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爱,经常用于子女的抚养教育上,表明的是照顾者和儿童之间的关系的一种不正常的状态。字典上解释为,不公正的物质感情给予满足与保护,此时照顾者庇护孩子,同时也妨碍孩子试图作出独立行动的任何努力。
溺爱,可简单理解为:过分爱护。它所带来的结果是完全负面的,是会严重影响孩子心理健康进而对孩子的人生产生不可挽回的影响。
最近在思考一些问题时,发现在工作生活中到处都有“溺爱”的影子。今天我试着把“溺爱”进一步抽象,提取出他的内核和本质,称其为“溺爱思维”。
溺爱思维,主要的表现是:在处理事情时表面上关注过多,关心过多,不合适的行动过多,不适宜的干预过多。最终的结果却事与愿违,起了负面作用。
比如,疾病治疗中,在谋求快速治愈的心态的影响下,采取各种各样的所谓的科学的治疗方式,结果却超过身体的承受力,病没治好却给治过了!
又比如,投资中,在快速致富心态的支配下,频频出手,追涨杀跌,结果操作的越多,错的越多,不仅致不了富,本金都赔进去了!
再如,在日常人际关系处理中,想要谋求某人(领导、同事或者异性朋友)的青睐或认可,结果过分急功近利,过于展现,过分热情,举动过于离谱,就像孔雀开屏太过,结果把羽毛都给抖落下来,落得个四不像!
这几个例子可能不太合适,但是我想表达的意思希望大家能够有所体会。
所以说,无论干什么都要摒弃溺爱思维,不溺爱,就要做到“胸有惊雷而面若平湖”,心里有无限热爱,但是在行动上非常清醒,有理智,有节制。画大圈,做好外围工作,不过多干预,不轻易出手,出手就有积极效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
那个家长不爱孩子呢?关键是你爱的表现方式要对,给孩子提供大的方面的安全保障、后勤保障,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给其充分的自由发挥的机会和空间。需要家长干预时,才提供力所能及的、适度的帮助,要起到积极作用。
谁不想将疾病完全治愈?但是干着急没有,疾病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下猛药往往很难治愈疾病且有巨大的后遗症和副作用。科学的方法是,正视疾病,理解疾病,心里别把它太当回事,按规律、遵医嘱治疗,和平共处慢慢熬呗。
挣大钱是每个人的终极梦想!但是财不入急门,要走正路,要认真研究,不要轻易出手(投资),一出手就要保证成功率,要一分一分整,一块一块攒,慢慢滚雪球。
好的人设谁不想要?但好人设不是跪舔来的,不是祈求来的。是靠个人实力和魅力赢得的!
总体而言,不溺爱,就是凡事要想当回事,要想心想事成,在行动上就不能太直接的当回事。
嗨!真纠结的感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