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注释
①陈司败:陈国大夫,司败是人名。一说,司败是陈、楚等国的官名,相当于其他诸侯国的司寇。昭公:鲁昭公,名裯,或作袑,公元前541—前510年在位。②巫马期:鲁国人(司马贞《索隐》引《家语》说他是陈国人),名施,字子期(一作子旗)。孔子的弟子。③取:同“娶”。吴:周先祖太王之子太伯、仲雍在今江、浙一带所建立的国家。鲁国的先祖是周武王的弟弟,因此后文说他们与鲁国王族是同姓。当时规定同姓不能婚配,所以陈司败认为昭公失礼。
译文
陈司败询问鲁昭公是否知礼,孔子说:“知礼。”
孔子退出来,陈司败把巫马期请了进去,说:“我听说君子不偏袒,难道君子也会偏袒吗?我们的国君娶了吴国的女子,是同姓,称为吴孟子。我们的国君知礼,谁不知礼呢?”
巫马期把这些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很幸运,如有过错,别人必定知道。”
段意
孔子是主张“为尊者隐”的,因此,他对于陈司败的询问只能如此回答。如果听者不假思索地同意,那么孔子即使说真话也是白费口舌;如果听者能辨别是非,是不难明白孔子的苦心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