论语言学已经发展出一些有用的工具来探索所有格关系中的意义范围、名词的语义和受词的句法功能,所有这些对于成功地进行πίστις χριστοῦ的语法分析至关重要。Kevin Grasso这篇论文的研究试图证明保罗短语πίστις χριστῦ在语法上最好理解为“基督式信心”(Christ-faith)。如何理解“基督式信心”(Christ-faith)呢?作者指出,“πίστις信心”是指一种体系或一套信仰,而“χριστῦ基督”则限定了这个体系是什么。Kevin Grasso的理论依据基于他对πίστις名词的重新定位,他采纳Borer 2013和Lieber 2016的术语指出,πίστις具有R-名词性(相较于AS-nominal/论元结构名词,AS名词意指由动词派生的名词结构),它是一个内容名词,这意味着它以另一个名词(χριστῦ)作为论据,提供“信心”的内容。这个词根的动词、名词和形容词的各种意义显然与对某事物的认知承诺的心理状态有关(无论是指“忠信”或“相信”或“可能使人相信的证据”)。它还可以代表一个被采纳或忠实于的系统,Grasso将称之为“思想体系”,并认为πίστις,在这个意义上,是一个可以坚持的思想体系,它取决于内容,可能需要某种生活方式。

    Kevin Grasso指出,把这句话翻译成“基督式信仰”是为了强调以基督为中心的信仰类型/系统,这种被忽视的第三种观点实际上得到了早期教父们的支持(如:金口约翰和奥利金),并很好地契合了每一种语境。

    结语

    当我们检视了Schliesser的第三观点(末世论事件)和Kevin Grasso的第三观点(近代语言学分析),显露出第三观点在语言学和神学上的新突破。即便Kevin Grasso的语言学进路的第三观点并不急于赞同Schliesser的末世论神学解读,但他们对πίστις χριστοῦ的所有格关系解读都试图想要走出两大阵营的二分法“困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πίστις χριστῦ的第三观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elfp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