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将一去杳然,任何人都无法将其捕获”
——村上春树《且听风吟》
我给这篇文章起了三个标题,最终由于可能挤坏标题框,于是只能退而求其次,选个玄乎的记在上面,把实在的记在这里,以免脑袋太小忘掉。这是一篇像以前私人写作一样的具有个人性质的文章,但也绝不是最后一次写这种。哦,对了,这三个标题分别是:
从私人写作到公众平台
关于高中写作本的前世今生
谈谈高中笔尖上的岁月
在周国平所著《各自的朝圣路》中收录这一篇名《私人写作》的文章,他是这样定义私人写作的:“我把一个作家不为发表而从事的写作称为私人写作,它包括日记、笔记、书信等等。这是一个比较宽泛的定义,哪怕在写时知道甚至期待别人--例如爱侣或密友--读到的日记也包括在内,因为它们起码可以算是情书和书信。”
彼时高三,读到这段文字,我就激动地拿给基友凡看,它一语中的地描述出了,我从初中到高中的写作状态——我一直不知道这种写写自己生活细节情感,并只希望几位密友读的模式算是什么。而且,有次高中时,与基友凡谈起为什么不希望其他过多的同学读到我的文字,我说,我认为写作是一件非常私人且触及灵魂层面的事情。它里面展示了我的人格与脆弱,一部分已属于个人绝对隐私。况且,给他人看,还有技不如人暴露写作水平的风险【笑】。
高中后期的写作都在那个本子上,今日逛了逛西安的西西弗书店,又看到了那个本子的同款,不免一番怀人怀事。
![](https://img.haomeiwen.com/i12466391/52729e756c1b75ce.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2466391/e660cf043a4a4ae3.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2466391/2dc25df60c89ff82.jpg)
这个本子正是买于深圳西西弗书店,正值2017年暑假,那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时期,而上文之所以所提到“后期”,也是来源于此。说来话也不长,但却是一段值得回望的经历。
由于初中时早已开始私人写作,高中来到外地上学,以前的密友同学基本都在本地,一下子私人写作只剩下我一个人,写了也不知道给谁看,隔着网络发过去,却根本找不回从前的感觉,笔尖的书写仿佛失去了意义。那时所写,皆为离殇,这样一小段时间后,一是感到自己江郎才尽,二是觉得我得从过去走出去,于是停笔。
停笔后本也算得上风平浪静,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暗流开始涌动。因为和家人的一些矛盾,感情上的压抑,再加上自己本就敏感的性格,我“哲学”了。你可能笑,其实用了这词现在的我也轻松地笑了,一个好好的人,什么叫“哲学”了?我也许也不能准确地定义它,大概是一种三观受到冲击而导致的思想焦虑偏激化的抑郁症吧。
随意举几个例子,有次和朋友闹矛盾,朋友当时明显是不妥的,我坐在座位上也难过的要命。我在想,为什么我是对的,我也要承受难过与痛苦,难道对的是错的?换位思考一下,在他的角度上,他那么做也符合他的利益。那这样说我们从各自的角度讲都是对的,到底谁错了,这世间难道对错没个准则?这时我心里本能规避这种“双对煎熬”,告诉自己,我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难道有错了?我因为内心从小的软弱善良,换位思考,反而带来痛苦,为什么,善良也是错的?这世界错了,还是我自己太垃圾了?
我已经尽全力去复盘曾经的心理了,现在看上去,真是有点三岁小孩的意思。可是,平常那些在正常人看来脑残一般的问题,对那些抑郁症患者来说确实就是无尽难以逾越的梦魇!
还有次,看到老师办公室一位老师的孩子,我出神地看着他天真而又漆黑的眼睛,不由得在想,当他知道这个世界的真相,他会不会对这个世界失望?那些日子里,内心弥漫着大雾,充斥着对世界的质疑与失望,以及对自我的否定。
……
唉,让我缓一缓,真不想回忆那种走没有出口的迷宫的感觉。
我无意给自己贴上什么抑郁症心理疾病的标签,我顶多算个轻度,否则也没有那么容易恢复过来。生活以及内心深处积极的“求生欲”拽着我,没有往下继续下坠,在一般人眼中我依然正常地学习、玩耍、生活着,但只有我知道,我那段时间连开心地笑这样简单的事都做不到。
后来我总结了一下,能走出来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重新写作、新的友谊、特殊时期。
2017年8月13日,我坐在暮色四合的房间里,拆了本子的包装封皮,重新开始写作。我发掘出了新的我写作的意义,用文字倾诉表达减压,并且我发现写作是双向的,作者哪怕刻意去写出的积极向上的文字,都可以反过来影响作者本身。
高三的刚开始,正是由于重拾私人写作,我收获了那段时间对我意义重大的基友——凡,他是一个绅士原则的人,也是一位负责任的倾听者,在很多事情以及问题上都能与我讨论,给我帮助。两人思想碰撞的火花,常另我眼前一亮。而我将内心那片冗杂斑驳的海倾倒给他时,他竟能稳稳地接住十之八九。尽管后来也发现了他的一些小小不完美,但当时正是这个完美的人拉了我一把。而高三一到,充实的生活与每日拼搏的姿态也给了我帮助。
真的,很明显的体会是,我渐渐又会笑了。
2018年5月31号,我注册了简书,6月2日第一篇文章出炉,我正式开始了公众平台的写作。关于为什么来公众平台,以前的文章里也略作交代,一是纸质写作传播起来有诸多不便,二是想为这个世界留下点属于我的一些东西。从私人写作到公众平台的跨越,两者之间也有很多的不同点,同样令人深思。
不过不用担心,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笑】,我的前方还很长,我现在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写作者,但你只要细心读过去,你会看到我来时的足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