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不愠不知

作者: 今墨 | 来源:发表于2017-06-10 09:46 被阅读0次

    我对论语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熟悉程度,超过接下来的那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小时候上学,对老师教的学而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于一种习得性厌倦心理,仅仅停留在知道字面意思就够了的层面上,没有什么心灵上面的触动。

    那时我对这句话的好恶,建立在听够了父母努力传达他们教条似的学习理念基础上,一看而过。老师让背诵就背,能过关意思讲清楚就行。

    小时,我最喜欢和向往的是“有朋自远方来”。小朋友都好热闹,喜欢交朋友,莫名的希望能交到远方的朋友。

    那个时候没有现在这样信息网络发达,学生囿于学校没有太多的可能交到“四海八荒”的朋友。但是心里却还是渴望的,距离远可以安全倾诉的朋友。

    大部分的学生想法跟我都差不多吧,于是那会时兴写信交友。我在订阅的各类学生杂志里,总能发现这样的信息。

    杂志正文的下方,甚或是一些边边角角,就会出现一行行的小字,这就是天南地北的学生征友的文字。这样的几十个字,通常都是自己的座右铭加通讯地址的组合,基本都是哪个学校哪个班级、年级。

    虽然看到这些信息很憧憬交到远方的朋友,但当我提笔的时候,往往因为不知道写什么就放弃了。所以也没有依靠杂志的征友信息交到远方朋友。这是小时候的自己一个没有实现的愿望。

    所以当看到孔子也喜欢朋友从远方来,他表达出“不亦说乎”的心情,对我就有种亲切感。当然,那时的我认识得粗浅,对孔子的生平也没什么研究,不知道他朋友的维度。

    他所说的朋友,是“志同道合”者。这对于孔子来说,是相当珍贵的,远远超过小朋友对交友的渴望,所以孔子见到朋友的欢愉感不是那时的我能体会的。但这不妨碍我对这句话的喜爱超过其他两句。

    如今我再来看论语,在这三句话里,跃入眼帘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突然使我有发聋振聩般醒悟。

    人都希望自己是个有德行的君子,德行是符合万物规律的。

    在成人的世界里,与人交往,哪可能时时处处都幸运,幸运的碰到志同道合者,幸运的遇到赏识你的人,幸运的结识到你的知音。

    也许能遇到一两个知道你的人,也许你做的事情偶尔被称赞,但都不可能得到全部的肯定。当你做的事情不被认同,你人不被理解的时候,我们会产生压力。

    如果没有纾解自己的方法,在愈加沉重的压力砝码下,会使我们看到一个扭曲的世界。这就是我们不能承担的时候,因为我们没有努力去做“君子”。

    君子,有德行的人。越有德行才越能承载事务。这就是“厚德载物”。我们遇到的种种不顺,加诸自身的压力、不被认同、受非议、偏见等等,就是我们需要承载的事务。

    而只有成为君子,德行更深的人,我们才能承担住这些事务。于是孔子告诉我们生活的方法,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就是君子的作为吗?

    我们要努力成为君子,坚持自己的正见,不把精力消耗在怨恨上,才能在生活中活出自己的光彩,才能找到内心的平和,才能修炼自身成为更好的自己。

    即使沧海桑田,弥天亘地间蕴有恒古不变的道理。不同人生阶段,不同阅历再读经典才能更加体会出个中滋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君子之不愠不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syq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