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石火光中争长竞短,几何光阴?蜗牛角上较雌论雄,许大世界?”
在电光石火般短暂的人生中较量时间的长短,又能争到多少光阴?在蜗牛触角般狭小的空间里你争我夺,又能争到多大的世界?
“石火光”比喻瞬间即逝的事物。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石火电光,已是尘劫。’”
“电”的比喻不是中国古人的发明,《金刚经》中就已经有了。
“蜗牛之争”出自《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有在蜗牛的左触角上建立国家的,名字叫作触氏;有在蜗牛的右触角上建立国家的,名字叫作蛮氏。两国经常因为争夺土地而掀起战争,死在战场的尸首就有几万具,他们追赶败兵,十五天才能够返回来。
这两个典故都被白居易写在诗中:“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有大智慧的人天天都快乐。
“蜗牛之争”和“电光石火”后来演变为两个成语。
人生漫长,地球广大,这是普通人平常的感觉。但是如果我们从宇宙的视角看地球,就是一粒尘埃。从永恒的角度看人生几十年,就是一瞬间。
苏东坡“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 江之无穷”,说的就是这种境界。
庄子有宇宙视角,上帝视角,所以他超越生死,活得非常达观。
白居易是佛弟子,所以他的诗中有对佛法的体验。洪应明更是精通儒释道,这些在《菜根谭》已经充分体现。
创造其实从模仿开始。模仿不丢人,不懂模仿才丢人。古人作文讲究每一字一句都要有来历。
白居易的诗借鉴了《庄子》和《金刚经》,《菜根谭》又借鉴了白居易的诗。我们今天写作,则可以比古人借鉴更多。
创新从引用开始,只要恰当,就是发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