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不拆不成器
情境的力量,让你看清人、看透事

情境的力量,让你看清人、看透事

作者: 涂乐 | 来源:发表于2019-12-12 18:38 被阅读0次

    在闲暇的时候,我喜欢看《蜡笔小新》,而且是反复的看,现在已经看过不下三遍了。为什么一部动漫我会反复的刷呢?有趣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它能够让我发现生活中很多被忽略的小事儿,从而引发对自己和生活的思考。前天就看到一集让我反思自己的故事——人处在不同的场景下,对待同一件事会做出完全相反的行为。

    故事是从美伢(蜡笔小新的妈妈)购物回家的路上开始的,当她开着车来到一个路口时,从里面拐出来几个骑脚踏车的人,他们人一边聊着家常一边骑车。因为挡住了美伢的去路,又不好按喇叭,就开始抱怨:“是谁规定骑脚踏车不用驾照的,脚踏车也应该考驾照才对”。好不容易到了家,刚把车门关上,就发现忘记买豆腐了。

    好在卖豆腐地方很近,她决定骑脚踏车去买。路上她被后面的汽车按喇叭,这时她又开始抱怨“按什么喇叭,马路这么大,又不是只有汽车能走,一个人占那么大的位置,根本不符合我们的道路规则,应该脚踏车优先”。

    美伢开车的时候,抱怨骑脚踏车的人;可当她骑脚踏车时,她又抱怨开车的人。这个情节让我想起来自己坐公交车的一次经历。当时在一个路口遇到行人过马路,心想这些人怎么只顾着自己,就不能让公交车先走吗;等我下车过马路的时候,遇到不停的公交车时,想的却是你一个车和行人抢什么,就不能等行人过去再走吗?

    同样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对同一件事情的看待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这样情况,那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最近在看一本叫《反直觉》的书。里面描述了人类25种的行为偏差,其中的一个偏差就是刚刚谈到的这个现象,它叫情境的力量,在里面有这样一句话。

    在解释他人行为时,人们往往倾向于高估人格的重要性而低估对方所处情景的重要性

    看到这句话时,我脑海里冒出了“网络暴力”这个词。我曾经看过一部电影叫《搜索》。这部电影讲述了都市白领叶蓝秋,在公交车上没有给老人让座,而遭受到网络暴力,最终选择自杀的故事。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个叶蓝秋是人品有问题,不懂得尊老爱幼应该被谴责,但事实上她是一个三观非常正的人。

    整个事件的起因是叶蓝秋得知自己得了淋巴癌,还是晚期。在公交车上她脑海中一直回想着得癌事情,完全没有注意到旁边需要让座的老人。而这一幕刚好被一个媒体人看到,并拍成视频传到了网上。在之后的短短一周里,叶蓝秋成为了“道德败坏”的代名词,并遭受到各种网络暴力,包括人肉搜索和信息公布,最终她受不了这些压力选择了自杀。

    电影中那些施加网络暴力的人,完全是从人格来评判的,认为叶蓝秋就是一个虚伪,道德败坏的人。也就是说把所有的原因都归结于这个人的本性上,而却忽略了她当时所在的情境——正在遭受巨大的人生变故。

    其实不只是在解释他人行为时,会忽略情境的重要性。评价一个人的能力时,也同样存在这个偏差。书中列举了这样一个实验。

    罗斯招募了36名学生来参加一个小测验,其中半数人被随机指派为提问者,剩下一半人则扮演参赛者。提问者有15分钟时间就他们选中的题目想出10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然后参赛者要尽可能的作答。正如大家可能预料到的一样,大多数参赛者对于其中不少问题都抓耳挠腮/倍感吃力。最终,参与测试的提问者与参赛者彼此之间要给对方所具有的尝试水平打分。

    参赛者给提问者打出的常识评分明显高出后者给前者打出的分数。对此,双方都错误地把对方的表现归因于他们的人格因素,而并不认为时特定情况下的背景因素使然

    在这个实验中,双方是用结果来衡量对方水平的。提问者给的问题非常难,回答者认为他们水平很高;而回答者的答不出,让提问者觉得他们水平很低。也就是说,如果结果非常好,那么说明这个人的能力非常强;如果结果很糟糕,那么证明这个人能力不足可是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还有规则的问题——想出10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所以,这样的评价方式时不靠谱的。

    一件事情的结果不仅由人的能力来决定,还被当下所处的环境因素所影响。也就是说:

    事情的结果=人的能力+环境因素

    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医疗条件。在没有无影灯的时候,对医生的能力要求是非高的,因为要时刻要留意影子对手术的影响;而无影灯被发明之后,影子的影响就几乎可以忽略了。那么一模一样的手术,没有无影灯的医生能力会更强。

    可能有人会说,这样比较是不合理的,因为这样的情况是不存在的。不,是存在的。县级市的医院和大城市的医院,在医疗水平上,就是这样的差距。所以同样的病症,不同的医疗条件,差的那一方对医生的要求更高。

    在职场上也是一样的,同一个项目,预算100万和预算10万,对负责人的能力要求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评价一个人的能力,不能仅仅看事情的结果,还要看当下所处的环境是怎样的。这样才能得出更加客观的评价。

    知道了情境的重要性,那如何在生活中应用呢?有两个方向:

    第一个:警惕网上信息,不做网络暴力的侩子手

    现在网络越来越发达,经常会在网上看到一些站在道德制高点谴责他人的文章。

    比如,极限挑战,周冬雨嫌弃王迅事件;乔任梁自杀,陈乔恩被网友炮轰事件;德阳女医生自杀事件,等等。

    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网络暴力事件,主要的原因就是把一切都归于人格因素了。比如批周冬雨对前辈没素质;批陈乔恩不发微博吊唁乔任梁人品差;批女医生和小孩一般见识没道德。只看人格因素时,任何人都会义愤填膺,手指会不受控制的在键盘上,评论下留下你认为的正义之辞。

    可当我们转化一下视角,把自己作为主角时,情况就会大不一样了。想一想,你有没有对公司的前辈顶撞的时候;想一想,你有没有因为亲近的人过世时,什么都不想做只想静静呆着的时候;想一想,你有没有在高铁上想要教训熊孩子的时候。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所以,下一次,再看到这样的新闻时,不要人云亦云。放下手机,思考一下,我有没有遇到果类似的情况,当时的情境是什么。让自己更加理性的看待这件事,避免做网络暴力的侩子手。

    第二个:做客观评价,不让有能力的人寒心

    前面提到,评价一个人不能只看事情的结果,因为结果是由人的能力和环境两个因素决定的。

    每一个企业每年都会对员工做评价,并作为今后升迁的依据。通常依据的都是业绩,简称KPI。

    我曾经是一名房地产估价师,工作是评估房地产的价值。房地产按形态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房屋,也就是建好的可以使用的房子;第二种是空地,也就是尚未动工的土地;第三种介于空地和房屋之间的在建工程,已经开始建设,但没有完工。这三种形态中,在建工程的难度是最大的,因为要考虑的因素很多,稍微不注意就可能出问题。评估行业的KPI是按照收费额算的,也就是一年要达到多少收费。但收费并不是按照评估难度来算的,而是老板和客户关系。也就是说,会出现做的工作很难但收费很低的情况。这就会出现能力低的人的KPI比业务能力强的人的KPI高,只要他们能拿到轻松收费高的项目就可以了。

    所以,在评价员工业务能力的时候,不要只看结果,还要看当下的环境,也就是在什么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果的,这样才能真的了解一个人的能力,做出客观评价,不让有能力的人寒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情境的力量,让你看清人、看透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fitn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