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志读书笔记读书
晨读:《资治通鉴》[143]“晁错削藩” ——大乱将起

晨读:《资治通鉴》[143]“晁错削藩” ——大乱将起

作者: 大珊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18-12-16 06:32 被阅读103次
晨读:《资治通鉴》[143]“晁错削藩” ——大乱将起

【原文】(略)

[白话文]

当初,孝文帝的时候,吴国太子到长安朝见,侍奉当时还是皇太子的景帝喝酒、下棋。吴太子和皇太子因为棋路起了争执,态度不恭敬。皇太子操起棋盘掷打吴太子,把他打死了。把他的灵柩送回吴国下葬。吴王愤怒说:“天下都是刘家,死在长安就葬长安,何必回来下葬!”又把灵柩运回,葬在长安。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病不朝。中央政府知道他是因为儿子的缘故,拘押、审问吴国使者。吴王恐惧,开始有反谋。

[点评]
还原一下当时的情形,不过就是两个小霸王,吴国太子一向被当做老大惯了,他不知道自己爹那个王比不过这个长安的皇,到了皇宫里还这样横,结果皇太子一看,你算什么东西,竟敢对我不恭,一下子打死了。
两个官二代,一个比一个骄横。三岁看老,汉景帝刘启后来在处理晁错和周亚夫的问题上,非常残狠,这是从小就被溺爱而形成的性格。
至于吴王刘濞,最初究竟有没有谋反之意,天知道。但一再违规,无法无天,这是赖不掉的。追本溯源,“七国之乱”的是刘启小时候就埋下的导火索。

后来,派使者来秋请(封国国君,每年两次定期觐见皇帝,春天叫“朝”,秋天叫“请”),文帝又问。使者说:“吴王确实没有病,因为中央政府数次拘押审问他的使者,吴王恐惧,所以称病不敢来。古话说:‘察见渊中鱼不祥’,知道臣下隐私,让他更加恐惧忧思,就变生不详之事了。希望皇上忘记他之前的过错,让他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

于是文帝赦免了吴国使者,让他回国,并赐给吴王倚几和拐杖,体谅他年纪已老,免于朝见。

吴王得以免罪,造反的阴谋也疏解了。但是吴国有铜矿铸钱之利,又有海水煮盐,十分富裕,百姓都不用缴纳任何赋税。汉朝制度,不愿当兵的人,可以出钱雇人代替,或者把钱交给政府,由政府雇人。吴王欲得民心,无论自愿当兵,还是要雇别人,都由他出钱。每年定期慰问国内有才学的人,对城乡普通百姓,也经常有赏赐。其他郡国来抓捕逃犯的,吴王都公然拒绝。像这样做了四十多年。

[点评]
吴王刘濞在吴国一呼百应,其他国家老百姓争相迁到吴国,这也给刘濞带来了今后抗衡汉朝中央政府的资本。

晁错数次上书言吴王过失,建议削减他的土地。文帝宽厚,不忍处罚,以此吴王日益骄横。

等到景帝继位,晁错上书说:

“当初高帝初定天下,兄弟少,儿子们又还年幼,所以大封同姓子弟。齐国七十余城,楚国四十余城,吴国五十余城,这三国国君,不是庶子,就是堂侄,却分去来了天下的一半。如今吴王因为衔恨王太子之死,诈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不忍心,赐给他几杖,恩德至厚,他应当改过自新,却反而更加骄横,开铜山铸钱,煮海水制盐,引诱天下逃亡之人,密谋作乱。如今,削减他的土地,他固然要反,不削减他的土地,他仍然要反。现在削他,他反得急,祸小;不削他,他反得迟,祸大。”

皇上令公卿、列侯、宗室讨论,都没人敢反对晁错的意见,只有窦婴力争反对。于是晁错与窦婴有了矛盾。

等到楚王刘戊来朝,晁错又进言:“刘戊往年在为薄太后守丧期间,在丧庐与女人淫乱,请诛之。”皇上下诏赦免刘戊死罪,削去东海郡。

到了前年,赵王有罪,又削去赵国常山郡。

胶西王刘卯因为在出卖爵位上有欺诈行为,削去他六个县。

[点评]
晁错为从根本上解决中央集权与诸侯割据的尖锐矛盾,消除王权对皇权的严重威胁,巩固大汉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千秋功业,向汉景帝上书《削藩策》,建议削夺诸侯王的封地,收归汉廷直接统治。汉景帝、晁错君臣开始着手削藩,根据是“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夜长梦多,拖得越久,问题越大。但问题是,朝廷做好准备了吗? 

相关文章

  • 晨读:《资治通鉴》[143]“晁错削藩” ——大乱将起

    【原文】(略) [白话文] 当初,孝文帝的时候,吴国太子到长安朝见,侍奉当时还是皇太子的景帝喝酒、下棋。吴太子和皇...

  • 读点资治通鉴(53)“大冤种”晁错,削藩失败却削掉了自己的脑袋

    近来在《资治通鉴》读到了晁错,说起这位,最鲜明的标签莫过于汉景帝时期主张“削藩”。 其曾先后向文帝与景帝提出削藩,...

  • 纸上谈兵害了他

    晁错是汉景帝时大臣,一心补缀乾坤,景帝面前大谈特谈削藩,即‘削亦反,不削亦反’,景帝同意了削藩。晁错吃柿子捡...

  • 晁错削藩

    自古至今的仁人志士,总是陆续地命丧于君主无情的屠刀之下。如秦国的商鞅、汉代的晁错、明朝的于谦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

  • 晁错削藩

    汉景帝继位后,也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治理国家。景帝当太子的时候,有个管家的官员叫晁错,挺有才能大家都...

  • 晁错削藩

    晁错,能言善辩,儒法兼备,个性刚烈,《史记》中说他“为人峭直刻深”,汉文帝时任太子家令,辅导当时还是太子的刘启,被...

  • 078 晁错削藩

    文 / 文元 编辑 / 夜阑 《孩子爱听的100个历史故事》系列 078 晁错削藩 汉文帝去世后,他的儿子刘启即...

  • 汉景帝“七王之乱”始由

    汉景帝三年,景帝刘启接受御史大夫晁错的建议,推行削藩策,晁错派遣大量密探潜伏在各地藩王之中,收集他们的罪证...

  • 七王之乱二:晁错建议削藩

    晁错当时是景帝的宠臣,他提出来削藩。大家都不敢反对,唯独窦婴不同意,所以跟晁错发生了矛盾。由于晁错太过受宠,于是就...

  • 晁错之死(阅读笔记:《史记》人物资料)

    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合楚、赵等六国诸侯发动叛乱。因为此前晁错提出《削藩策》,与汉景帝谋划削藩,所以七...

网友评论

  • 乐健君:学习:+1:
    大珊老师:@乐健君 向您这位简书状元学习!:+1:
  • 风语者1026:在朝庭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强行削藩,带来的结果是晁错没有意料,更是汉景帝没有意料到的。与晁错相比窦婴的做法更老成。
    风语者1026:分析有道理,但分封制延绵上千年,岂是 ̄朝一夕可解决的。晁错的做法也许短期见效,能够迎合皇帝集权的想法,但给社会带来的伤害也是巨大的,推恩令是很聪明的做法,既没有将矛盾公开化,又削弱他们的实力,还得到藩王的庶子们的欢迎,何乐而不为?
    大珊老师:@风语者1026 汉初有贾谊和晁错两种削藩的策略。贾谊策略是徐而图之。也就是采取“去病如抽丝”,在尽可能不刺激诸侯国,不激化中央与诸侯国矛盾的前提慢慢解决问题,这样的方式虽慢但温和,后来被汉武帝并且付诸实施,效果还不错!(也就是推恩令)晁错的方法却是“急病下猛药”,易速不易迟,快刀斩乱麻。集中所有的力量迅速解决问题诸侯国的问题,但矛盾激化,风险很大!

本文标题:晨读:《资治通鉴》[143]“晁错削藩” ——大乱将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fct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