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我有写了一篇《AI时代,你的孩子究竟要跟谁竞争?》的文章(←点击标题查看),讲到在未来时代,社会中将会有很多岗位需要人力与人工智能、机器人进行配合、协调工作,而与之对应的,孩子也需要从小培养一项能力:与机器人协作的能力。
为了拥有这项能力,孩子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协商能力,同时也要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团队协作力以及适度的同理心。
很多家长看了我的文章,给我留言说希望能给大家详细讲讲——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让他们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
那么,我就从我这些年教育孩子的经验,跟大家分享一下。
01
同理心,到底是什么?
同理心,并不等于同情。同情,是认知到别人的痛苦,从而引起恻隐之心;而同理心,是能够感同身受,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同理心涉及到两个人的互动过程,必须认真地倾听,并了解、接纳对方的感觉。这是一种认同他人体验的态度,也是一种关心与爱的艺术,是高情商的表现。
曾经有次我和Dr.蒋(机器人先生)带凯凯去拜访一位教授,当时就看到他的孩子在捣鼓个什么玩意,看起来像是个小凳子,但很矮,普通人根本没法坐,就算让孩子坐也有点勉强。
好奇之下,我们才了解了事情的始末。原来那个孩子的同学在体育运动的时候不小心摔到了腿,现在脚掌那边打了石膏,上课的时候坐在座位上,脚没法正常接触地面,搁在半空非常难受。
那个孩子知道这事后,想了个办法,为同学打造专属踏脚板,这样同学上课的时候脚就可以感觉舒适些了。
这是个很好的同理心的例子,而且它应用在生活中,很多时候都是通过非语言表达的。
当然,同理心是随着生活阅历的增长而得到改善的。比如,有孩子的女性就要比同龄女性中没有孩子的人更善于解读非语言信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从青春期到二十五六岁这段时间内同理心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02
同理心,该如何培养?
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及老人的呵护下,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去理解他人,体谅他人。然而未来时代,我们的孩子会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一起协作,所以,拥有同理心很有必要。
生活中很多时候都可以创造机会来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当然,要培养孩子的同理心,父母可以先关注两点:
首先,父母自己要懂得理解他人,能够换位思考,为孩子做一个好榜样。因为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着很深的影响,孩子会模仿家长的做法去与人相处。
其次,家长可以和孩子玩角色互换游戏。孩子有时候不理解大人的做法,家长也不懂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只要角色互换一下,或许大家都会有新的体会,从而更好地理解对方。
有些家长可能还有些困扰,就是孩子似乎对一些社交信号并不敏感。比如孩子在学校被同学嘲笑,但孩子自己却并没有什么感觉;或者跟孩子一起玩的小朋友已经不开心了,孩子却还是自顾自的,没发现任何不妥。
针对这种情况,这里我给家长提出3种方法,帮助孩子改善观察力,提高孩子的同理心:
·一起观察人们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看看它们到底传达什么样的情绪。你可以这样问孩子:“你认为那个男的是干什么工作的?”或者:“你认为那个人要去哪儿?”
·留意那些帮助我们理解他人感受的信号,然后问他,“你认为那个男孩为什么哭?”“从那个阿姨的表情中,你能看出她的心情是怎样的?”
·告诉孩子,通过观察人们行为举止就能知道他的感受。“注意看她的脸通红,声音也提高了,咬牙切齿的样子,她一定很生气!”
03
美国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在美国,孩子们从小就会被灌输一个理念:没做过义工,就得不到社会尊重。家长会鼓励孩子去感受他人的生活,并对他人的困境施以援手,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所以,美国的孩子从幼儿园起就开始做义工了,而且做义工这件事,能让孩子感受到不同的人的生活情况,让他们真切体会到什么是生活,有效学会换位思考。
记得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加拿大女孩过生日,去买新衣服的路上看到街上有个流浪汉,裹着一条破旧的毛毯缩在斑马线旁的电线杆底下。当时,冬夜室外温度能达到零下20℃,小女孩看到了心里非常难过,就说服妈妈用新衣服的钱给这个流浪汉买了帽子和棉衣。
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女孩的妈妈为了给孩子留下这个特殊的回忆,组织了一群小伙伴一起到社区里回收旧衣服,清洗干净之后,再一起回到街道上,把一件件防寒的棉衣绑在电线杆上供无家可归者自由取用。
这些小孩把所有衣服都处理好后回到车上都冻坏了,他们也更加理解那些流浪者的心酸。而女孩的妈妈在Facebook上贴出了这次小活动的照片,结果,这场爱心分享从一个市扩散到了整个加拿大。
而这场送温暖的开始,仅仅是源于女孩一个简单的举动——我能对你感同身受。
同理心,它不仅可以帮孩子与人和谐相处、友好协作,也可以让这个社会变得更美好。
最后,我给大家推荐两本书,对于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会有所帮助:
01
《一声尖叫》
【法】芬妮·罗宾 著
【法】夏洛特·科特罗 绘
这本书是两位年轻的法国绘本作者联袂奉献的佳作。故事从一个小女孩的视角出发,用略带夸张的口吻讲述成人面对突发事件的种种表现,而且小女孩每一次在观察与聆听不同人物讲述的时候,都会化身为对方的模样:侦探、医生、少妇、银行家、小婴儿……
故事里,女孩会一次次体验对方的言行举止、所思所想。这一点设计非常巧妙,也是作者的用心所在:启发孩子在观察与接触他人的时候,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去体验与思考,逐渐在人际交往中产生同理心。
02
《一半?一半!》
【波兰】伊娃娜·奇米勒斯卡
这本书可以告诉孩子一个道理:因为时间、空间和立场的差异,我们看待事物会有不一样的态度。书中的故事从生活的现象出发,教会孩子运用同理心。
比如房子,对有的人来说是大,但对另一个人而言是小;爬楼,对有的人而言很简单,但对身体不便者来说却很困难。
读过这本书,孩子会明白,世间万物本没有绝对的标准,事物所呈现的差异,是因为不同的人看待问题的视角以及评判的标准不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