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2017 sherry学习《超级个体》gd1021
内容概要重点:133是重点哦~
1、一个模型:车日路模型,对生涯概念可视化、提炼式的转化。车代表自我,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探索、自我觉察等。日代表目标,无论日目标、周目标、年目标、短期目标、长期目标,但其实最终应该是你心里那个理想生活的愿景目标。路代表路径,如何达到?分成哪几步?就像社会学里的操作化,如果不能具象实施,目标将永远是梦想,而已。
2,三种策略:根据不同的成长阶段,给予不同发展策略:A:前期(学习成长阶段,25岁前?)重点是:从目标出发---升级车(提升自己的能力)B:中期(持续进阶阶段,25—40?)重点是:综合考虑目标和路径,让自己持续进阶---选择路(创造持续升值的机会)C:后期(稳定突破阶段40+)重点是:自我实现---做自己(让自己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最大化)。
3,三种情绪:A:迷茫---见到路口就拐,不知道要去哪里,直到被迫停下来,见到陌生的景象,空虚。B:纠结---随着车不断行进,可能会遇到完全不适合车的路况,即影响速度、车本身,又无法停下来倒回去。C:焦虑---没想好,就上路,不断前进,总是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为什么去哪里。想停下来,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停下来。
印象最深刻的观点,事情或者学习中的疑问:
1,在短时间内,向没有接触过生涯的人,阐述一下什么生涯,那么比喻类比的方法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让我想到了,每次给大学生上第一节课的时候,我都会问大家三个问题:1、你听说过“生涯”吗?2、没有不要紧,你恋爱过么?3、没有也不要紧,你旅行过么?从家里到大学也算哦!这样的话,学生就会马上通过他已知的经验和知识系统,去更新自己。因此,“电梯法则”说起来,是沟通、是效率,其实本质上还是我们对自己领域的熟悉程度。“车日路”模型有很好的启发~关于,什么是生涯这个问题。包括刚开始的投射小测验,兴趣话题的设置也是沟通中很重要的问题,了解面对什么对象,用什么样的语言,聊一聊什么样的主题,同样值得我们更进一步学习和判断。
2,车代表自我,车的类型就像性格,不由车本身决定,无关乎好坏;车的性能就像能力,车主买车最看重的,也是车的厂商不断提升更新的;车的分类更像价值观,自行车、汽车、电动车,存在即合理,存在即有价值;什么更像兴趣呢?车的外观?看起来表面随机设计成这样,其实是内在本身的设计要求促使它是这样。
3,关于不同阶段的策略:取势、优术、明道。社会学和心理学总喜欢分阶段去研究群体,因为在某一时间段,个体总是表现出这个时间段群体的某些公共特征,便于发现规律。这三个阶段的划分,大抵也是为了如此。当你不够了解自己,客观年龄可以帮你划分,简单粗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取势:在默默无闻的青春年少,唯有不断汲取知识的力量,尽可能广博的学,尽可能任性的学,让自己变得更有力量。从生理学角度,如此好的条件,不学习,会浪费。优术:在挣扎抉择的中年阶段(或许也可以叫后青年时代,毕竟联合国许可了),有那么一些资源,离自己青年时候的梦想稍显不足;有那么一些经历,可以拿出来跟年青人讲讲人生;尽可能选择三五个点,尽可能把它们之间联通,连结点就是发展到现在的自己,去尝试有没有更不同的可能性。到了明道的阶段,社会价值的考虑基于个人价值之上,我的存在可以为世界为他人带来什么改变?我的资源可以让我做些什么证明我曾存在过?大约形而上的问题会很多。
自己对课程的总结或者影响:
1,我希望自己是红色四驱4.0排量的越野车,喜欢挑战性强的工作,喜欢探索未知的新鲜领域,希望有更广阔的视野,希望有完成各种路况的能力。大约如此。
2,想要开去哪里,对我来说,当下还不甚清晰。但车上都有谁陪伴很明朗。一定是家人。或许有他们陪伴,我才觉得心安,开去哪里不重要;或许现在我仍旧在升级自己的系统,他们的陪伴给予我鼓励,开去哪里暂时没有考虑。只是觉得,同行很好。
3,如何到达。大约也是不断升级自己,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执着于这个信念。要不断更新、不断升级自己,到哪里去都是有机会且可能实现的。我也知道目标的重要性,但,总是如此。可能时候未到,我依然接纳并欣赏现在的自己。
自我欣赏、自我驱动、自我成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