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美丽老师的《用诗歌唤醒黎明》这本书,较为系统地介绍了晨诵诗歌的选择与诵读,晨诵课的具体流程,以及如何将诗歌与儿童的生命编织在一起。
关于晨诵的认识,我一点也不陌生。因为我这两年一直坚持利用课前的时间开展晨诵课,也算是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但我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晨诵实践,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即诵读为主,编织为辅。这不是说我不想让诗歌与儿童的生命编织在一起,而是缺少较为明晰的支架和路径。比如,我也会结合叩问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也试着让学生仿说、仿写,但是效果却不是特别理想。
这段时间的阅读,我注意到一个关键词——课程。陈美丽老师和她的团队是以课程的方式组织晨诵,以精神的力量唤醒儿童沉睡的意识,进而照亮他们的生活。在这样的对比中,我对晨诵的理解多了自觉。
1.晨诵是一趟美妙的旅程
怀特海认为生命本质上是周期性,包括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运用阶段。
依据“浪漫、精确、综合”的教育节奏,晨诵课程在大语文课程中,属于浪漫阶段,它与语文课程的精确、童话课程的综合,构成大的教育循环。
就一节晨诵课堂来说,也始于整首诗的浪漫感知,行走于诗歌的理解,最终化为综合的呈现。它包括开启诗+复习诗+学习新诗。其中学习新诗是最重要的环节,一般包括:1.老师范读,学生自由练读;2.初读整首诗;3.理解诗意;4.带着理解读全诗;5.相互编织;6.用声音诠释诗歌。这些流程环环相扣,理解基于生命的唤醒,理解又促进儿童与诗歌的相互编织;编织又能增强诗歌的理解,最终以声音的歌唱诠释儿童的理解。
2.晨诵,让声音跳舞
晨诵是声音的舞蹈,是师生声音的合奏,是唤醒生命的光。因此,朗读是晨诵课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晨诵课堂的朗读,不同于舞台的表现,它强调表现力,但并不止步于表现力;不同于语文课堂的朗读,它指向精确的理解,但又不止步于精确。它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目的:老师的范读在引领,在于示范,在于耳濡目染。复习的朗读,指向背诵,更在于精神上的洗礼与回顾。新诗的朗读,是浪漫的邂逅,是精进的理解,也是生命的呈现。综合阶段的朗读,则是诗歌的演绎。
原来,我的晨诵所缺少的就是内隐其中的精神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