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相约,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刻,我们就已经来到了家地村。
家地村像一位深闺淑女,已出落得楚楚动人。我们尽管只是匆匆一瞥,也都禁不住感叹唏嘘。
我们行程的第一站是石碧村。
石碧村我并不陌生,几年前因为工作也曾初识古村芳容。在我的印象中,到了村口就能看到几株高大的银杏树。树龄与村史一样古老,满树银杏果,像贵妇人身上的绿玛瑙首饰。果实成串成把,缀满枝头。从低垂的枝桠下走过,举手可及。到了秋天,满树的叶子,被秋风染得金光灿烂。一阵微风过去,路过树下的人,身上披满金色的叶子。树下的草丛上,路上,一片金碧辉煌。也许,你俯首轻轻拾起一片金色的银杏叶子,就会揭开千年古村一个静谧祥和的古老美梦……
家地乡吴文伟乡长提议大家去看看,树龄都在几百年以上的香榧林。石碧村张克忠书记,带着我们一行,拾级而行。山石筑就的沿山石阶上,枯枝、落叶、苍苔,写满岁月沧桑。山路两旁,一人都抱不过来的香榧树,枝桠挂满果实。香榧树,身形挺拔,像坚守在这大山深处的凛然将士,令人徒然生出几分敬畏。
张克忠书记介绍说,这样树龄在几百年之上的香榧树,全村共有300多株。我停下脚步,翘首环顾四周。石碧村,立地如其村名,四围山势陡峭,可想而知,其耕地少之又少,耕地收获人均占有量,离填饱肚子定然存在很大缺口。我掐指细细一算,按当时的全村人口计算,大约每人占有两株多香榧树。张书记说,最大的香榧树一年可采摘果实过千斤,平均每株香榧树可采摘300多斤香榧果。每人可享受400多斤香榧果。
按照一家四到五口人计算,上千斤香榧。凭着当年的市价,运到山外,不仅能解决一家人粮食不足,还能勉强支撑一家人的其他生活费用。在当年农耕经济主流社会中,石碧村的先人们,这种“靠山吃山”的智慧,实在是难能可贵。
在今天,我们好像见识了太多“高大上”的奋斗与创新,可是,如果静心地站立在那一株株高大的香榧树下,细细地品读,我们先祖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卓著智慧,灵魂将会得到一次深深的洗涤,驱逐了贪婪的浮躁,平静中,也许会能得到先祖智慧的启迪。
我们的第二站是芎岱村。
芎岱村与石碧村隔山相望,直线距离不出1000米。两村基本格局很相近,但细心看看,立地环境差异还是比较大。芎岱村四围山势相对平缓,可耕地亩较之石碧村要多许多。不看别的,就看看芎岱村口的古树就能知道。石碧村的古树,以坚果类树种为主,而芎岱村则以红豆杉、水杉、桉树为主,参天蔽日,古意凛然。
走过了芎岱村的正在修缮的祠堂,拜谒了村里古老的“文昌阁”,再从一幢幢民宅前走过,同样被我们先人“天人合一”智慧所感动,同样为今天古村的和谐雅趣所吸引。村民对来客彬彬有礼,遇到我们相问,都热情解说。他们对自己世代生息繁衍的村庄,那份骄傲和自豪,溢于言表。行走在古村里,心也会渐渐宁静下来,与任何一位村民搭讪,自然不会有“人心不古”的叹息。
吴乡长陪我们走了两个古村后,又饶有兴致地领着我们去了坪坑村。
坪坑村是革命烈士周志昌的家乡,吴乡长想让我们看看硬件设施基本落成的“周志昌烈士纪念馆”。他说现在还没有什么看头,就是想你们能提供一些纪念馆的布展建议,尽量让纪念馆能尽善尽美。
“周志昌烈士纪念馆”内部仿效古民居格局,结构大气却也平实,与这里土生土长的周志昌烈士非常贴切。我们开玩笑说,如果来一幢与周边民宅格格不入的水泥楼,可能周志昌烈士会感到很陌生。
回到了家地乡所在地家地村的时候,天还没有完全黑透,但村街边的街灯已经亮起。沿着清澈的溪流,洁净的村街,与笑容间写满幸福的村民打着招呼,来到村街临近村口处的亭子里,吃过晚饭的村民们已经聚在这里了。看我们走近前去,大家都纷纷站起来给我们让座。几个年长的村民,当着我们的面,把吴乡长着实夸了一通,朴素的话语间,满含感恩,满含幸福。
天已经黑透了,我们挥手与家地村作别。一路上,大家的话题总放不下,天人和谐的智慧,饮水思源的感恩,美丽的村容与幸福的村民,一幅幅充满诗意的古村画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