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态
在这其中,应具备5种如下心态:
1、乐观的心态——积极的人像太阳,走到那里那里亮
积极的心态不但使自己充满奋斗的阳光,也会给你身边的人带来阳光。
积极的人:太棒了,我还有半杯水,我真幸运!
消极的人:我可真悲催,只有半杯水了,怎么就这么倒霉呢?
2、主动的心态——被动就会挨打,主动就可以占据优势地位
我们的事业、我们的人生不是上天安排的,是我们主动去争取的
3、给予的心态——要获得,首先学会给予
唯有给予是永恒的,因为给予不会受到别人的拒绝,反而会得到别人的感激,一味的索取,所有的好事都将远离你!
4、学习的心态——干到老,学到老。
竞争在加剧,实力和能力的打拼将越加激烈。
同事是老师;上级是老师;客户是老师;竞争对手是老师。学习不但是一种心态,更应该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公司提倡每个人都要:“终身学习”!
5、皮实的心态——经得起摔打、经得起追捧
真正的皮实——不管赞扬,不管羞辱,你内心始终知道自己是谁,内心坚定,无论捧你还是打你,外界都无法伤害你!
二、格局
所谓格局,就是一个人的眼界、胸襟、胆识等心理要素的内在布局。
面对同样的情况,不同的格局会决定事情的不同走向,什么样的格局成就什么样的人生。
在组织内也是一样,大格局的员工往往关注的更是老板关注的,小格局的员工往往斤斤计较,只关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有这么一则故事:
三个泥瓦匠在砌墙,一个人走过来,问他们在干什么。
第一个泥瓦匠没好气地说,你没看见吗?我在辛苦地砌墙呢。
第二个回答,我们正在建一座高楼。
第三个则洋溢着喜悦说,我们正在创造美好生活。
10年过去了,第一个人仍然在做泥瓦匠,第二个人成为了一名工程师,而第三个人则成为建筑公司的老板。
工作本身没有区别,为什么三个人的人生走向却大相径庭?请问谁的收入更高?答案显而易见。
这就是格局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结局。
古人云:“能容小人,方成君子。”有大格局的员工,不会为了一事一物的得失而乱了阵脚。他们有明确的目标和强大的信念,孜孜以求,直至成功。
三、思维
能够穿透事物的表象抓到本质,并且可以把这种本质拆解成为体系化的知识结构的能力,就叫做结构化思维。
一个人的底层思维是销售思维,顶层思维是结构化思维。而再往上,是系统化思维。
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说:“所谓系统思考就是看见整体的修炼,让我们看见相互关联而不是单一的事件,看见变化的形态,而不是转瞬即逝的一幕。”
有系统思考的人,能够通过现象看到本质;善于观察整体,而不是被局部影响;更能够通过现在看到未来,善于布局。
所以,那些有系统化思维的人,总是在危机还未发生时,就敏锐觉察到苗头,进而可以提前布局,未雨绸缪。
这就是三种思维方式。掌握了这三种思维方式,你就掌握了做正确事情的逻辑和方法,你也会越来越优秀。
综上,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你要完成心态、能力和思维方式三项修炼。
心态上的修炼,像发动机,内在的动能,驱动着你不断向前走;
能力上的修炼,像车轮,一路前行,保障你能顺利抵达目的地;
思维方式上的修炼,像方向盘,掌控全局,让你走在正确的路上。
四、专业
管理者必须是某个领域的专业选手,专业能力出众,这是创业的出发点。
管理者的第一项能力是专业能力,这包含:
管理是一件专业性越来越强的事,对专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必须要在管理这件事所属的专业领域有一定的专业能力;
所谓一定的专业能力,是指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基础能力,对专业了解通透;
尽量不在完全陌生的领域管理,如果非做不可,那尽量找到专业的人一起来做;
管理者的专业能力不必过强,否则容易陷入技术思维而忽略商业思考的误区。
在专业能力上最典型的人物是360的周鸿祎,360的成功和周鸿祎在安全技术上的专业能力密不可分,也正是基于对专业能力的自信,才有360敢于做免费杀毒、敢于主动挑起3Q大战的底气。
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这个爱不能只是爱这一行的工作方式、利益、氛围,而是要爱这一行带给人们生活上的价值,以及基于此去深爱这一行的技术。
关于外行管理,成熟的观点是:内行人管理要有外行人的第三方视角;外行人管理要努力掌握专业能力成为内行。
两者并不矛盾,也不能孤立,管理要的是结果,不是理论上的输赢。
五、领导力
领导力包括规划、决策、建章立制、识人用人、组织、协调、指挥等等能力。
1、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建立制度的能力。创业初期要活下来并不难,做好一件事就能生存,但要想越做越好、越做越有希望,内部的规则、制度就要逐步建立完善、合理。
2、强大的识人用人的能力。也是领导能力的重中之重,管理不是自己一个人做完所有事,而是会识人用人,推动团队去把事情做好做大。
在领导力上比较典型的人物是格力的董明珠,格力超越名牌,成长到如今的民族品牌,董明珠功不可没。董明珠最为知名的是脾气、魄力,其领导能力和手腕非一般企业家可比。
所以,管理必须有一定的领导能力,这个能力可以起点不高,可以足够创业初期使用就可以。
做管理的领导能力不能没有成长,至少不能让脾气的成长大于能力的成长,这一点需要管理者慢慢体会、深入理解!
最后总结:
管理者的修炼,更多的是在于修身炼心,各级管理者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领悟,经历“事上磨、心上练”,实现“当下觉”;团队形成合力,在正确思想的引领下、方法指导,培训赋能,人事相宜,人岗匹配,提高人效,从而实现经营目标。
同时,每日坚持学习打卡做自我批判,坚持复盘,每天复盘一点点,坚持带来大改变。
(作者:周泰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