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简友广场读书
名家名著读后感|毛姆《刀锋》读后

名家名著读后感|毛姆《刀锋》读后

作者: 常青子木 | 来源:发表于2023-08-01 13:41 被阅读0次

    题记:阅读与写作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却又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是输入与输出的关系。几乎所有的知名作家、作者都有着大量阅读积累的经历。写“读后感”其实就是阅读过程中的一次反刍,通过再次咀嚼、回味、消化,进一步梳理文章叙述脉络,理清作者行文思路,从而为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积累经验。

    没有白读的书,也没有白写的读后感

    英国作家毛姆写于1944年的长篇小说《刀锋》,是他晚年时期的作品,彼时,他的人生阅历已足够丰富,对人性洞悉更加深刻,他所有的睿智及对人性的洞悉,都在这部小说里得以充分表达。因此,有人说,读懂毛姆的《刀锋》,就读懂了人生。

    毛姆每一篇小说的取名,都经深思熟虑,都富含寓意。譬如《月亮与六便士》,以“月亮”寓意理想,“六便士”寓意现实生活,通过题目读者就可以大体领略小说主旨,即大千世界,谁不是一边怀揣梦想一边在柴米油盐的现实生活里苦苦挣扎?再譬如小说《面纱》,更是以“面纱”借喻人性的多面及琢磨不定……

    小说《刀锋》,从小说扉页摘录印度教《迦陀奥义书》“剃刀锋利,越之不易;智者有云,得渡人稀”中,读者便可知晓小说标题的出处,更可通过解读这几句禅语,理解作者的寓意:剃刀刀锋,很难越过,得救之路极其困难。而小说《刀锋》就是以此为轴心,拉开了动人心弦的故事。让读者从各个人物情节中顿悟人生之艰难。现实生活中,谁都难免遇见突如其来的变故,怎样应对,是自渡、被他人渡,抑或是永久沉沦下去,这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每个人悟性和修行的直接表达。

    《刀锋》中故事主人公拉里(许多译本为“莱雷”),是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青年飞行员,战争中他的战友为救他而牺牲,朋友之死使拉里受到强烈的震撼,死亡使他对生命有了独特体验,他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开始追问生命的意义。战后回到故乡的拉里,感受着美国建设宏伟而繁荣的时代热潮,却难以置身其间。他执拗地想要寻求生命的答案。他在大量阅读中发掘,在静思中梳理,投入自己全部的精力与热情,甚至解除了与恋人伊莎贝尔的婚约,远遁法国,随后开始周游世界,在印度,拉里从《奥义书》踏上了心灵自我完善之路,完成做为个人的自渡乃至后来渡人的精神境界。

    小说以主人公拉里生命中先后出现的几个人物为线索展开——拉里的初恋伊莎贝尔,伊莎贝尔的舅舅艾略特,伊莎贝尔的老公格雷,以及拉里与伊莎贝尔共同的童年伙伴索菲,还有拉里情人之一苏珊,他们都行走在各自的人生轨道上,有着丰富多彩的故事,几乎都是现实生活中普罗大众人生故事的缩影,或令人不齿,或令人同情,或让人敬佩,或令人唏嘘……

    首先说说故事主人公拉里。战争结束回到故乡后的他,被当作英雄,他与拒绝多位异性追求依然爱着他的伊莎贝尔订婚,家境殷实富有热情的少年玩伴雷格,力荐拉里到其父亲公司上班,拉里的亲友亦为他提供了有远大前程的工作,只要他按部就班,美好生活似乎垂手可得,但拉里却婉拒了被安排的“美好生活”,婉拒就业机会,他的“游手好闲”令周围所有人不解。殊不知,拉里是被在战场为救自己而死亡的好友启示,自我意识觉醒,对人生有新的规划,他离开家乡前往巴黎,开启追寻人生要义的流浪之旅。

    流浪在外的拉里,住廉价公寓,吃穿极简,废寝忘食地读书、思考,甚至去煤矿做工,体验最底层劳动者的艰辛,向每一个遇见的人虚心请教、学习,追求自我的完善。辗转到达到印度后,拉里跟着苦行僧静修数年,终以哲人的睿智,洞察到西方社会中现代人的精神危机,他在东方文明中找到治愈良方,领悟到人生真谛,得道顿悟。

    从印度回到巴黎的拉里,替已与伊莎贝尔结婚并育有两个女儿、在三十年代美国股票崩盘中破产、对生活绝望而患上偏头疼的朋友格雷治愈了头疼;以渡人之心救出因深爱的家人死于车祸、悲痛过度无法自拔、走进自我沉沦的色情场所吸食大麻放纵自己的童年好友索菲,在初恋伊莎贝尔极力反对下,坚决要娶索菲为妻。在伊莎贝尔暗中阻扰下未能达成所愿,索菲最终陷入绝路求得一死了却一生,但拉里想要拯救索菲的真诚及满腔热忱,依然令人感动。

    伊莎贝尔的舅舅艾略特是小说中除拉里外第二个着墨较多的重要角色。他与拉里无论从哪方面都形成了鲜明对比。作者刻画这个人物,意在反衬拉里追求人生真谛的执着。与拉里淡泊名利、厌恶虚伪社交不同,艾略特竭力巴结权贵,醉心于社交活动,削尖脑袋一心想挤进上流社会,并以此为人生的全部意义。艾略特为人极其精明,他靠玩手腕与权谋讨得上流社会人士欢心,逐渐在上流社会站稳脚跟;他从不放过任何商业机会,不动声色地向上流社会那些附庸风雅的达官显贵们推销真伪存疑的“古董”名画,并从中获得暴利发达起来。

    在打下足够雄厚的经济基础后,艾略特靠组织家庭宴会、热情好客撑住台面;投机钻营与教会搞好关系;借用梵蒂冈的智慧,他成功躲过了三十年代美国金融危机,顺带大赚了一笔。

    对外甥女伊莎贝尔婚事,艾略特以世俗及自己的好恶为标准,极力反对伊莎贝尔与拉里的婚约,撮合伊莎贝尔与富家子格雷结婚。外甥女伊莎贝尔如他所愿与格雷组成家庭后,过上了众人所期望的富裕生活。格雷在金融危机中破产,艾略特又及时对外甥女一家施以援手,把自己在巴黎的一栋公寓借他们居住休养。艾略特人性中善的一面,乐善好施及做为长辈的仁慈,都得以体现。

    老年的艾略特靠移花接木术,与名门贵族扯上了关系,被封了爵位,算是达成了名利双收之终极目标。但心虚的艾略特却又不敢对此大肆宣扬,只在睡衣、被褥和家具上绣上自己爵位皇冠,在无人处狠狠地过着自己的贵族瘾。如此得意的艾略特,却被两件小事搅得坐卧不安:一是受他提携上位的美国青年保罗.巴顿,比他更圆滑势利,并在社交圈处处排挤诋毁艾略特;二是贵妇人埃德娜痛恨艾略特散布她的流言蜚语,故意不邀请他出席自己的豪华家宴,使艾略特痛苦不堪,直到临死都耿耿于怀……

    小说中的几位女主角,譬如伊莎贝尔,索菲,及苏珊,与主人公拉里相比,虽不够完美,却各具特点,亲切又真实,被作者塑造得鲜活生动,令人过目不忘。伊莎贝尔漂亮,纯情,爱着拉里,却更爱物质,贪图享受想要安稳富裕的生活。她和拉里对人生的追求不同,有精神层面的分歧,最终分道扬镳,各取所好,友善地除了婚约。在对待他们共同好友索菲,伊莎贝尔表现出尖刻冷漠的一面,既衬托出拉里的真诚良善,亦让人看到了既纯情又善良的伊莎贝尔人性中本能的晦暗一面。

    小说中另一位女主角苏珊,也是作为对主人公拉里完美形象的塑造而安排的角色。然而,苏珊的人生经历,却让读者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最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以及不甘沉沦、自我救赎的挣扎。毛姆以冷静却不乏俏皮的平铺直叙,娓娓道来,犹如一道精致的美食,让人既享受其中又有咀嚼回味和思考的空间。

    相信读者对小说《刀锋》中各具风采与个性的人物,在阅读过程中都有自己的观察、体会和揣摩,判断人物的好坏与善恶,但有一点感触应该是相通的,那就是“每个人都有不易逾越的刀锋”,正如毛姆所说的那样“让庸俗的庸俗,让崇高的崇高”。

    惟愿,现实生活中的你我,都能有一个得偿所愿、功德圆满的人生结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名家名著读后感|毛姆《刀锋》读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eoy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