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避免具身认知的盲区(7月10日)
一、情绪外周理论
1、一个问题不是因为难而解决不了,因为解决不了才变得困难;一个人不是因为悲伤而流泪,而是因为流泪了才悲伤;一个人不是因为厌学才导致学不好,而是因为学不好才导致厌学;
2、情绪是对变化的觉知:变化的刺激--对变化的觉知--情绪(哭了才愁、打了才害怕,动手打了才发抖);不是因为理解了才相信,而是因为相信了才理解;理解不了,是因为你不相信(很多话可以反着说,心理和道理是反的);信、愿、行:信是坚定不移相信自己,愿即愿望,产生动机,动机产生行为;
二、自尊=成功/抱负(期待)
三、学习过程:
1、形传:靠练习(无其他,唯手熟尔),孰能生巧,把技术变成艺术;2、心传:靠接,接住,心和心的沟通,只有信,才能接住。(科学靠实证,宗教靠信,哲学靠辩,能否区分,靠智慧,分辨出哪些是可以改变的,哪些是不可以改变的,诊断远比治疗重要);3、神传,靠融合,可以是跨越时空的。例:西方对中国经济学的判断是错误的,因为西方建立在人是理性的前提下;而爱情交换论,基本假设是人是理性的,前提出现了问题。
四、一元论、二元论、结合轮
1、一元论:身和心、肉体和灵魂视为一体,分不开。没有离开肉体的精神,也没有离开精神的肉体;“人死如灯灭”;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唯心论认为精神决定肉体;2、二元论:精神和肉体是两回事;笛卡尔“我思故我在”;3、结合论:精神和肉体的结合处,位于大脑中的松果体;4、如何理解一分为二?“手心和手背,好与不好,美与丑,是对立的”;这个世界是一体为二的,是不能分开的,分开的只是你的意识;世界上没是有对立,只有统一;举例,不存在先后,只有同时,世界是同时呈现在你的面前的;兴趣不是培养起来的,兴趣是与生俱来的,和安全感是一样的 ;5、“丑的基因比美的基因更加强大”,父母的焦虑水平是代际遗传的,和文化遗传有关,社会学习的结果。
五、不能犯的常识性错误;
1、单一归因:结果一定是N个原因导致的,帮其找到N-1个原因,他发现的原因只是其中之一,而不是唯一;理由是找出来的。举例:压力是递加的过程,几乎所有的压力,焦虑大的人,目前的工作不至于导致其压力,压力是同时叠加(婚姻、孩子再加上不省心);
2、因果颠倒:一个问题是因为解决不了才变得困难:一个人不是因为悲伤而流泪,而是因为流泪了才悲伤;孩子不是因为上网才学习不好的,因为学习不好才上网;(永远把责任放在自己身上,让其去担当);情绪的几种表达:①心理健康的人感到情绪时,会反思诉求;现在的咨询,在关注情绪,驾驭不了情绪,是驾驭不了欲望;②当你感受到情绪时:压抑情绪,躯体化表达,用生理表达(心理的结打不开,在身体的某一个部位生成结);③当感受到情绪时,直接付诸行动,或者直接表达,比如打骂,心理不成熟的标志;一个人的心理成长是逆着来的:哭、闹--忍着(不舒服)--说出来,最成熟的不是表达情绪,而是表达诉求;孤独和寂寞:寂寞是心中没有人,感到寂寞,离不开人,必须有人陪着;孤独是心中撞着很多人,外面不需要人,高处不胜寒,但从不寂寞。(父母如果是孤独,他不需要你去看他);学习心理学不能怕拒绝,因为别人拒绝你是很正常的;“农夫和蛇的故事”,觉得蛇不应该咬他?;一个人越无知越觉得自己有知;
3、基本逻辑错误:有a就一定有b,a是b的充分条件;没有a就一定没有b,a是b的必要条件;举例“有钱就一定幸福吗?”“孩子因为上网成瘾所以厌学?”,要识别,并转换;
六、核心问题:你自己的内心状态和偏好,你了解吗?
1、你如果认为自己了解你自己,你可能是个“傻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盲区,通过学习知道自己无知,知道自己是个“傻子”,知道自己是个盲人,便聪明了;2、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是无知,知道自己不知道是自知,知道自己知道是觉察,知道自己不知道是习惯,心理的学习起于无知,终于习惯!3、觉得自己更了解自己,这是错觉(错觉是一种直觉,是客观存在的,谁也克服不了;人看到的世界有很多的错觉,最重要的是永远知道自己错觉的所在!)4、一切爱别人都是爱自己,自恋无处不在!爱情=自恋+投射“水仙花和伊可的故事”,“风从河上刮过,风也抑郁了!”2、我们只看到外显的部分,同样 的刺激,不同的反应;情绪反应=过去+现在;所有自卑的人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其实是自己看不起他人;3、你对自己的了解是很有限的,你的言谈举止在13亿年前就决定了,潜意识决定的;人是通过行为来判断心理状态的,历史往往不是真实的再现!
七:具身认知
1、用生理体验来激活心理感觉!“人因流泪而悲伤”,我们并不真正了解我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当我们去观察我们的内心状态时,我们事实上只是在观察自己的行为、自己的表情、自己的动作、自己的生理状态,从而来理解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心理状态。举例:皮肤是很大的情感表达器官,改变不来心理,可以改变心理;爱上一个人首先是生理上的,生物学是基础,痴情是一种固着,是对情感的成瘾;touch最能激活内心体验。
2、我们人人都有错觉,不能通过主观努力而克服:来源于3个原因;自恋、历史、内省;
八、三种偏差
1、聚焦行动导致的偏差:高度在决定着你的视野,层次不一样,对行为的解读也不一样!举例,听知识、训练思维、提升自己,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理解,越宏大越大局的解读,越接近事情的真相!三流的剑客,靠手中的剑,二流的剑客,手中无剑,心中有剑;一流的剑客,手中、心中无剑!
2、聚焦场景导致的偏差: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受到“标签”的影响,而旁观者,就没有这些社会标签的影响。当我们去了解自己行为的内在动机和状态的时候,社会群体的标签就会成为解释我们行为的主要来源,而当我们去分析别人行为内在的动机和状态时,我们通常能够把他身上的这些社会标签给去掉,而更多的关注他个人的原因。
3、聚焦自我导致的偏差:做到完全自知自己是不可能的,会出现高估和低估,我们往往高估了自己对家庭的贡献,对自我的聚焦,会使得我们不仅夸大我们的贡献,也会夸大我们的的感受。当我们抱怨的时候,为什么恋爱又失败了?为什么领导不喜欢我?为什么我的考试又考砸了?这些失败和挫折,对你而言,都有特殊的原因,而在旁观者眼里,他们更多的是看见了你的各种原因背后的共同因素,更多的看清了你的行为模式。所以说,此时,旁人通常能够给出更好的建议,而不是你自己。
尼采曾说过“离每一个人最远的,就是他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