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了第一种指导能力——聆听。
其实之前的课程和工作坊里部分内容已经学过,但就像老师说的:有些东西是需要反复学,两遍、三遍、五遍,甚至更多遍的。尤其作为指导师,指导能力如同一把利剑,必须把它牢牢握在手中!
有关聆听,老师讲了其目的、重点(聽)、好处、技巧、表达方式、沟通百分比(55387),以及聆听者的障碍和五种听法(听而不闻、假装在听、选择地听、专注地听和同理心地倾听)等等,很多东西温故而知新,感受到复习的重要性,也提醒自己是时候朝着指导师的目标前行了。
六方位全面聆听,教会我如何更好地倾听。
首先听到一个事实,即已发生的而不可改变的。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在收集资料,让我们对被指导者及他的案例有更全面的了解。很多时候被指导者讲了很多,但可能都不是事实,而是他的感受。比如,孩子跟我犟嘴,这让我很不舒服。“犟嘴”是事实吗?孩子可能只是在表达自己的想法,而非真的跟妈妈在对抗或者不懂事。
情绪可以从被指导者当时的语气、语调和身心语中读出,即他内心所流露的感受,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比如开心、忧虑、不安。这点其实很好理解,不过要真正了解,也需要我们用心去聆听。这里要注意的是,造成被指导者感受的事件只是他从自己的维度去讲述的,不一定是事实或者真相。
目标或者成果,即被指导者想要解决的问题或者最终想达到的结果。当然,目标不等同于成果,前面的授课中老师已经多次强调二者的区别,也让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比如明天我要去西安见我的指导老师,这是我的目标,但能或不能见到她,都是我的成果。只有清晰了被指导者的目标,才能给予他更好的支持。
现况很好理解,即对方最近不满意的事件或者人物,可能是因为孩子也可能是因为老公,当然这种可能性不局限于此。
信念,似乎已经不用多说了,即支撑被指导者完成这些事件的底层逻辑是什么,他的想法和价值观。只有洞悉了对方的信念,找出他无效和负面的信念,才能引导他之后采取正确的行为,从而达到想要的结果。
理清了信念,就能找到被指导者的障碍,即阻止对方没有做到目标的无效或者负面想法。
六个方位拆开来看似乎很好理解,但怎么用,还需要多多练习。我的理解是,先听对方讲述一个事件,捋清楚哪些是事实,同理心感受对方的情绪,从中挖掘他想达到的目标,同时了解现况,是什么让他如此不满意呢?当关系建立起来,可以询问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知道了他的信念,也就清晰了障碍。
聆听的时候要善用“先跟后带”,先跟着被指导者的节奏走,再慢慢把他带出来。同时运用3R技巧。同理心有了,指导关系锁死了,后面的指导相对就顺理成章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