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用图 策划 活动说事摄影之友公益慈善
王万举答客问16:请专家们为节日“创作”敬语

王万举答客问16:请专家们为节日“创作”敬语

作者: 老摄影 | 来源:发表于2020-07-04 06:32 被阅读0次

王万举答客问16:请专家们为节日“创作”敬语

王万举,著名学者、作家,“文化创意学”系列学科创立人(以下简称:王)

郝小学,全国新媒体联盟主席(以下简称:郝)

郝:王先生,端午节刚过,请教一个和过节有关的问题:中国民族节日繁多,不同的节日应该有不同的敬语吧?

王:当然。

郝:我收到了许多“端午节快乐”的问候……

王:不顺吧?

郝:听来不舒服。

王:…央视用的“端午节安康”较好。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主题,人们之间的敬语也应该不同,不能用“快乐”一以代之。如清明节、七夕就快乐不起来……

郝:可是,要达到贴切地就节日相互致意,需要引导啊!

王:是的。专家们有责任做这个工作。我不是民俗专家,当然也可以说几句话。请专家们在“创作”节日敬语时注意:

1、每个节日都是观念、仪式和情感三位一体的(此论由本人自普列汉诺夫之“宗教三要素”引论),敬语要把这三点结合起来。

2、中国的节日都有辩证性。看这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借问……牧童……杏花村。”诗人到杏花村饮的是什么酒?是“青春作伴”的欢愉之酒还是慎终追远的悲伤之酒?“欲断魂”者,大概是亲人刚刚故去不久,而祭祀甫毕便饮酒者,则大概是那些祭祀久已故去的亲人的人。总之,很多节日如清明节一样,在一种相辅相成的意义中托出主题。中国人总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暮云春树”、“遍插茱萸少一人”……一切仪规、主题,都回归和为了那不可重复的现世人生(祭祀的根本也在于通由情感而达到继承经验)。

3、“传统文化”不都是好的,传下来的节日也是一样。或者换个说法,有些节日的主题已不具有今天的实践需求,如“七夕”,将它搞成中国的“情人节”,既无必要,也无可能。

郝:你的观点很“王万举”,恐怕很多人会不赞成……

王:没关系。我主要是说,七夕所体现的主题已经完成,同时,它还是个悲剧。谁愿意哭哭啼啼地去会情人呢?

郝:节日敬语由于揭示节日的主题,注入观念,唤起人们有着某种导向的情感,显得非常重要,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具体工程。

王:多“创作”或多组织创作一些节日敬语,少搞一些形式主义,不亦乐乎?

郝:你的提示好极了,谢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万举答客问16:请专家们为节日“创作”敬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gddq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