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
.
人
1.韩信
背水一战:
韩信带兵攻打赵国时,赵国的相国陈余率领二十万军队在河北省的井陉口布防,韩信所带军队只有三万人,在距离井阱口三十里处驻扎.当天晚上,韩信派两千名骑兵每人各执一面汉军的旗帜,埋伏在可以看得到赵军营寨的山腰上.第二天早晨,韩信带领大军渡过绵河,与赵军摆开了阵势,人称“背水阵”,赵军一看,哈哈大笑:他们笑韩信不懂兵法,在这种地方布阵,一旦败了,便无路可逃.韩信与张耳指挥军队向赵军进攻,赵军出营迎战,赵军在数量上占优势,汉军渐渐支持不住,扔了战鼓和旗帜,向河边退去,赵军见自己获胜了,全营的士兵都跑出去捡汉军丢下的旗子和鼓,这时,在山腰上埋伏的两千汉军骑兵冲到赵军营寨,拔掉赵军的旗帜插上汉军的红旗,而退到河边的汉军,看无路可退,便奋力杀向赵军,赵军正与汉军拼杀,忽然发现自己的营寨全是汉军的旗帜,知道营寨已被汉军占领,顿时慌乱起来,被汉军前后夹击、杀得大败,汉军杀了赵军主帅陈余和赵王,灭掉了赵国.
“背水一战”这个成语意思是说:断掉自己的后路,使自己只有勇往直前,才能获得生路,它与项羽的“破釜沉舟”有着异曲同工之意,都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意思.
2.司马迁
早年经历
汉景帝至汉武帝年间,在黄河龙门的一个小康之家中,司马迁诞生。司马迁的祖父司马喜在汉文帝诏入粟米受爵位以实边卒的政策下,用四千石粟米换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因此全家得以免于徭役。
年幼的司马迁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下习字读书,十岁时已能阅读诵习古文《尚书》《左传》《国语》《世本》等书。汉武帝建元年间,司马谈到京师长安任太史令一职,而司马迁则留在龙门老家,身体力行,持续着耕读放牧的生涯。
稍稍年长之后,司马迁离开了龙门故乡,来到京城父亲的身边。此时司马迁已学有小成,司马谈便指示司马迁遍访河山去搜集遗闻古事,网罗放失旧闻。去司马迁在二十岁时开始游历天下,他从京师长安出发东南行,出武关至宛。南下襄樊到江陵。渡江,溯沅水至湘西,然后折向东南到九疑。窥九疑后北上长沙,到旧罗屈原沉渊处凭吊,越洞庭,出长江,顺流东下。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展转到钱塘。上会稽,探禹穴。还吴游观春申君宫室。上姑苏,望五湖。之后,北上渡江,过淮阴,至临淄、曲阜,考察了齐鲁地区文化,观孔子留下的遗风,受困于鄱、薛、彭城,然后沿着秦汉之际风起云涌的历史人物故乡,楚汉相争的战场,经彭城,历沛、丰、砀、睢阳,至梁(今河南开封),回到长安时任太史令的父亲司马谈身边。
3.李广
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关,李广以良家子弟从军抗击匈奴。因善于用箭,杀死和俘虏了众多敌人,升为郎中,以骑士侍卫皇帝。多次跟随文帝射猎,格杀猛兽,文帝曾慨叹:“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史记·李将军列传》)
汉景帝即位后,李广为陇西都尉,不久升为骑郎将。吴楚七国之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跟随太尉周亚夫抗击吴楚叛军。因夺取叛军帅旗由此在昌邑城下立功显名。虽有功,但由于李广接受了梁王私自授给他的将军印,回朝后,没得到封赏。
诸王叛乱平定后,李广任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上书:“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史记·李将军列传》)于是被任为上郡太守。后李广又在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地做太守,以打硬仗而闻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