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苑举正 哲学透视笔记 -2 从祖师爷说起:生生不息 VS 视死如

苑举正 哲学透视笔记 -2 从祖师爷说起:生生不息 VS 视死如

作者: 薛东弗斯 | 来源:发表于2021-12-23 10:26 被阅读0次

    哲学不但重要,哲学还是生活的核心。在历史的发展中源远流长,会变成我们日常生活中极容易看到的一面。

    哲学当中最重要的议题,就是生死。

    哲学的题目中最简单的就是,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我是什么。

    这些问题其实问的主要观点就是生死的问题。

    有关于生死的问题,中国文化所产生的传统思想跟西方文化所产生的传统思想,在一开始,哲学的祖师爷上,就充分地显现出它们的差异。这也无怪乎我们今天在日常生活当中,遇到了西方人的时候会感觉到他们的认知跟我们的认知怎么差距越来越遥远。我们的祖师爷是孔子,西方人的祖师爷是苏格拉底,孔子称之为“东方的苏格拉底”,那么我们也可以说苏格拉底是“西方的孔子”。

    孔子最重要的思想就是“生生不息”。“生生不息”里面谈到了两个生,生命的生。所以你可以知道,这个“生生不息”是我们整个思想中的核心,而我们所引发出来的思想是因为“生生不息”而产生的结果。

    而苏格拉底最有名的事情就是他“视死如归”,这怎么说呢,就是因为他在西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在他生活的古希腊雅典城邦。这个雅典城邦非常奇特,是一个完全由公民来管理的城市国家,叫做雅典城邦,这个城邦看不得苏格拉底放下身段跟所有的人交谈,这些人认为苏格拉底违背了国家的信仰,违背了国家的法律,违背了国家的善良风俗,原因就是他蛊惑年轻人的心灵。所以苏格拉底在雅典的法院当中,采取直接投票的方式,居然被判有罪。得到什么刑罚?死刑。

    苏格拉底在得到死刑的时候,这个问题非常严重,因为一个在城邦中非常受年轻人欢迎,这些年轻人当中包含了很多贵族,最有名的贵族就是柏拉图,就是写《理想国》的那个柏拉图。苏格拉底的学生很多,有做将军的,有做贵族的,有各行各业的人,他们花钱买通狱卒,让苏格拉底逃跑,苏格拉底说不行,我视死如归,我认为今天这个国家,我既然在这个国家做它的公民,我就要服从它的法律,既然它的法律判我死刑,我就要慷慨就义。结果果然不久,苏格拉底就喝下了毒酒,就自杀了。 

    基本上,苏格拉底是被判处死刑,但是这里为什么说他自杀呢?因为他慷慨就义,视死如归。

    苏格拉底这一死不得了,整个柏拉图的精神收到很大的刺激。大家要了解,整个西方哲学的起源就是柏拉图的哲学系统,柏拉图一开始早期的时候,所有的作品都是以对话的方式,都跟苏格拉底对话,其中有关于苏格拉底被判死刑的这件事情,占据了柏拉图一般以上年轻时期的对话,他认为慷慨就义的时候,说明了几个重点。

    第一,说明活在这个世界当中,这个感官世界中,是有缺陷的,是痛苦的。

    面对这些政治人物,他们胡乱做出这种决定,就是无力回天。然后他会想到说,老师苏格拉底为什么敢慷慨就义呢?因为他认为死后的世界是理想的,是美好的。然后就会发觉,任何的事情想要追求理想跟美好,你一定要超越这个经验的感官世界。你要超越经验的感官世界,你才能够完全符合你对理性的要求。所以,我们称柏拉图的哲学为理想主义,它就是强调这种理性的要求,其中包含了德行、正义、善良、真实,通通只有在这种死后的超越世界中才能够获得。

    所以说,这一点,苏格拉底在西方哲学做出来的这个示范,视死如归的精神,构成了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

    可是到了中国,“生生不息”是一个非常不一样的观点,对于我们,有一句话,可能比较极端,叫“好死不如赖活着”,什么意思?就是说活着的时候可以不光彩,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活着(电影《活着》),中国人这个活着的精神,其实充分地体现了孔老夫子讲的“生生不息”。为什们能够充分体现这种精神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你在活着的时候,你才有感官知觉,才能够辨别什么叫好,什么叫坏,所以也因为这个缘故,我们的社会当中,中国人的社会当中,我们最重视两样东西,家庭与教育。

    我们对于家庭的重视,有一个特别的观念,这个观念对我们来讲,有没有读书的人都知道,西方人却没有办法翻译成英文,也不太可能翻译成英文,就是孝顺的“孝”,“顺”还可以翻译一下,顺从的顺,但“孝”很难翻译,为什么?因为我们基本上,家庭、孝顺这个概念很类似于我们宗教的概念,所以说我们产生的感觉。一个西方哲学系教授问中国哲学留学生,我对中华文化感到很稀奇,你们没有上帝但却有道德,为什么? 这位中国哲学留学生说,老师啊,你说错了,对我们中国来讲,只有上帝却没有道德,这种人离做人的标准还差一段距离,我们有道德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完完全全重视生命的结果,所以我们有一句话就是说,你要尽孝,你要趁着父母健康的时候带他们出去走走玩玩,不要等他躺在床上的时候再跟别人说你很孝顺,那就没用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就是这个道理,就是说父母都不在了,对我们来讲,你孝顺的方式是活着的时候带他们出去看看,他能够看到你这个孝顺,这个是最重要的。如果说你等到他死了以后,给他发了很大的丧,修了很大的墓园,这个再中国人的心目当中觉得这个距离实际上的孝顺有一段距离,这就充分地体现了“生生不息”的影响力。这个影响力当中还展现在,延申出去,教育。

    我们中国人对于受教育这件事情,求新求变,但是基本核心思想不会变,我们受教育的目标就是光宗耀祖,你可以慎踪追远,但是你的祖宗本身,就是能够知道你现在活的时候,到了最好的大学,取得了最高的学位,得到了最佳的学术上的成就,祖宗都会含笑九泉。这种含笑的态度是生命中的态度。所以说这个家庭与教育在咱们中国人的环境当中,就充分地体现了这个精神,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想要了解中西文化上的差异,你想要透过哲学这面明镜来看穿中西文化的差别,事实上要理解这个差别,现在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大家现在事实上都会发觉说,所有的西方人,他们对于中国的文化感觉到说,知道它的逻辑,知道它的思想的脉络,可是对于这个思想的结果会产生这么大的效用,非常难以理解。就似乎说,我们怎么一点这种超越的思想都没有。精神上的部分远远不如我们实用的部分。

    那么西方人受到的苏格拉底的影响,这不单纯是哲学上的影响,他们也一样,他们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各方面也是一样地充分地体会这种影响的精神。比如说,西方人对于整个社会中的看法,认为说,以个人主义为主,即个人主义中所强调的,很明显,生命的终点是必然的,但是在实现生命中的创造的过程中,你要做什么是偶然的,但是完完全全有你个人负责的。

    西方人,我要读哪个学校,我要去哪个地方玩,我要在哪里就学,我要跟谁结婚,结婚后要生几个孩子,我甚至不结婚不生孩子都是个人的,很少听到父母在做决定的。我们这边的情况不一样,我们不以个人为主,我们是以家庭为主。所以说,有的时候,我就在想说,这个个人主义的环境,跟你这个家庭环境中不一样。我们强调的是修身齐家,个人的道德训练时为了让家能够振兴,所以这里面所产生的一个感觉,最直接的一个发展的方向,就是完完全全,在中国人的话,是通过伦常关系来建立自己。

    什么叫做伦常关系?人伦的关系,你在活着的时候,待人接物,光宗耀祖,展现出家庭的这个意义。有的时候你会觉得,在中国来讲,姓氏这个东西是代表家族,它具有特别的意义。所有包含了一切的想法,就是包含出大道,我们本身会觉得说,这是生死的问题,实际上在细节当中,大家都会了解,中国的生产企业主要是中小企业,为什么是中小企业?因为我们是以家庭企业为基础,家族企业家庭人数有限,不可能大。大家庭能够齐心协力,共同创造出一番作为,中小企业能够像中国人做的这么好的,没有家庭这个基础,那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家庭的基础就是来自于光宗耀祖的观念,光宗耀祖的观念里面最重要的是这个“生生不息”,这也是为什么,连带的想到大家突然听明白了,我长大成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这一生当中,按照孔老夫子这个祖师爷所说的,每一件事情都已经强调了我到了一定年龄应该要做一件什么事情?你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你不做都不行,我做老师的就要有做老师的样子,做商人就要懂得商道,做任何事情都要懂得这里面的道理,‘吾道一以贯之“,做什么事情都要有道理。然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对中国人来讲,这个根本就是“生生不息”。

    西方人完全不一样,西方人强调个人,在个人的要求下,完全都要展现你的创意,所以我要先说一句非常重要的观点,大家一致认为,西方人这种个人主义它本身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你要了解,他们认为只要我喜欢,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意思是说,这个“我”的观点,在西方人的个人主义是非常重要的,“视死如归”的这种哲学观点,再加上基督教这种没有轮回的,没有下辈子的观念,两者结合在一起,会产生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就是对于西方人来讲,我们只会来到世界上活一次。这是多么大的震撼,如果你来这个世界上只有一次,然后你又由你个人来做决定的时候,再加上“视死如归”,这也就构成了另外一个截然不同的系统,在这个系统当中,你首先会发觉,生与死之间,这个议题当中,它不是没有突破的可能性,它是有可能超越生命的,死亡了就是超越。然后为了要超越生命,你自己个人决定你的生命,别人决定不了你的生命,你的父母顶多就像一台接待的机器一样,把你带来这个世界上,然后这个世界上要活,要有感觉,都是你自己的。而你自己要做什么事情,做什么决定,都是由你自己来决定,这种说法,这种想法的观念,构成了西方思想最重要的关键。

    所以实际上,谈到中西方的差别,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就是如何好好的面对今生,今天的生命,今天生命中的每一个部分,都必须能够实用,都必须能够合乎伦常,因为你得做给别人看。

    而在西方来讲,你的生命当中都是为了这个必然会发生的终点,也就是迈向死亡。但是在迈向死亡的过程当中什么观念最重要?自由最重要。因为这一切的未来,都是由你自己想到,你自己要做的事情由你自己决定。

    这种一方面重视伦理传统,另一方面要重视个人自由,所显现出来的差别,也无怪乎大家就会发觉说,我们的祖师爷在一开始就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立场,对于生死这个议题。当然,我必须强调一下,如果你只一味的追求“生生不息”,大家就都很忌讳。我记得以前,针对一个文化活动,他要针对婚丧喜庆四点来考证它的道德习性,要做什么事情。有关于婚礼、喜礼、庆典都很快就发包了,丧礼的事情没有人敢做,也没有人愿意做。但是想到婚丧喜庆是一套观念,为什么我们特别忌讳谈到死亡?因为我们是一个“生生不息”的我,对我们来讲,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死后的世界就交给自然,你想到不要想,反正你就是面对死亡之前,做出的任何事情都要合乎伦常关系,让人家发觉面子和重要,因为只有活人才会讲面子。

    西方人的观点是完全不一样的,婚丧喜庆都是交给整个社群中最高级的人,也就是神父,在天主教的社会中,神父负责婚丧喜庆,其中最重要的典礼居然是丧礼,丧礼当中所展现出来的精神、正道、气氛,感觉上不要说是不难过了,甚至还有这么一点,这才是自然,是必然而然的终点。因为这个缘故,大家一致认为,中国人比较避讳谈死亡是一个缺憾。

    但是我在这里坦白的告诉大家,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区别,“生生不息”,面对“视死如归”的态度,在一开始,展现出我们在生活上、习惯上、传统上、文化上方方面面的不同,而这个差别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我们因此导出完全不一样的人生观,也因为这个缘故也有很多人会觉得说,这种抽象与超越的个人自由好像是显得地位比较重要,你错了,它不是比较重要,它只是显现出相对于中华文化很不一样的重点。而同样的情况我们也可以倒过来看,中华文化的这种生生不息的精神,相较于西方而言,它是展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习惯上、传统上、文化上通通都非常不一样,这个是最重要的原因。

    所以说,中国人本身能够证明自己是中国人,最主要的原因不是长的像中国人就是中国人,你头脑当中一定要有两个重要的观念,家庭与教育。不管在海外哪里,只要保存了家庭与教育的重视,你基本上就是中国人,你根本跑不掉,这就是我们祖师爷所做的差别,这个差别在西方社会中(西方社会强调个人自由是普遍的,他的想法整个就延伸了“视死如归”的想法),比较抽象,比较超越,所以这也是在任何环境下,中国人不管是在国外还是国内,在自己的表现上,都与西方很不一样的根本之处。这一点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我们建立民族自信的时机当中,能够充分理解这个道理,对于后续课程的开展有很大的帮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苑举正 哲学透视笔记 -2 从祖师爷说起:生生不息 VS 视死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bcrf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