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燃灯佛,又名定光佛,释迦牟尼之前的佛,他印证释迦牟尼将成为佛,是释迦牟尼的老师。佛教中说燃灯佛是过去佛,释迦牟尼是现在佛,弥勒佛是未来佛。
须弥山王:须弥山又名弥楼山、妙光山等,佛教认为每一个世界中都有一座须弥山在当中。
大身:文殊菩萨问佛什么是大身,佛回答说:“非身是名大身,具一切戒定慧,了清净法,故名大身。”大身就是指觉悟了的佛心。
这一段有意思,佛陀也真是费心了,继“道可道,非常道”以后,佛陀又用了很长一段篇章讲述了“名可名,非常名”。为什么佛陀一直在这两个概念里纠缠呢?因为修行之中有两个坑,一个叫无明,一个叫执空。
白居易问宽禅师说:无修无证,何异凡夫。禅师说:凡夫无明,二乘执著。二乘执着,就是执空,离开这个无明,还着空。
前一品曾经说过所有修行的果位都是虚空,如果执着于果位,反而不能得证果位。白居易就问,如果一切都虚空,无所修持,无所得证那又与凡夫俗子何异?禅师说凡夫俗子一切混沌,懵懂一生,叫做无明,修行之人明了一切虚空,即使无修无证,也与凡夫不同。但是修行之人虽然明白一切虚空,但是容易执着于空,反而走向另一个极端。
所以佛教有三重境界,第一层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在这一层时处于道可道的境界,宣扬一切可讲之佛法;第二层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在这一层时处于一切皆虚空的境界,但是执着于这一层又会落入执空的情况;第三层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一层看似又回到了第一层,但是境界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这时外山水已经与自身无关,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才是真正的大成境界。
所以庄严佛土只是叫庄严,与佛土无关,就像王富贵只是叫富贵与是否富贵无关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