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部分】评判第三种观点。
第三种观点可以具体展开:既然诸葛亮有神力,那么为什么没有提前看出关羽会大意失荆州,从而及时救荆州、救关羽?为什么没有阻止刘备夷陵战败?为什么没有提前看出马谡会失街亭?为什么没有料到上方谷会下雨?还有,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有几次败仗是历史上没有的;诸葛亮让关羽打樊城的事历史上没有(看来《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对关羽失荆州是有责任的);诸葛亮处理刘封、孟达时出的是历史上没有的馊主意;诸葛亮虽然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但之前没料到司马懿会来西城也是诸葛亮的责任,而这是历史上的诸葛亮没有的。
关于这种观点,《三国演义》确实有贬低诸葛亮的成分,但还是拔高诸葛亮的成分更大,具体可以分三条谈;不过说这三条之前,我们需要考虑这么一个问题: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个健全人,如果《三国演义》说诸葛亮的能力比健全人的能力强,但他做的事情却不比历史上的诸葛亮更好是贬低诸葛亮的话,那么是不是把诸葛亮塑造成只能乘车,不能骑马的残疾人,然后说诸葛亮的作为也和历史上的诸葛亮的作为相同的话就是拔高诸葛亮了?
言归正传。第一,《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对很多人(如刘备、马谡)说过能让他们避免失败的话,但他们没听。先把《三国演义》原文相关内容列出来:
孔明曰:“新野小县,不可久居,近闻刘景升病在危笃,可乘此机会,取彼荆州为安身之地,庶可拒曹操也。”玄德曰:“公言甚善;但备受景升之恩,安忍图之!”孔明曰:“今若不取,后悔何及!”玄德曰:“吾宁死,不忍作负义之事。”……却说荆州刘表病重,使人请玄德来托孤。玄德引关、张至荆州见刘表。表曰:“我病已入膏肓,不久便死矣,特托孤于贤弟。我子无才,恐不能承父业,我死之后,贤弟可自领荆州。”玄德泣拜曰:“备当竭力以辅贤侄,安敢有他意乎!”(《三国演义》第四十回)
荆州诸葛亮军师特遣马良奉书至此……玄德拆书观之,略云:“亮夜算太乙数,今年岁次癸巳,罡星在西方;又观乾象,太白临于雒城之分:主将帅身上多凶少吉。切宜谨慎。”……玄德曰:“吾将回荆州,去论此事。”庞统暗思:“孔明怕我取了西川,成了功,故意将此书相阻耳。”乃对玄德曰:“统亦算太乙数,已知罡星在西,应主公合得西川,别不主凶事。统亦占天文,见太白临于雒城,先斩蜀将泠苞,已应凶兆矣。主公不可疑心,可急进兵。”玄德见庞统再三催促,乃引军前进。(《三国演义》第六十三回)
孔明设宴,交割印绶……孔明擎着印曰:“这干系都在将军身上。”云长曰:“大丈夫既领重任,除死方休。”孔明见云长说个“死”字,心中不悦;欲待不与,其言已出。孔明曰:“倘曹操引兵来到,当如之何?”云长曰:“以力拒之。”孔明又曰:“倘曹操、孙权,齐起兵来,如之奈何?”云长曰:“分兵拒之。”孔明曰:“若如此,荆州危矣。吾有八个字,将军牢记,可保守荆州。”云长问:“那八个字?”孔明曰:“北拒曹操,东和孙权。”云长曰:“军师之言,当铭肺腑。”(《三国演义》第六十三回)
忽有人自荆州来,言东吴求婚于关公,关公力拒之。孔明曰:“荆州危矣!可使人替关公回。”正商议间,荆州捷报使命,络绎而至。不一日,关兴到,具言水淹七军之事。忽又报马到来,报说关公于江边多设墩台,提防甚密,万无一失。因此玄德放心。(《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
孔明曰:“吾苦谏数次,只是不听。今日公等随我入教场谏去。”当下孔明引百官来奏先主曰:“陛下初登宝位,若欲北讨汉贼,以伸大义于天下,方可亲统六师;若只欲伐吴,命一上将统军伐之可也,何必亲劳圣驾?”先主见孔明苦谏,心中稍回。忽报张飞到来,先主急召入。飞至演武厅拜伏于地,抱先主足而哭。先主亦哭。飞曰:“陛下今日为君,早忘了桃园之誓!二兄之仇,如何不报?”先主曰:“多官谏阻,未敢轻举。”飞曰:“他人岂知昔日之盟?若陛下不去,臣舍此躯与二兄报仇!若不能报时,臣宁死不见陛下也!”先主曰:“朕与卿同往:卿提本部兵自阆州而出,朕统精兵会于江州,共伐东吴,以雪此恨!”……时先主已择期出师。大小官僚,皆随孔明送十里方回。孔明回至成都,怏怏不乐,顾谓众官曰:“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也。”(《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
孔明曰:“吾与汝二万五千精兵,再拨一员上将,相助你去。”即唤王平分付曰:“吾素知汝平生谨慎,故特以此重任相托。汝可小心谨守此地: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本来我看。凡事商议停当而行,不可轻易。如所守无危,则是取长安第一功也。戒之!戒之!”二人拜辞引兵而去……却说马谡、王平二人兵到街亭,看了地势……谡曰:“当道岂是下寨之地?此处侧边一山,四面皆不相连,且树木极广,此乃天赐之险也:可就山上屯军。”平曰:“参军差矣。若屯兵当道,筑起城垣,贼兵总有十万,不能偷过;今若弃此要路,屯兵于山上,倘魏兵骤至,四面围定,将何策保之?”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平曰:“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谡曰:“汝莫乱道!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可当百也。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
孔明又曰:“蜀中诸道,皆不必多忧;惟阴平之地,切须仔细。此地虽险峻,久必有失。”(《三国演义》第一百零四回)
却说邓艾暗度阴平,引兵行时,又见一个大空寨。左右告曰:“闻武侯在日,曾拨一千兵守此险隘。今蜀主刘禅废之。”艾嗟呀不已。(《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七回)
诸葛亮劝刘备在刘表临终前答应刘表自领荆州(《三国演义》的设定和历史不一样,《三国演义》里蔡瑁和蔡夫人想害死刘备,刘表只是被他们瞒过,其本人对刘备则很信任,不但让他平定陈孙、张武之乱,跟他商量机密之事,临终前还真说要把荆州让给他,而历史上刘表对刘备的态度是“表厚待之,然不能用”,且裴注认为刘表长期想立刘琮,连托孤于刘备都不实),刘备没听,导致刘备集团后来用了很大的工夫才得到荆州,且让东吴有了要荆州的借口(历史上的诸葛亮只是劝刘备路过襄阳城时打襄阳,没有劝刘备答应刘表自领荆州,而显然,在刘表临终前答应他接管荆州才是名正言顺地得到荆州)。再看后面,诸葛亮嘱咐关羽北拒曹操,东和孙权,但关羽没听,得罪了东吴,同时还得罪了留守后方的将领,又对后方的防守过于自信,这才大意失荆州;诸葛亮还曾劝刘备用其他人换回关羽,刘备也没听(从“欲待不与,其言已出”的情节看,诸葛亮要不是不想出尔反尔的话一开始就把守荆州的重任交给别人了),这些也是历史上没有的。
当然我们知道,历史上的东吴政权早在刘表掌管荆州时就觊觎荆州了,鲁肃为孙权做规划时就说要夺取荆州;后来刘表死了,荆州换主人了,北方的曹操又强大了起来,东吴政权出于形势考虑,在打刘备还是联合刘备打曹操之间徘徊过,最终夺取了荆州,且即使跟刘备联合的时候也没忘记过荆州;对此《三国演义》的设定也基本上是这样。但问题是,刘备这边需要做到三点,一是别让东吴有打荆州的借口,二是能不撕破脸皮别撕破脸皮,尽量将联合的态势维持下去(哪怕灭掉曹魏之后又有一场楚汉之争),三是做好防御,而这三次如果第一次刘备听了诸葛亮的话,第一点就做到了,第三点也间接做到了;第二次如果关羽听了诸葛亮的话,第二点就做到了,第三点即使做不到也不一定会出问题;第三次如果刘备听了诸葛亮的话,至少第三点能做到。
总之,虽然诸葛亮有过让关羽打樊城的记录(这是历史上的诸葛亮没有的),但这三次无论哪次刘备或关羽听了他的话都能早早得到荆州还不让东吴有要荆州的借口或不失荆州,而这些也是历史上的诸葛亮没有的。
再看后面,诸葛亮劝庞统不要急于进兵,后来庞统进兵时兵败身亡是历史上有的,但诸葛亮的说法是:
亮夜算太乙数,今年岁次癸巳,罡星在西方;又观乾象,太白临于雒城之分,主于将帅,多凶少吉”。(《诸葛氏集》中的《上先帝书》)
不是雒城道路险峻,恐有埋伏,用兵需小心,而就历史而言,天象是不管用的,所以《三国演义》设定天象管用起到了证明庞统之死不是巧合,真是不听诸葛亮的话的作用;诸葛亮劝刘备不要急于征东吴,刘备没听,导致他遭遇夷陵之败,而历史上诸葛亮只是说“若法孝直在,必能阻我主东征”,确实表达了不支持刘备东征的意思,但没有苦谏数次;诸葛亮令马谡守街亭,马谡没听诸葛亮的安排,导致他失街亭是历史上有的,但《三国演义》也去掉了“亮违众拔谡”的情节;诸葛亮嘱咐后人小心阴平,刘禅却撤了阴平守军,导致邓艾偷渡阴平成功也许有,但正史没有直接交代(历史上诸葛亮做过益州的防御,邓艾偷渡阴平时蜀汉的防御则很弱,但是否是这个具体情节存疑)。
再说空城计的时候。如果说诸葛亮为了搬运西城的粮草而没有及时撤退,这才导致司马懿围攻西城时自己来不及撤离,不得不用空城计是诸葛亮的失误,而这个失误是历史上的诸葛亮没有的,所以《三国演义》贬低了诸葛亮的话,那么诸葛亮为了搬运西城的粮草而没有及时撤退意味着诸葛亮完全有能力及时撤退,司马懿也无法料到诸葛亮会逗留在西城,所以司马懿是为西城的粮草而来的,那是不是《三国演义》说诸葛亮为了自己快速撤退而把西城的粮草丢给魏军就不算贬低诸葛亮了呢?
再看处理刘封、孟达的时候,首先这两个人面对走麦城的关羽见死不救,把他们抓来治罪没有问题;诸葛亮先说“急则生变矣”,建议刘备先把他们调开有没有问题全凭作者对这两个人的设定(历史上这两个人还没等刘备治罪就起了内讧,孟达主动投魏了);诸葛亮随后建议刘备派刘封去打孟达,理由是“令二虎相并,刘封或有功,或败绩,必归成都,就而除之,可绝两害”,而“或有功,或败绩”说明诸葛亮对刘封打孟达能否成功没多大把握,那么就算想给刘封治罪也不一定要用这种方式,所以刘封战败,出建议的诸葛亮确实有责任,这是历史上的诸葛亮没有做的(历史上的诸葛亮只是劝刘备杀了刘封)。所以这次算是贬低诸葛亮。
由此可见,就小说而言,除了上方谷的雨没有料到之外(原因后文再说),其他“诸葛亮为什么没能”的问题都是诸葛亮已经事先料到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还给当事人提出过正确的做法的,其中料到庞统不该贸然进兵的事还是用神力料到的,但刘备、庞统、关羽、马谡等人没有听他的话,所以遭遇了败仗或其他重大问题,而这些预料有一部分是历史上的诸葛亮没有的,还有一部分诸葛亮的表现比历史上更好;其他问题当中,抛却几次历史上没有的战败不谈(后文再谈),只有建议刘备排刘封去打孟达确实是诸葛亮的问题。
当然光凭这点没什么说服力,因为如果诸葛亮真是神,光事先看出来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告诉刘备或其他人怎么够呢?何况上方谷的雨的问题和几次历史上没有的战败的问题都没解决。
那么第二,《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是神,但只是低层次的神,不但没有达到全知全能的地步,也没有达到孙悟空那个级别的神的地步,甚至在《三国演义》里,他的神力也只能说是比偶尔算算卦或作作法的简雍、朱儁等和只会观天象的谯周等人强,称不上最强的——天上的神仙就不说了,就小说描述而言,神人当中管辂的神力很可能也比诸葛亮强:
孔明扶病出帐,仰观天文,十分惊慌;入帐谓姜维曰:“吾命在旦夕矣!”维曰:“丞相何出此言?”孔明曰:“吾见三台星中,客星倍明,主星幽隐,相辅列曜,其光昏暗:天象如此,吾命可知!”维曰:“天象虽则如此,丞相何不用祈禳之法挽回之?”孔明曰:“吾素谙祈禳之法,但未知天意若何。暗:天象如此,吾命可知!”维曰:“天象虽则如此,丞相何不用祈禳之法挽回之?”孔明曰:“吾素谙祈禳之法,但未知天意若何。(《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三回)
加上擒孟获期间求水,诸葛亮这两次求神,一次神仙应了,一次神仙没应;当然这没有什么奇怪的,小孩有难能向大人求救,钟繇有难能向曹操求救,低级别的神有难时求救于高级别的神也很正常,高级别的神帮不帮忙是高级别的神的事,诸葛亮无权要求他们帮忙,所以诸葛亮求神有时成功(如借东风时或求水时),有时不成功(如祈禳时)。但问题是,就算不能成功,事先知道自己能不能成功也是神力够强的体现,然而诸葛亮有过预测到神仙会帮自己的情况(借东风时),而假设诸葛亮这两次都没有撒谎,那么这两次诸葛亮都不是信心满满地认定自己一定能成功,也不是斩钉截铁地判定自己一定不能成功,因此诸葛亮的神力有限。
有人可能会说,员工揣摩领导的心思都是一件难事,诸葛亮有时预测不到神仙会不会帮自己就是神力有限的体现了吗?
那么我们看一下管辂吧:
(管辂)出郊闲行,见一少年耕于田中,辂……问曰:“少年高姓、贵庚?答曰:姓赵,名颜,年十九岁矣。敢问先生为谁?辂曰:吾管辂也。吾见汝眉间有死气,三日内必死。汝貌美,可惜无寿。赵颜回家,急告其父。父闻之,赶上管辂,哭拜于地曰:请归救吾子!辂曰:“此乃天命也,安可禳乎?父告曰:老夫止有此子,望乞垂救!赵颜亦哭求。辂见其父子情切,乃谓赵颜曰:汝可备净酒一瓶,鹿脯一块,来日赍往南山之中,大树之下,看盘石上有二人弈棋:一人向南坐,穿白袍,其貌甚恶;一人向北坐,穿红袍,其貌甚美。汝可乘其弈兴浓时,将酒及鹿脯跑进之。待其饮食毕,汝乃哭拜求寿,必得益算矣。但切勿言是吾所教。老人留辂在家。次日,赵颜携酒脯杯盘入南山之中。约行五六里,果有二人于大松树下盘石上着棋,全然不顾。赵颜跪进酒脯。二人贪着棋,不觉饮酒已尽。赵颜哭拜于地而求寿,二人大惊。穿红袍者曰:此必管子之言也。吾二人既受其私,必须怜之。穿白袍者,乃于身边取出簿籍检看,谓赵颜曰:汝今年十九岁,当死。吾今于十字上添一九字,汝寿可至九十九。回见管辂,教再休泄漏天机;不然,必致天谴。穿红者出笔添讫,一阵香风过处,二人化作二白鹤,冲天而去。赵颜归问管辂。辂曰:穿红者,南斗也;穿白者,北斗也。颜曰:吾闻北斗九星,何止一人?辂曰:散而为九,合而为一也。北斗注死,南斗注生。今已添注寿算,子复何忧?父子拜谢。自此管辂恐泄天机,更不轻为人卜。(《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
就求寿这件事而言,诸葛亮不知道求寿能不能成功,管辂却不但知道神仙在哪里,知道赵颜求寿时应该用什么方法求神,还能预测到赵颜“必得益算矣”。
当然《三国演义》里没说管辂每次求寿都知道自己能不能成功,而且看那句“但切勿言是吾所教”,这次管辂很可能也没预料到即使赵颜不说出自己的名字,神仙也能猜到是自己泄露的天机;但问题是,《三国演义》里也没说诸葛亮什么时候给谁求寿成功过,或能预料到自己能不能成功呀!
另外左慈法术很强,不怕肉体伤害,饿不死,能挣脱枷锁,还会飞天;李意活了三百多岁;关羽死后不但能显灵,还能为自己报仇,还能护佑关兴,这三个人的神力也很可能比诸葛亮强。
看来诸葛亮的神力还是有限;自然,包括神力在内的综合能力也有限。
何况根据《三国演义》的设定,就算一个人有神力,他的能力也不能完全发挥出来,比如上文中,管辂就怕泄露天机,本来连赵颜求寿这件事都不想帮忙,后来被赵颜和他父亲求得紧了,只好帮忙,且在得到了神仙的警告之后碍于天谴,收紧了口风,此后就连占卜也“不轻为人卜”了。
诸葛亮也不能完全发挥能力,比如七擒孟获时有这样的描写:
兀突骨令兵开路而进,忽见前面大小车辆,装载干柴,尽皆火起。兀突骨忙教退兵,只闻后军发喊,报说谷中已被干柴垒断,车中原来皆是火药,一齐烧着。兀突骨见无草木,心尚不慌,令寻路而走。只见山上两边乱丢火把,火把到处,地中药线皆着,就地飞起铁炮。满谷中火光乱舞,但逢藤甲,无有不着。将兀突骨并三万藤甲军,烧得互相拥抱,死于盘蛇谷中。孔明在山上往下看时,只见蛮兵被火烧的伸拳舒腿,大半被铁炮打的头脸粉碎,皆死于谷中,臭不可闻。孔明垂泪而叹曰:“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孟获匹马杀出重围,望山径而走。正走之间,见山凹里一簇人马,拥出一辆小车;车中端坐一人,纶巾羽扇,身衣道袍,乃孔明也……旁边闪过一将,拦住去路,乃是马岱。孟获措手不及,被马岱生擒活捉了……孔明归到寨中,升帐而坐,谓众将曰:“吾今此计,不得已而用之,大损阴德。我料敌人必算吾于林木多处埋伏,吾却空设旌旗,实无兵马,疑其心也。吾令魏文长连输十五阵者,坚其心也。吾见盘蛇谷止一条路,两壁厢皆是光石,并无树木,下面都是沙土,因令马岱将黑油柜安排于谷中,车中油柜内,皆是预先造下的火炮,名曰‘地雷’,一炮中藏九炮,三十步埋之,中用竹竿通节,以引药线;才一发动,山损石裂。吾又令赵子龙预备草车,安排于谷中。又于山上准备大木乱石。却令魏延赚兀突骨并藤甲军入谷,放出魏延,即断其路,随后焚之。吾闻:‘利于水者必不利于火。’藤甲虽刀箭不能入,乃油浸之物,见火必着。蛮兵如此顽皮,非火攻安能取胜?使乌戈国之人不留种类者,是吾之大罪也!”(《三国演义》第九十回)
关于诸葛亮这次行动有没有用法术,复仇者认为有,因为第一,诸葛亮用了油柜车,而之前对付木鹿大王时,诸葛亮是用法术配合油柜车的;第二,诸葛亮用的物品不像是简单的机械装置,且包括几百年之后才诞生的地雷;第三,这次诸葛亮跟借东风时一样身穿道袍。诸葛亮说烧藤甲军会导致自己“必损寿矣”,说明他知道,这次他不只是像管辂那样受警告了,而是真要遭天谴了;如果诸葛亮用了神力,可进一步说明在《三国演义》的设定中,存在人间的神用神力时受到天上的神的限制,不服从限制会遭天谴的情况;如果诸葛亮用的是人力,那么连人力都要受到天上的神的限制了。
何况天上的神就无所不能,并且能随意发挥自己的神力吗?前面南斗、北斗就中了管辂的计,不小心(至少就小说描写而言是这样)受了赵颜的贿赂,不得不帮他办事;此外关于南华老仙、南方火德星君则有这样的描述:
张角本是个不第秀才,因入山采药,遇一老人,碧眼童颜,手执藜杖,唤角至一洞中,以天书三卷授之,曰:“此名《太平要术》,汝得之,当代天宣化,普救世人;若萌异心,必获恶报。”角拜问姓名。老人曰:“吾乃南华老仙也。(《三国演义》第一回)
(糜竺)尝往洛阳买卖,乘车而回,路遇一美妇人,来求同载,竺乃下车步行,让车与妇人坐。妇人请竺同载。竺上车端坐,目不邪视。行及数里,妇人辞去;临别对竺曰:“我乃南方火德星君也,奉上帝敕,往烧汝家。感君相待以礼,故明告君。君可速归,搬出财物。吾当夜来。”言讫不见。竺大惊,飞奔到家,将家中所有,疾忙搬出。是晚果然厨中火起,尽烧其屋。(《三国演义》第十一回)
那么按照“诸葛亮为什么没有……”的问法,我们也可以问这些问题:南华老仙为什么没有预料张角会萌异心?火德星君为什么没有看出糜竺是个正人君子,非要变成美女去试探(如果糜竺是个小人岂不是很难堪)?南斗、北斗掌控人的生死,北斗星君的文书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北斗星君为什么没有预料到管辂会让赵颜行贿,使自己不得不修改文书?
如果是因为他们的能力有限,无法事先看出来张角会不会萌异心/糜竺会不会对美女下黑手/有人会用贿赂的方法让自己不得不修改文书的话,那么诸葛亮也可以是能力有限,无法事先预料到关羽/马谡会不会听话,关羽/刘备会不会战败,天会不会下雨——这充其量只是诸葛亮的神力时灵时不灵的问题。
如果是因为连他们都有不能动用神力的时候,那么诸葛亮也可以有不能动用神力的时候。
如果他们是因为《三国演义》没有交代的原因,明知做A好,做B不好,却不能做A,一定要做B的话,诸葛亮也可以是因为《三国演义》没交代的原因一定不能救关羽/一定不能提前帮刘备/一定要派马谡守街亭/一定要在即将下雨的时候火烧上方谷。
那么是哪一种原因呢?不得而知,估计是兼有之。
那么这算不算贬低诸葛亮呢?不算。
对此我们可以对比一下《西游记》。
很多人看《西游记》都有这样的疑惑:孙悟空有那么大本事,为什么不一路用定身法/瞌睡虫对付妖怪?为什么不驮着唐僧去西天?为什么不自己造船过黑水河?为什么被困女儿国时面对一群凡人还要用诈术逃脱?为什么若干次进入妖精腹中都不直接把妖精弄死……这和看《三国演义》时对诸葛亮的困惑何其相似?
我们知道,《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有火眼金睛,认出过白骨精变的少女,银角大王变的道士,黄眉怪变的如来等,但他认不出狮子精变的唐僧和牛魔王变的猪八戒。
是因为狮子精是文殊菩萨的,身上有佛气,孙悟空认不出来,牛魔王那次孙悟空大意了吗?牛魔王那次也许真是大意了,但如果文殊菩萨的狮子有佛气的话,弥勒佛的童子也应该有,然而孙悟空认得出黄眉怪;而且第九十八回接引佛祖用无底船接唐僧师徒的时候,作者明确地写了“行者火眼金睛,早已认得是接引佛祖”(从后面的“行者却不题破”看,接引佛祖当时变成了凡人模样,让唐僧、猪八戒、沙和尚认不出来),说明孙悟空用火眼金睛看人时看的不是对方身上有佛气还是妖气。
另外孙悟空有“闹肚子”的本领,整部《西游记》一共用了六次(黑风怪、黄眉怪、铁扇公主、蟒蛇精、狮驼岭的青狮、金鼻白毛老鼠精),其中第六十七回直接把在蟒蛇精的肚子里将其弄死了,另外几次都没有将妖怪弄死;当然,第三次可以认为是看牛魔王的旧情,但另外四次是什么原因?比如第十七回,孙悟空从黑风怪的肚子里出来之后举棒就要打,由于观世音菩萨阻止才作罢(看来没打算饶他一命),再比如第八十三回,孙悟空从金鼻白毛老鼠精口子出来之后才跟她打斗(此时孙悟空不知道她是托塔李天王的义女,不存在给李天王或哪吒面子的问题)。
顺便指出,不止是孙悟空,观世音菩萨在西天路上十二次出手(传授《紧箍咒》、收白龙马、收黑风怪、收沙僧、救人参果、收红孩儿、收金鱼精、收蝎子精、斡旋唐孙矛盾、收金毛犼、灭法国通风报信),有时是事先算定唐僧师徒会出问题,也有时是等孙悟空过来求助,并听了孙悟空的叙述才知道发生了什么。看来就算是有占算能力的菩萨,也不是什么事情都要提前算一遍。
好了,从这些分析可以看出,就连孙悟空都有能力有限或不能动用神力或明知做A好,做B不好,却由于《西游记》没有交代的原因不能做A,一定要做B的情况,那么《三国演义》如此塑造诸葛亮也不算贬低诸葛亮了,充其量只是没把诸葛亮拔得太高而已。毕竟连孙悟空或《三国演义》里天上的神仙都由于种种原因会让人产生类似的疑问,罗贯中、毛宗岗还不至于把诸葛亮写得比孙悟空或天上的神仙还强吧!何况地上也有正印神仙,何况神人当中也有管辂、左慈、关羽等人可以和诸葛亮竞争《三国演义》第一神人的位置。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问题:诸葛亮生前就已经知道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无法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了。
在说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再对比一下《西游记》。
《西游记》明确交代了,西天取经是一项被佛祖掌控,注定能完成的工作,且必须用五千零四十八天完成,日期不能错,同时唐僧师徒注定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少则必须补上:
如来因打发唐僧去后,才散了传经之会。旁又闪上观世音菩萨合掌启佛祖道:“弟子当年领金旨向东土寻取经之人,今已成功,共计得一十四年,乃五千零四十日,还少八日,不合藏数。望我世尊,早赐圣僧回东转西,须在八日之内,庶完藏数,准弟子缴还金旨。”(《西游记》第九十八回)
菩萨将难簿目过了一遍,急传声道:“佛门中九九归真,圣僧受过八十难,还少一难,不得完成此数。”即令揭谛,“赶上金刚,还生一难者。”这揭谛得令,飞云一驾向东来。一昼夜赶上八大金刚,附耳低言道:“如此如此,谨遵菩萨法旨,不得违误。”八金刚闻得此言,刷的把风按下,将他四众,连马与经,坠落下地。(《西游记》第九十九回)
孙悟空也知道这些,所以有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如第四十回、第八十回不管红孩儿、金鼻白毛老鼠精变成的“被困在林中等待救援的”凡人(这不奇怪,一名学生即使知道老师要求自己认真完成作业也有可能偷奸耍滑),但有时也不得不让自己或取经团队中其他人受难,受完难再老老实实解决问题:
行者闻言,急抬头举目而看,果见那半空中庆云笼罩,瑞霭遮盈,情知定是佛仙点化,他却不敢泄漏天机,只道:“好,好,好!我们借宿去来。”(《西游记》第二十三回)
渐渐天晚,听得楼头起鼓,火甲巡更。捱至四更三点,行者见他们都不呻吟,尽皆睡着,他暗想道:“师父该有这一夜牢狱之灾,老孙不开口折辨,不使法力者,盖为此耳。如今四更将尽,灾将满矣,我须去打点打点,天明好出牢门。”(《西游记》第九十七回)
沙僧道:“二哥休报怨。我的师父已得了道,前在凌云渡已脱了凡胎,今番断不落水。教师兄同你我都作起摄法,把师父驾过去也。”行者频频的暗笑道:“驾不去,驾不去!”你看他怎么就说个驾不去?若肯使出神通,说破飞升之奥妙,师徒们就一千个河也过去了;只因心里明白,知道唐僧九九之数未完,还该有一难,故羁留于此。(《西游记》第九十九回)
(孙悟空解决问题的情节略)
他还曾跟猪八戒解释为什么不能用法术带着唐僧过流沙河:
行者道:“你那里晓得,老孙的筋斗云,一纵有十万八千里。象这五七千路,只消把头点上两点,把腰躬上一躬,就是个往回,有何难哉!”八戒道:“哥啊,既是这般容易,你把师父背着,只消点点头,躬躬腰,跳过去罢了,何必苦苦的与他厮战?”……行者道:“……遣泰山轻如芥子,携凡夫难脱红尘。象这泼魔毒怪,使摄法,弄风头,却是扯扯拉拉,就地而行,不能带得空中而去。象那样法儿,老孙也会使会弄。还有那隐身法、缩地法,老孙件件皆知。但只是师父要穷历异邦,不能彀超脱苦海,所以寸步难行也。我和你只做得个拥护,保得他身在命在,替不得这些苦恼,也取不得经来,就是有能先去见了佛,那佛也不肯把经善与你我。正叫做若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西游记》第二十二回)
而《三国演义》是这么说的:
钟会在帐中伏几而寝,忽然一阵清风过处,只见一人,纶巾羽扇,身衣鹤氅,素履皂绦,面如冠玉,唇若抹朱,眉清目朗,身长八尺,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其人步入帐中,会起身迎之曰:“公何人也?”其人曰:“今早重承见顾。吾有片言相告:虽汉祚已衰,天命难违,然两川生灵,横罹兵革,诚可怜悯。汝入境之后,万勿妄杀生灵。”言讫,拂袖而去。会欲挽留之,忽然惊醒,乃是一梦。会知是武侯之灵,不胜惊异。于是传令前军,立一白旗,上书“保国安民”四字;所到之处,如妄杀一人者偿命。(《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六回)
诸葛亮是死后才知道“汉祚已衰,天命难违”的吗?不是:
(邓艾带领的魏军)方才整顿衣甲器械而行,忽见道傍有一石碣,上刻:“丞相诸葛武侯题”。其文云:“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二士争衡,不久自死。”艾观讫大惊,慌忙对碣再拜曰:“武侯真神人也!艾不能以师事之,惜哉!”后人有诗曰:“阴平峻岭与天齐,玄鹤徘徊尚怯飞。邓艾裹毡从此下,谁知诸葛有先几。”(《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七回)
看来诸葛亮生前就已经预料到曹魏会灭掉蜀汉了,而且连魏军是两个人带领,其中一个人是通过偷渡阴平的方式入蜀,且这两个人事后会祸起萧墙而死都预料到了。
当然《三国演义》没有交代诸葛亮是什么时候知道这点的,但不管怎么样,从立石碣这件事可以看出,诸葛亮肯定是生前就知道这一切了,且诸葛亮早在夷陵之战的时候就说过“汉朝气数休矣”——看来他早就知道了。
甚至夷陵之战的败局都是诸葛亮能提前多年预料到的:
逊大惊曰:“吾中诸葛之计也!”急欲回时,无路可出。正惊疑间,忽见一老人立于马前,笑曰:“将军欲出此阵乎?”逊曰:“愿长者引出。”老人策杖徐徐而行,径出石阵,并无所碍,送至山坡之上。逊问曰:“长者何人?”老人答曰:“老夫乃诸葛孔明之岳父黄承彦也。昔小婿入川之时,于此布下石阵,名‘八阵图’……临去之时,曾分付老夫道:后有东吴大将迷于阵中,莫要引他出来。老夫适于山岩之上,见将军从‘死门’而入,料想不识此阵,必为所迷。老夫平生好善,不忍将军陷没于此,故特自‘生门’引出也。”(《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
这个地方在今天的重庆奉节,且诸葛亮入川时,孙权的地盘在荆州以东,东吴集团离此几乎隔着整个荆州,不打下荆州就打不到这里,而曹操的地盘的最南端在襄樊一带,离奉节更近(《三国演义》有一次BUG,关羽在诸葛亮一气周瑜时已经夺了襄阳,襄樊之战时又夺了一次,中间没交代襄阳是什么时候被曹军夺回去的,但即使是樊城也比孙权的地盘离奉节更近),曹操的势力又更强大,要防应该是优先防曹军;但诸葛亮说的是“后有东吴大将迷于阵中”,强调“东吴大将”说明他就算不能完全肯定将来会荆州丢失,东吴将领打到这里的事情,也是预测到了将来多半会发生这种事情,不是单纯为荆州可能被他人夺走做准备。
这样即便按《三国演义》的说法,即使不考虑关羽、刘备是否听他的话,失荆州和夷陵战败的责任也不能算在诸葛亮的头上了,因为这多半也和邓艾偷渡阴平一样,是诸葛亮事先算好注定会发生的事。
如果无论是否努力做事,能不能把事情做成已经注定好了;更重要的是,你有上帝视角,知道自己无论是否努力做事,能不能把事情做成已经注定好了的话,你还会妄动法术,企图逆天吗?
《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还真尝试过,比如祈禳那次就是抱着试试看的信念做的,再比如火烧上方谷那次,要不是上天注定晋朝要被建立,司马懿父子不能提前死,天上的神仙用一场大雨强行阻止诸葛亮的话,诸葛亮真的成功了。
另外,诸葛亮即使完全确定汉祚已衰,天命难违之后,仍然不忘了劝邓艾勿妄杀生灵——看来他即使开了上帝视角,知道兴复汉室这件事做不成,也要尝试着去做;即使尝试失败了,也要努力让不能兴复汉室造成的不好的后果少一些。
所以我们就没有理由说《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没尽力,也没有理由说小说让有神力的诸葛亮没有成功是贬低诸葛亮的伟大程度了。试想一下,岳飞致力于北伐,收复中原,但他收到十二道金牌之后也不得不放弃(岳飞没有独掌大权,又没有上帝视角提前知道赵构、秦桧是什么货色,所以十二道金牌发过来的时候岳飞也没办法),我们能说岳飞这么做不对吗?虽然岳飞和历史上的诸葛亮都是凡人,《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是神,但岳飞面对的是凡间的皇帝,诸葛亮面对的可是天数和天上的神仙,而刚由凡人修成的神面对天上的神仙如同没有大权的将领面对皇帝,小孩子面对大人一样弱势,何况还要面对天数?
那么“一个神,挑战天,并不伟大,而一个人,挑战天,才真的伟大”就不成立了,因为历史上的曹操、曹真、李严、司马懿等人再厉害也不是神,更不是天,所以历史上的诸葛亮并没有挑战天,而《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真的挑战天了;再者,神挑战天真的不伟大吗?身为神的刑天操干戚以舞,身为神的普罗米修斯盗天火是何等伟大?
普罗米修斯等神的问题后文再说。先说这里涉及的第三点:《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面对的对手更强。
评论《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需要用《三国演义》的模式而不是历史的模式,毕竟《三国演义》不光对诸葛亮的设定和历史上不一样,对司马懿、姜维等人物的设定也和历史上不一样,且引入了神仙参与故事。
而就军事能力而言,《三国演义》里的司马懿、姜维都比对应的历史人物厉害(小说不光拔高了诸葛亮的能力,也拔高了其他人的能力),那么诸葛亮面对的对手也比历史上的诸葛亮面对的对手更厉害。
《三国演义》确实给诸葛亮编了一些败仗,但也给诸葛亮编了更多的胜利,这是让故事进入厉害的对手来了→厉害的对手把诸葛亮打败→诸葛亮稳住阵脚之后把对手败的模式。
比如司马懿曾经几次打败诸葛亮(有的是历史上完全没有的,有的是移花接木),诸葛亮也几次打败司马懿(其中一部分是历史上没有的),最后诸葛亮把司马懿困在了上方谷,几乎将其烧死,且从“武侯妙计如能就,安得山河属晋朝”看,要不是天命在晋,天上的神仙强行出手救司马懿,诸葛亮就能避免晋朝建立,历史就改写了,而这是历史上的诸葛亮没有取得的成就。
这相当于历史上某名篮球运动员带领一支较弱的球队打进了NBA总决赛,面对强大的对手竟然带领队友先赢一场,但他随后累到了,后几场队友无法抵挡对方的攻势,1:4输掉了这件事,而《三国演义》把他的对手的实力写强了,并写他带队和对手打,第一场输了,大比分0:1落后,此后顽强地将比分扳成了3:3平,并在第七场取得了领先,眼看就要成功了,但联盟早已决定让他的对手夺得总冠军,所以派裁判强行做出对对方有利的判罚,他才输掉了比赛。
所以《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对手不光有比历史上更强的司马懿等人,还有天上的神仙和天数,诸葛亮却取得了历史上的诸葛亮不曾取得的成绩,这就算用了神力也不会比历史上的诸葛亮差吧!毕竟,如果历史上的诸葛亮能力足够强又尽力了的话,想跟更强大的对手打且取得更大的成就就真只能指望有神力的诸葛亮了。
同样的,姜维先赢诸葛亮,后被诸葛亮所擒是拔高姜维的体现,也体现了诸葛亮最终战胜的是个强大的对手;七擒孟获时的几场败仗是夸大对手诸葛亮的对手的实力,继而体现诸葛亮战胜的是奇特的对手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只不过天命不在他们,天上的神仙也不会强行出手帮他们)。
至于《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的条件比历史上的诸葛亮的条件好,这不能说明问题——陈景润先生是在6平方米的小屋里通过动笔计算解决的“1+2”的问题,那么如果有一个数学家在很好的工作、生活条件中用最好的工具解决了“1+1”的问题,他肯定比陈景润先生伟大,即使没有解决也不一定比陈景润先生差。
另外《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掌控的兵力被夸大了,但曹魏的兵力也被夸大了,比如一出祁山时诸葛亮有三十万人,但曹魏方面夏侯楙至少带了二十余万人(未说清楚韩德的西羌诸路兵八万有没有算在里面),之后曹真带了二十万人,司马懿、张郃带了二十万人,辛毗、孙礼带了五万人先后过来增援;再比如六出祁山时诸葛亮有三十四万人,但司马懿有四十五万人,仍然是曹魏兵力占优且处于守势的状态。
当然这里有一个问题:《三国演义》里神仙强行出手救人的情况很多,是不是其他逼神仙不得不强行出手的人也有诸葛亮那么强呢?何况诸葛亮五擒孟获的过程中也曾经求神并被神仙救过。
然而诸葛亮是把司马懿引入上方谷的,以司马懿的作风,没有十足把握绝不贸然追出击,且《三国演义》是这么说的:
懿追到谷口,先令人入谷中哨探。回报谷内并无伏兵,山上皆是草房。懿曰:“此必是积粮之所也。”遂大驱士马,尽入谷中。懿忽见草房上尽是干柴,前面魏延已不见了。懿心疑,谓二子曰:“倘有兵截断谷口,如之奈何?”言未已,只听得喊声大震,山上一齐丢下火把来,烧断谷口。魏兵奔逃无路。山上火箭射下,地雷一齐突出,草房内干柴都着,刮刮杂杂,火势冲天。
司马懿是先令人入谷中哨探,回报谷内并无伏兵才进入上方谷的,诸葛亮也不是不知道司马懿的作风,再结合后文的情况看,诸葛亮早就料到司马懿会派人进上方谷查看里面有没有伏兵,所以没有采取埋伏兵的办法,而是用了八百年之后才诞生的地雷(《三国演义》说地雷是诸葛亮发明的),这可不是人力办得到的;而除了诸葛亮受恶劣环境所困求神的那次之外,其他几次(包括疑似)逼神仙强行出手(皇宫大乱之时宦官带着皇帝逃跑,张飞带兵偷袭曹营,蔡瑁带兵追杀单枪匹马的刘备,曹操带大军围困单枪匹马还带着孩子的赵云,马超带大军进攻曹操,陆逊偷袭刘备的营寨,姜维偷袭司马昭的营寨)都是人力办得到的;人力办不到的只有左慈戏曹操勉强算数(之所以说勉强算数,是因为出手救曹操的是管辂,不是天上的神仙)。
这就好比一个小孩子抓一只兔子,眼看就要抓住的时候他父亲可能强行出手制止了他,他掉到坑里向父亲求救时他父亲出手救了他,而一只蜘蛛抓一只小飞虫,小飞虫眼看就要被蜘蛛吃掉的时候他父亲也强行出手救了小飞虫,这不能说明蜘蛛的能力和那个小孩子相同或比那个小孩子强。
总之,《三国演义》的设定和历史不一样,《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虽然是神,但只是法力较低的神,神力有限,运用包括神力在内的综合能力也受限,面对的对手不但包括比历史上更强的司马懿等人,还包括天上的神仙和不可违抗的天数,他说的话还总有人不听,诸葛亮面临的是以下两个难题:
一个孩子想带着狗将一窝兔子一锅端,而他的能力比大人弱,只能达到靠人的智慧勉强让狗咬死大兔子,然后一点一点把小兔子抓光的水平;他的狗有时不听他的话;他的父母不希望他把兔子逮到,且在之前他抓一窝老鼠的时候打过他一顿,后来他眼看就要把大兔子逮到了,他的父母还把兔子护了起来;他的所作所为他的父母完全知晓;他求父母让他逮兔子的时候,他的父母还不同意;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孩子怎么把兔子逮到?
孙悟空在西天取经时第一次遇到强盗时将他们打死,随后观世音菩萨给了唐僧紧箍咒,孙悟空第二次打死强盗时唐僧念了紧箍咒,且观世音菩萨让孙悟空今后不要再打死人了,这样孙悟空第三次遇到强盗时没有将他们打死;如果光上述情况还不算,还要加上孙悟空的神力打了个折扣,金箍棒有时不听话,观世音菩萨把第三波强盗保护了起来,孙悟空的所作所为完全受到观世音菩萨的监控;孙悟空求观世音菩萨让他打死强盗的时候,观世音菩萨还不同意;在这种情况下,孙悟空怎么打死第三波强盗?
而在这种情况下,他的所作所为还达到了历史上的诸葛亮没有达到的地步,何谈没有尽力?如果这叫贬低诸葛亮的伟大程度,想不贬低诸葛亮的伟大程度的话,只有把他写成孙悟空了;甚至这样都不行,因为孙悟空也斗不过天数。
那么这里就又涉及到一个问题:既然《三国演义》把诸葛亮的对手写得那么厉害,那么就算神化了诸葛亮,相比之下诸葛亮就没有那么突出了,这是不是间接贬低诸葛亮呢?
这是第四种观点。
【第八部分】评论第四种观点。
关于第四种观点,复仇者想先问这么一个问题:如果这个观点成立的话,是不是把诸葛亮写得比历史上的诸葛亮的能力差一些,再把曹操、司马懿等人写成弱智就是拔高诸葛亮了?
再问一个问题:如果有人要写一部关于三国的历史小说,但不像《三国演义》一样重点写军事,而是重点写医学,他应该怎么写?
他肯定会把华佗、张仲景、董奉等人作为主角,拔高他们的医术(就像《三国演义》强化管辂、左慈的法术,诸葛亮、司马懿的智力,吕布、赵云的武力一样);那么写不写诸葛亮呢?
如果写,肯定不会把诸葛亮的医术写得比华佗强,不然就不是写历史小说,而是完全胡说八道了(历史上的诸葛亮可能会医术,但正史没有明确记载,如果诸葛亮的医术真的很高明的话,《三国志》和裴注不可能不记),那么这部小说就又出现了第四种观点提到的问题,会被认为是贬低诸葛亮。
如果不写,考虑到连《三国演义》都有这样的情节:
孔明……曰:“……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气脉和缓,便投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那么不写真是贬低诸葛亮了。
看来这种观点的逻辑能不能成立都是问题。
退一步讲,就算这种观点的逻辑成立,《三国演义》对各个人物的描写算不算间接贬低诸葛亮?
《三国演义》是一部天数最终决定一切,神力管用且屡屡出现的小说,自然也要写诸葛亮有神力;就算周瑜、司马懿、姜维的能力被拔高了,但他们没有神力或神力少得忽略不计(姜维摆八卦阵勉强算是有神力),所以他们的能力仍然跟诸葛亮相差甚远,甚至差距大得没有对比的价值,因此我们不能说拔高这几个人的能力是贬低诸葛亮。
那拿《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跟小说中有神力的角色比呢?
神力较弱的(如简雍、张宝)忽略,其他神力比较强的角色分为两类,一是正印神仙,二是神人;神人除了诸葛亮,还包括管辂、左慈、李意、于吉和死后的关羽。
先说正印神仙。《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确实远不如正印神仙,但拿这个当小说贬低诸葛亮的理由未免可笑。
再说神人。神人当中管辂的神仙事迹见于《三国志·方技传》,左慈的神仙事迹见于《后汉书·方术列传二》,李意、于吉的神仙事迹见与《三国志》裴注——史料(这里涉及裴注的问题,不能完全说是正史;由于内容较多,不一一赘述)都说他们有神力了,罗贯中、毛宗岗不写他们有神力就是贬低他们了。
当然《三国志》中也写了诸葛亮作八陈图,勉强算是说他有神力,且《诸葛氏集》也有观天象等涉及神力的内容;但一个一个看:
《三国志》中的管辂神力不凡,裴注更是大段描写管辂的神力,《后汉书》中的左慈的法术很强;虽然他们的神力在《三国演义》中也有拔高之处(《搜神记》中管辂为民间少年向南斗、北斗求寿,民间传说中左慈驾鹤升仙的故事被写进了小说),但如果考虑到史料中的诸葛亮神力是在太弱,相比之下还是诸葛亮的神力被拔高的程度更大,那么按照第四种观点的逻辑,《三国演义》拔高了诸葛亮的绝对能力,同时也拔高了其他人的绝对能力,显得诸葛亮没被拔高,甚至被贬低了就不成立了,反倒是《三国演义》拔高了管辂、左慈的绝对能力,同时也拔高了诸葛亮的绝对能力,显得管辂、左慈没被拔高,甚至被贬低了才成立。
裴松之记载于吉的故事时注引了《江表传》和《搜神记》的内容,对其中的不同之处注上来“未详孰是”,而《三国演义》将两处的说法杂糅,这样小说只能勉强说是拔高了于吉的神力,并且于吉的神力未必比得上诸葛亮。
史料中的关羽完全没有神力,所以《三国演义》确实是远远拔高了关羽的能力(从零起步拔高到不逊诸葛亮的程度);但考虑到关羽在官方(宋朝就被封为崇宁真君和武安英济王)和民间的地位,这种拔高是单纯推崇关羽的体现(不这么写就是贬低关羽了),不能算是贬低诸葛亮。
裴注中的李意有过预言成功的记录,这跟小说中的诸葛亮比算不了什么;小说中的李意最厉害的地方是活了三百多岁(来自《神仙传》),这个技能特殊,不好与诸葛亮的技能比较,可能真是诸葛亮比不上他的地方,但也仅此一例。
总之,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对比《三国演义》和史料的话,小说仅有描写李意活了三百多岁一例是拔高他人(李意)间接贬低诸葛亮,同时还存在拔高诸葛亮间接贬低管辂、左慈的情况,总体来说还是拔高诸葛亮的。
当然史料(哪怕是正史)中记录的事情也不一定是事实,这些神话故事更是肯定不是事实,所以研究历史上的诸葛亮和其他人时可以直接忽略这些神话故事,不能说管辂、左慈的能力比诸葛亮强;但如果拔高其他人,间接贬低诸葛亮的始作俑者是《神仙传》或《搜神记》的作者,说(受这些作品影响的)《三国演义》这么写也是间接贬低诸葛亮的话还算说得过去,史料都写了一堆神话,按照这个逻辑,《三国演义》的写法倒是拉近了诸葛亮跟管辂、左慈的能力差距。
当然复仇者还是认为,这个逻辑应该不能成立,《三国演义》神化诸葛亮或其他人是单纯地拔高诸葛亮或其他人的能力。
总之,前四种观点所述的《三国演义》在道德以外的层面上贬低诸葛亮的理由有一些是成立的,但总的来看,小说在道德以外的层面上对诸葛亮还是褒大于贬;拔高之处首先是给诸葛亮添加了很多神力,将诸葛亮塑造成了神,其他方面包括在一些细节上美化了诸葛亮,以及人们常说的夸大了诸葛亮智谋。
之所以说这种写法总的来说是拔高,是因为《三国演义》的总体模式和历史不一样,小说的模式中,天命、天数、星象、谶纬、神仙等客观唯心主义的事物真管用。
那么《三国演义》的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首先,历史上历来就有包括郭冲在内的诸葛亮的粉丝大量存在,他们既然仰慕拥有光辉形象的诸葛亮,当然要夸大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程度。
其次,唐宋以来,关于三国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而老百姓在曹、刘之间普遍喜欢以仁德著称的刘备,不喜欢有种种恶行的曹操,尤其是金占领北方之后,人们在看、听三国故事时也有意无意地把曹操想象成金军,把刘备想象成南方抗金势力,这样民间艺人们就会对刘备手下的诸葛亮、关羽、赵云等人物的作为进行夸张处理,以体现他们的忠义和智勇。
而《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是元末明初,对包括小说作者在内的人民群众来说,当时中国全境都处于异族统治之下,因此这种情感只会更加强烈,所以书中不但有明显的褒刘贬曹倾向,夸大诸葛亮等人的能力,还三次写蜀汉出师北伐,形势大好的时候,后主听信谗言,将出征的统帅召回(诸葛亮一次,姜维两次),借同情诸葛亮、姜维,批判后主,痛斥后主身边的宦官来同情岳飞,批判赵构,痛斥秦桧。
明朝建立之后,这种倾向已经没法改了,所以嘉靖本《三国演义》(罗本已失传,嘉靖本接近罗本)也是这样写的;后来毛本第一百一十三回还说“乐毅伐齐遭间阻,岳飞破敌被谗回”,似乎唯恐读者不知道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诸葛亮身上有了很多神话(从苏轼的文章可以看出,很早就有人给诸葛亮编神话了),被塑造成了神,同时屡屡利用法术战胜敌人。
但问题来了,既然刘备手下的人那么厉害,其中诸葛亮还是神,为什么就不能一统天下呢?
除非对方也有神仙帮助,甚至天数等不可抗拒的事物表明对方注定会胜利。
当然这种观点不是《三国演义》原创的,商汤说自己伐夏是因为“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周文王伐商时也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参见《汤誓》、《泰誓》,当然这两文未必是汤、武本人的作品,但至少《三国演义》作者看到的就是这个);创立儒家学派的孔子也屡屡谈及天命;阴阳家在战国时期就建立了五德始终说,汉儒改造(将原本的相克改成了相生)、吸收了这种学说,并宣称周是木德,汉是火德(木能生火,秦忽略不计),汉朝的建立是五德始终的体现;汉末三国时期,袁术、曹丕、孙权称帝时都想尽办法把自己往土德上凑(火生土),如袁术说袁姓出陈,陈,舜之后,以土承火,得应运之次,曹丕将年号定为“黄初”,孙权将年号定为“黄龙”(土尚黄)。
《三国演义》的作者支持蜀汉政权,但他不可能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对为什么一个好的政权有了诸葛亮等人扶持仍然会被灭找不到科学的解释,同时对改朝换代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事物的作用的思想也不可能完全不信,又不能把历史彻底篡改了,所以最终将蜀汉覆灭归结于“汉祚已衰,天命难违”——总之,就是刘备仁德,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姜维等人都有大才,但天让蜀汉政权覆灭,这个政权不可能不覆灭。
所以当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传人中国之后,这种模式被评论家们认为是削弱了作品的社会意义,而人们也多半不愿意接受这种模式,更愿意接受上美版连环画或央视版电视剧那样的《三国演义》的模式。
但这是作者的历史局限性的问题,不能说是贬低诸葛亮。如果是以连环画或电视剧的模式看《三国演义》,就应该分析连环画或电视剧中的足智多谋但没有或几乎没有神力的诸葛亮;如果是分析原著中的诸葛亮,就以原著的模式看《三国演义》;不能以连环画或电视剧的模式看《三国演义》又分析原著中的诸葛亮,得出“《三国演义》贬低了诸葛亮”的结论。
当然以上分析少了第五种观点,就是《三国演义》从道德上贬低了诸葛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