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十五六岁,……是一个清秀的小姑娘。……带着我十五六岁的形态面貌上天,爸爸妈妈当然喜欢。可是锺书、圆圆都不会认得我,都不肯认我,锺书绝不敢把这个清秀的小姑娘当作老伴,圆圆也只会把我看作她的孙女儿。如果是现在的这副面貌,锺书、圆圆会认得,可是我爸爸妈妈肯定不记得了。……我若声明我是阿季,妈妈会惊奇说“阿季吗?没一丝影了。”我离开妈妈出国时,只二十四岁。妈妈会说:“你到比我老了!”爸爸和我分别时,我只三十三岁,爸爸会诧异说:“阿季都老成这副模样,爸爸都要叫你娘了。”
这是杨绛在《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中的语录,这一年她已经九十六岁,而她却在文字中穿越着生与死界限,渴望着与亲人重聚,想象着自己以不同的年龄、面貌与天堂的亲人相会,以哲学的智慧展示着自己对这世界的看法,不断追寻着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晚年的杨绛是孤独和寂寞的,女儿和丈夫于1997年和1998年相继去世,接连失去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是得承受着多大的悲痛才熬过那段伤心的岁月;而这段岁月又是充实忙碌的,她知道她不能逃,她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完成应尽的责任,那么多的手稿、读书笔记、收藏品,全家的东西,都等着她去整理和处理。
青年时期的杨绛与钱锺书杨先生的性格是多面的,生活亦是多面的,多面的人生使她面对坎坷磨难不屈不挠,面对物欲横流不浮不躁,处变不惊,与世无争,面对浮华社会的波澜不惊,淡定从容,才使她收获生活中的幸福,造就文学上的成就。
杨先生的一生是刚烈又多情的。面对国家危难时表现出的硬气,面对日本人时表现的勇敢与机智,面对生活窘迫时表现的坚强,无一不体现出她的坚强;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保持着从容与淡定 ,与亲人一起平平淡淡的生活,将毕生收入捐给清华学子,设立“好读书奖学金”,她对亲人的情,对社会的责任与爱,将小家之爱与大家之爱相融合,将小我与大我融洽无间。
杨先生的一生是幸福又多磨的。家庭的和睦,父母的相濡以沫 ,姊妹兄弟的陪伴,是她幼年时代幸福的源泉;和锺书从初始的相遇相识相知到后来的相爱相惜相伴 ,在一起七十七年的岁月,又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而幼年时候二姐因疾病逝世,出国期间母亲因战火而离开,中年时期父亲去世,到晚年却丧夫丧女,尤其是女儿圆圆的离开,是先生余生难以磨灭的疼痛。我想她的一生中,生活上的幸福亦离不开她的聪慧和勤奋,岁月中的多磨坎坷是时代留下的烙印,是生活带来的考验。
杨先生的一生是平凡又多才的。她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拥有着自己的小家,经历着普通人的爱情、婚姻,感受着常人的生老病死;而她又是非凡的 ,她是时代的佼佼者,不满足于那个时代寻常女子的生活,毅然背负着自己的梦想,和丈夫一起出国留学,在追求学问的同时仍能把丈夫照顾的服服帖帖,把家庭收拾的井井有条,亦被锺书母亲称为“笔杆摇得,锅铲握得”。
我们仨她的著作是世人了解她的眼睛,在我们眼中看到的是一个伟大的学者,一个真诚的老辈,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只是她的一小部分,而她对丈夫的情,对女儿的爱,对事业的忠诚,对生活的追求,还有生命中的正直、宽厚与大爱才让她在世人的心中熠熠生辉。最后,望杨绛先生和她的亲人,在天堂中团聚,在永恒中相守。
晚年时期的杨绛与钱锺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