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 9787510857515
。。内容简介:
《中国乡村:19世纪的帝国控制》是萧公权先生的学术代表作之一,考察了19世纪清王朝统治中国乡村的政治体系,包括理论基础、措施和效果。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乡村地区自然的社会组织划分和基层行政体系,即村、集市、乡镇的划分,保甲和里甲的行政分配和结构特色;第二部分考察国家控制乡村的统治体系,涉及保甲监控、里甲税收、社仓等灾荒控制以及乡约等思想控制系统的设置情况;第三部分讨论乡村控制的合理性及其效果,以及乡村对它的回应。本书附录有关里甲、粮仓等制度的珍贵资料。
。。作者简介 :
作者简介:
萧公权(1897—1981),著名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台湾中研院首届院士。1918年考入清华高等科,1926年从美国留学归国后至1948年,历任或兼任燕京、清华、光华、华西等名校教授。1949年离台赴美,长期执教于华盛顿大学远东和苏联研究所客座教授,1968年退休。其主要著作有《政治多元论》《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乡村》《宪政与民主》《康有为思想研究》《翁同龢与戊戌变法》等。
译者简介:
张皓,1964年生,贵州德江人,历史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张升,1967年生,广东阳春人,历史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精彩短评:
# 萧公权,著名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历任或兼任燕京、清华、光华、华西等名校教授。本书是其撰写的一部晚清社会史著作,内容涵盖了乡村的保甲、里甲、社仓、乡约等基层组织形态,以及与政治的关联。在萧公权看来,乡村大体上还是自治的,但是并不是政治赋予的自治权,而是因为政治无力深入到乡村,所以才给乡绅保留了乡村自治的空间。而这种空间又为了乡绅能够通过宗族等方式进行治理提供了空间和条件。当然,并不是说政治对于乡村就没有进入的可能,但是总体上政权能够在基层做到的治理是非常有限的。最后一部分还提到乡村的社会运动,其实就是基层的反抗,这些反抗是否都是由于政治造成的呢?其实未必,很多都与基层的乡绅治理有关,但是很明显政权不得不去处理这种基层的治理失败。最后一章则是提出中共在基层政治革命的问题,大体上试图解释中国革命。
# 中国社会史研究必读书目。
# 书本身自然是经典,难得保留的尺度还这么大,布面精装加分。
# 翻开书的前两页就是不禁唏嘘的感觉。。。怎么今天才看到。这几天饭后都会读它了。不知道会不会有一天带在上班路上在地铁里看。。。
# 其一,通过保障其臣民基本的物质需求,避免臣民因难以忍受的生活而“铤而走险”:其二,通过反复向臣民灌输经过严格筛选的道德教条(大部分是从儒家学说中筛选出来的),使臣民接受或认同现存的统治秩序:其三,通过不断监视臣民,从而查出“奸民”并及时采取措施。这套政治统治体系通过在战略要地驻军而得到加强,使各个王朝有可能在相当时期里有效地统治一个广的疆域。
引自 控制的问题 / 3
# 本书研究了19世纪清王朝在中国乡村的控制体系,包括理论基础、措施和效果。
作者认为,在传统专制国家,统治者、官僚、民众之间的利益是背道而驰的,皇帝们借助各级官僚(包括乡绅)建构的,对乡村民众的控制大厦,看似巍然不动,实则弱不禁风。一旦遭遇环境变化(如自然灾害、外来入侵),便会轰然倒塌。因为,在这种专制统治的行政控制体系下,一方面各级官僚必然是腐败、无为的,另一方面乡村民众只会是消极、无能的。于是,当生存环境发生变故时,官僚与民众都是无能为力的。
本书可谓是一部关于19世纪中国乡村研究的百科全书式著作。在本书1957年首次初版的47后,台湾中译本出版。时至今日,大陆还只有英文本。粗略翻阅,我想大陆中文版迟迟不出,绝不仅仅因为该书卷帙庞大,且引用材料无数,或许在于本书的内容。一是作者对传统中国乡村社会“伪自治、伪民主、伪自主”的判断,更要紧的是作者对zg统治下乡村控制的认知和预测。
关注朋朋不迷路,发送简信交流更便捷;
更多书单 信息,点击简书个人主页查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