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entify confusion即自己没有根基,对自己的定义根据外界的东西在改变,因此常常自相矛盾,不知道自己是谁,因此就是自我的迷失。”
(本文是来自一诺的文章《自我发现之路》的启示)
读了此文后挺有感触的,因此摘录出了原文两个技巧,并进行了一下复盘:
(1)多问几个为什么,能找到源动力。一诺给了两个供参考的答案:恐惧和爱。恐惧,比如说,因为恐惧失去一些东西,而去努力地做,的确是很有力的。但这是“一种避免性的驱动,也就是不长久不快乐的”。不应该成为一个人的主引擎。而爱则是真实且长久的。因此,真正以博爱为驱动力的人是幸福的。
【复盘】恐惧和爱是人生两大源动力,我认为是对的。这个结论恰好解决了自己之前在《金刚经》学习里遗留下来的问题:为什么佛学特别会强调恐怖的概念?比如说:佛学讲人要三施,财施、法施、无畏施。当时就疑惑,财和法很好理解,就是给物资,解疑惑;但为什么还把无畏作为最高的一层,人的恐惧是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现在来看,可能是一种源动力上的启示。另外《心经》讲菩萨的至高境界时,提到“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又一次点出恐怖。
至于爱,几乎任何一个宗教都在强调爱的力量,其力量是自然不言而喻的。佛学四无量心之二分别是讲慈、悲无量心,都是爱的力量。西方宗教也在讲爱,当一个人以爱为出发点时,天然地拥有强大的力量。(当然,光有爱还不行,还需要有智慧,佛学名词叫般若,这是后话了)
(2)不要想太多。对比佛学来看,无论是冥想还是打坐,本质上都是让自己放空。打扫了自己内心的房间才能把真实的自己看得更清楚。佛学的四无量心之舍无量心即是如此。
最后想提一下,这里的佛学并不是一种宗教意义上的佛教。佛学本身作为我们国学儒释道的一部分,在向内探索上有深厚的经验沉淀,有时候古今对比学习和体会,还是会有一些别样的收获的。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