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生命与《金刚经》 张玉林 先生著作

作者: 天圆心灵郭智刚 | 来源:发表于2018-12-20 06:03 被阅读33次

    庄严净土分第十

    六祖(口诀):

    清净心生。是为净土。庄严所相。即非庄严。故受之以庄严净土分。

    这个庄严净土,说的不是所相,不是地方,说的是每个人心灵的庄严。这个庄严是无形无相,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六祖才说,清净心生,是为净土。现在有的念经的,是向心以外求庄严,就不符合《金刚经》的理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解义:

    释迦牟尼授记于燃灯佛。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咱们现在通过练功、学习就已经认识到,法,只是开导。一个有觉悟的人,佛开导了以后他能悟。一个没有觉悟的人呢?他心里痴迷,贪瞋痴爱,佛法再高,他不悟,也达不到大觉,而且不产生信念。佛只是指迷而已,悟,还得在自己。所以佛才说:雨水广大,不长无根之草;佛法无边,不度无缘之人。佛法要能从外得的话,那些不悟的人也能得到。佛法不是从外得。佛法就是觉悟的方法。一个人,要提高自己的觉悟,关键在于自己悟。一个是信念,一个是真诚。你必须真诚地求理悟真宗,才能觉悟。要不然的话,你就悟不了。

    佛法只是一个炼金之火。每个人的心,才是千功万法的法源。这个觉悟的方法,觉悟的道理,是从佛那儿得的,但觉悟不觉悟,是由自己决定的。佛法只是开导、引导你,所以佛才把这个法当作是过河的筏子、上天的梯。我们的心灵智慧,是你自己的本有家珍。就是于你自己的心外没有一丝一毫可得,都是你自己本有的。有的人学了佛法以后,他以前有些事不明白,有些道理他没有悟到,现在悟到了,他就好像得了,其实没有得。只是以前你迷,你的妙智慧开发不出来。现在觉悟了,你那个智慧自然就发出来了。这个智慧,其实是你的本有家珍,不是从外得的。迷的时候,好像是丢了;悟了,好像是得了,实质没有得。

    我们学习就得联系实际,初学功的时候是那样,现在是这样,不一样了。怎么能提高到这样呢?首先通过学习理论,学完了理论,你用自己的思想觉悟去悟,那么有些事理、物理就会越来越明白,越来越明白。这是不是从经书上得的呢?不是。经书,只是指给我们心悟。一般的事物,一般的道理,我们通过看文字经典就可以明了,但是自性的这个本质,大自然这个真空妙理,仅靠书本知识是得不到的,得凭你自己的觉悟去悟。所以我们觉悟的方法,觉悟的理,这个本质也就是人的这个自性这个觉性,他的智慧,不是从外得的。这一点,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大家理解了。我们以为是有佛法开示,思想觉悟才提高了,对真空妙理也有认识了,实者是你自心起的作用。因为人的心,包罗万象,跟真空是一个体系,你用心去悟真空,你就能理解真空,就能通达无碍。你的心,跟大自然息息相通,通达无碍以后,你的觉悟自然就提高了。佛法就是自参自悟,自觉成佛。

    六祖(口诀):

    佛恐须菩提有得法之心。为遣此疑。故问之。须菩提知法无所得。白佛言。不也。燃灯佛是释迦授记之师。故问须菩提。我于师处有法可得不。须菩提即谓。法因师开示。而实无所得。但悟自性本来清净。本无尘劳。寂然常然。即自成佛。当知世尊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如来法者。譬如日光明照。无有边际。而不可取。

    济佛(分解):

    上言四果无可得,此云圣果亦无可得,若是有所得,皆是住相。凡夫之所疑,必以为四果既无所得,何有四果之名称?圣果若无所得,何以能获无生法忍?这都是凡夫住相之病。要知圣贤之名称,皆是假名。全是假有为法,显无为法,所以般若处处破执,惟恐凡夫贪着有为法也。所谓庄严净土者:并非凡夫目中所见色相庄严(如修庙一般,以为金碧辉煌,即谓之庄严)。实是说的非相法身,无形真土,无形质可取,无色相可观的法性庄严也。

    燃灯佛,因初生时身边有光如灯,故又名定光,为如来佛授记之师。

    如来就是我们每个人的自性如来。因为自性如来,是天赋给我们的一个灵感、一个能量。这个能量,你要说大,没有边际。漫无边际的虚空有多大?无其量,我们的心灵,同漫无边际的虚空,是同体并存的,所以人的心灵是无限大。经书上不讲了么,菩萨的心,若虚空。一个觉悟本性的人,他的思想觉悟,如同虚空一样。虚空,有多大,他的觉性就有多大。虚空所包含的东西,也包含在他的觉性、心灵之中。

    菩萨心,心若虚空,虚空,包罗大气、天地万物。现在我们理解理解,漫无边际的虚空所含藏着的,有大气,也有天地万物。大气,是真空所生,有生有灭,有始有终,在漫无边际的虚空之中,生生息息,是永恒的。天地万物是有质量的,也是生生息息,永恒的。也就是说,虚空所包含的大气、万物,都在生生息息、周而复始地变化。但是虚空,本自不动。我们就用虚空来比喻我们修炼心灵的人这个觉性。就是说我们生存在这个天地中间,应酬一切事物,产生了意识思想,想这个想那个,做这个做那个,你的思想此起彼伏,千思万缕,从来就不停。为什么用虚空来比喻呢?虚空本自不动啊。我们虽然有那么多的思想意识,考虑这个问题,考虑那个问题,日理万机,但是你那个如来心本自不动啊。

    解义:

    第十分,说的是你本自如来心的那个妙庄严。正因为你那个如来心不动,你才能应酬人类社会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一切事物,把它们分析得清清楚楚。明白了这一点以后,你头脑里有什么念头,什么思想,都与你的本性无关。所以用虚空来比喻每个人的心。虚空包罗万象,我们的心灵之中也是包罗万象、思绪万千,但与你心灵无关。天地、万物、大气与虚空无关,虚空本自不动。那我们的如来心呢,本自如如不动。你要产生波动,执着于人类社会的贪瞋痴爱、声色货利,那你的如来心被物转,被物迁了,那些就是污染你如来心的污垢。虽然有这么多污垢污染你的如来心,但是你的如来心本自不变。因为如来心是一个宝珠,是一个金刚体,不变质。你把浮皮表面的污垢一去,马上就恢复你原来的明。这个妙庄严呢,就是你原来的明。释迦牟尼达到自心如如不动,定慧圆明,成就了佛道。释迦诚于衷,形于外,由于他的佛性达到了清净无为,妙觉圆明,所以释迦牟尼的面貌自然就随着他圆明的佛性显露出来。我们肉体面貌变化的根,在于佛性。佛性达到定慧圆明,他的根,大智慧发挥出来了,他的一切面貌表情,也就随之而变了。所以庙里修佛像,才把佛像修得慈祥、庄严。也把佛相呢,叫做妙庄严圆满功德相。这个像,是现象,本质是他的思想觉悟来决定的,所以这个妙庄严说的是你的佛性,不是这个方所。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六祖(口诀):

    清净佛土。无相无形。何物而能庄严耶。

    清净佛土,没有相也没有形,无形无相。但是这个无形无相不是顽空断灭,跟那个有形有相的庄严不一样,所以叫妙庄严。妙,不可言,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是一个实有。

    唯以定慧之宝。假名庄严。事理庄严有三。

    定慧之宝,就是我们佛性的定慧圆明这个宝,名是庄严。其实定慧圆明这个宝、这个庄严,也只是名为庄严,我们只能用语言文字来形容、表达。真实的东西,我们一般人看不见,所以我们不要落入顽空。那么真正的无形无相的妙庄严是什么?是永恒不变的一种真正的实相,不是什么都没有。菩萨一个妙庄严的相,人类社会就是用多高的艺术,也描绘不出来。人世间修塑佛像的,虽然把佛、菩萨描绘得瑞气千条,霞光万道,祥光异彩,如果跟真的无形无相的那个妙庄严来比较的话,万中也没有表达出其中的一来,所以叫实相。为什么叫实相?实相,是永恒不变,遭不到任何破坏的。那个妙庄严相,才是真正的庄严。我们现在说佛土,说我们的清净心,只是用语言起了个假名的庄严,通过这个假名庄严净土,让我们认识自己就是个佛,我们自己本身的清净心就是净土。我们现在用自己的清净心,理解清净心,自然就能做到庄严佛土。如果你真正做到了,你才知道啊,实相,不是没有相。没有相,就不叫实相。我们别一说实相,无形无相,你的思想就落入顽空,落入断灭。

    我们要理解实相,拿什么来比喻?就拿幻相来比。天地万物、形形色色都是相,这叫什么相?这个本来没有相,它是幻。这些相呢,无常,暂时有个相,等气数尽了,物质发生质变了,这个相就没有了,所以也叫幻相。那么你用幻相这个道理来理解实相,是空么?是什么都没有么?如果是空,是什么都没有的话,那为什么叫实相?这就告诉你,你所理解的那个相,不是实相。实相是无相之相,不是你理解的幻化无常的那些色相,不是那个。实相,可以说那个色,不是没有,如果没有的话,为什么千经万卷都形容:瑞气千条,霞光万道,祥光异彩。为什么都形容这个?但是佛说法,又不叫你执着这个。要执着,你就可能落入幻相,走火入魔。见种种色、见种种相、走火入魔了。只要你的觉悟修到那个程度,自然就能理解。如果修不到那个程度,你可不要用意识去妄求,我们要避免这些所求心啊。有的人一说到明心见性,他就把这个明,理解成光啦。有些初学佛的人,在那儿一打坐,就等着光出现。其实明心见性那个明不是光。你佛性本身是妙明,你的本自是妙明。你的本自妙明心,是妙觉的功能。你用你自己的明,观你自己的明,如果(妙)明前再出现其他别的明色,那不是明外之物么?那不是执着了么?如果你非要去强求,就非常容易走火入魔。有的说看见光啦,或是看见佛啦……都是幻!我们想一想,那个佛体,那个法身,那个妙明心是你本自,是你自己的妙觉。在你妙觉之中出现个佛,又出现了一个光,那么跟你妙觉是一个么?就是看佛像者、看光者,跟那个光、那个佛像,到底是一个还是两个?大家好好悟悟。不成了二么!所以我们以后不要再用妄心去追求。追求色相,追求光,那极容易走火入魔。六祖讲得非常清楚:“清净佛土。无相无形。何物而能庄严耶。唯以定慧之宝。假名庄严。”这点就跟现在有的净土宗不一样了。说你念佛吧,念佛生净土,临终时菩萨、阿弥陀佛来接你。《金刚经》上可没有讲这个。你的清净心达到无为,就是庄严佛土。清净心净,即是佛土净。

    六祖(口诀):

    第一是庄严世间佛土。造寺写经布施供养是也。

    庄严世间佛土:就是金碧辉煌的那些寺院、佛像,写经、布施、供养等等。

    第二庄严自身佛土。见一切人。普行恭敬是也。

    一切人:这里面也包括修行人,帝王家等等。也就是清净自心,平等待众生。

    第三庄严心即佛土。心净即佛土净。念念常行佛心是也。

    念念常行佛心,我们怎么理解呢?是不是念念有个佛呢?念念常行佛心,是不是我们不管干什么,念念都有个佛相呢?这样理解可就入迷啦!就着魔啦!念佛这个本质我们千万要明白,你自心是佛,自心是如来,自心是大势至,自心是观世音。你每做一事,上班、应酬、家务事,在一切时中,你那个念,跟你自己这个心,始终集中在你这个心念上,这个就是---念佛!可不是念阿弥陀佛那个佛。这就是六祖说的:念念不离自性,就是福田。这个我们可别理解错了。如果我们认为,“念念常行佛心是也”,就是不管干什么,上着班、出去办事、甚至签合同的时候,心中默念“阿弥陀佛”,这种理解就错了,这可不是念佛。我们自己能做到,能体会到:每做一件事,我们这个思想始终没离开自己这个觉性,就是你这第二个妄心(办事的那个心是第二个心,也叫妄心。第一个心就是道心),跟你的道心不离,二十四小时都不离这个,这才叫念佛!我们可千万得理解清楚啊。念“阿弥陀佛”只是平息你的意念,等你的思想集中了、清静了以后,就归到你自心佛了,可不是让你心外念佛去。所以六祖说:念念不离自性就是福田。

    二十四小时都不离这个。我们能离开这个么?这个说的是我们的道心、我们的佛性。如果我们能够念念不离自我这个佛性的话,那么遇到好多事情你心里都能保持平静,你不会生气发火,也不会暴跳如雷。你一旦离开了,失去觉照了,遇到一个事,生气了,动了肝火了,这就叫一念之差。所以佛经才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中庸》里也说啦:“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我们说的佛呢,指的是自心佛。净土法门,就是叫你归到自心上来。

    念念不离般若心,你每个念不能离开你这个智慧。念念不离般若心,好从意地伏魔君。意地,就是你思想所产生的六根之意识,那是魔王。也叫六贼。人有眼耳鼻舌身,你不动意,就是六根清净。你眼观美色好,耳听恶言招,那么你的意念被物所迁,意念被物所迁,消耗了你自己的元神,它偷盗你自己的本有家珍,所以管它叫贼。你要想把这个贼降伏住,捉贼你得先捉头。意,是贼头,贼头不下命令,则视而弗见,听而弗闻,食而不知其味,这不就六根清净么。六根清净了,不就六根圆通了么。六根同为一性,六根,都是一性起的作用。所以念佛呢,念念常行佛心是也,就是念念不离自性。说我在这儿跟你签合同,这儿签着合同,但是你那个念,并没有离开心,这就是念佛。也就是六祖说的:念念不离自性,即是福田。

    前念、后念、此念,这是三个念。人不可没有念。前念、后念、此念,这是有念。应将有念归无念,归到无念,叫正念。无念之念是正念。因为你有一个无念之念,才产生万念,才应万变。人的佛性没有念,因为佛性本身就叫念。起,就是二念;不起就是一念,一念是无念之念。我们这就理解六祖说的:应将有念归无念。归到无念--- 就是你达到无念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我们所说的,明心见性一刹那。达到无念,就是这个时候,妙觉圆明一刹那,千差万别一时通;霹雳一声响,撒手脱红尘。这个时候,你自然理解,什么叫庄严佛土净,知道了。所以现在你不要着急,我们练功呢,就得知道紧了绷,慢了松,不紧不慢才成功。

    现在我们修心炼性,你得结合现实,什么事情你都要做,单位事情不做不行啊。工作以养命,悟理呢,是修性,可别说他们修性不修命。你上班,这是修命;求理悟真宗,就是修性,这就是性命双修。人类社会一切事你还得去应酬,还得圆满。怎么能够超脱?人世间的事你一切都做,当喜则喜,当忧则忧,该怎么着就怎么着,但是你可别忘了,念念不离自性,最后你绝对成功!绝对成功!如果你整个心思完全投入到事物里,都被那些事物左右了,跟你自己这个道心,没有牵连了,不在一起了,这就叫分心了,那成不了。现在我们练功的大环境,跟过去不一样了。居尘,必须在家里、在世俗中修,就是叫你居尘而离尘。这个法则,是自然的法则。自然到了这么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发大慈悲心,恻隐之心,叫人类社会呢,人人都修炼自己的本性。‘夫妇同修,生男育女,亘古真罕见。’从古至今这是第一次,以前可没有,以前都是入深山、藏古洞、别父母,抛妻弃儿,苦行。那个时候,是先修而后得,现在不同了,是先得而后修。

    我们看《金刚经》就知道,释迦牟尼讲这部经的经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讲无为法,讲无相,讲真空妙理,都没有离开自我的这个佛性。在那个时候,须菩提就提出问题来了,说我们现在还可以理解佛意,以后的众生他们能信吗?我们看《心经》就明白,《心经》不是有那么句话么:真实不虚。佛、菩萨说法,都是针对人心,因为他有怀疑的、有不信的。他都信的话,还能说‘真实不虚’么?惟恐你不信,才告诉你‘真实不虚’。我们现在就理解理解佛跟菩萨的话,你信不信?这个真实虚不虚?你谁都不要问,就问你自己,因为你自己有一个永恒的觉性,你自己问你自己虚不虚?!你自己问你自己信不信?!如果你认为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那也没有必要求这个真理了。所以‘真实不虚’这个信念得由衷的发,发自你的内心,外因毕竟是个条件。

    佛学属于人类的生命学,牵涉着每个人的切身根本利益。我们生存在人类社会,有父母、兄弟、姐妹、亲朋好友……两眼一闭的话,那还有什么呢?生命的意义是什么?那么释迦佛、孔子、老子,就是为了人的生死大事,才兴教立说,留千经万卷,开导人,使人没有后顾之忧,使人解脱自己的生死大事。生死事大,所以佛学、道学、儒学,都属于生命学。实质上,生命学可不是宗教的专利。那些宗法教条是其专利,和尚穿这种衣服,行这种仪式,老道穿那种衣服,用那种仪式。可是三教圣人修行的本质,成圣、成仙、成佛的这个种子因素,都是每个人自我的生命。如果是每个人的自我的生命,那我们学佛,开发我们的大智慧,使自己的生命得到解脱,就是分内之事,是我们的必修之课,这就不属于宗教啦。如果属于宗教的话,人类社会永远走不到大同世界。人类社会的统一,走向大同世界,必须由每个人的自我的心做起。心同,才能同心同德呀!现在即便是同一个宗教,其宗派也是互相对立的,更不要说不同宗教之间的对立了。

    如果人的思想觉悟走向高层次,人类社会走向我们所理想的、世界人类的大团结,实现大同社会,宗教自然就没有了。也就是说,只有当人类的生命,都来共同追求这个真理,每个人做到正心修身的话,人类社会走向高层次,自然就走向同一个目标。地球上的人,分东西南北中外,但是从心灵这个本质上来看,就没有分别了。因为心灵的本质,没有党派之分,没有宗教之别。如果世界人人都在修心灵,通过自己修炼心灵,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就知道,人类社会所有的生灵都来自一元,一个母体,没有第二个。这个时候,人类社会不就天下同心了么!天下同心,人类不就走向高层社会了么,不就走向真正的人类精神文明的这么一个社会了么!所以修心是人生之大本。正因为修心是人生之大本,我国古代的伏羲、炎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包括后来的老子、孔子等等圣人,他们治国,教化众生,皆以心为纲。

    我们今天提倡心灵学,也就是继承了我们老祖先的文化和宗教的理。因为人类心灵是一个大同,所以佛是根据心灵这个本质说的,生佛平等,众生平等。如果我们人人都明心了,那么人类社会这个大光明世界,不就现前了么!这是我们人类所向往的永久和平啊!宗教的宗法教条本身就是不同宗不同派不同教,其中就包含着一种纷争的因素。宗教纷争,在西方一直是千年不息啊。

    这部《金刚经》里所讲的,没有一个外来的东西,都是每个人自我的真。你得到这一真,一切真。所以千经万卷没有神秘,只是我们不悟。我们别认为经书有多深奥,你觉得深奥,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地介入,陌生。如果真正地介入,你才知道经书无多指,说的都是心,就是洗心涤虑,就是去污除垢。《金刚经》就是破你的相,因为你一切的心,都不是原来的如来心。《金刚经》就一层一层地给你往下扒,最后扒得什么都没有了,才恢复你原来的这个如来自性。首先扒什么呢?扒世俗的这些思想,因为千头万绪,思想万千,与你本性无关。你别总把这些当成一种障碍。 “哎呀,我修不了!你看我家里好几个孩子啊!上面还有父母……”,《金刚经》里可没有讲这个,这都不是障碍。只能说你心不诚、不悟、不想真修,这第一个相你都破不了,何况是法相。因为你把那些尘缘相,家庭、单位、工作、事务……一切繁琐事务,当作修心的一个障碍啦!这个对不对?如果你把这些当作障碍,你什么时候能明心?所以六祖说了么,无圣无凡哪。圣跟凡的转换是什么?圣跟凡的转换,只是让你把心平静下来。凡:不以为烦,不以为卑;圣:不以为乐,不以为高。你心里不就没有狂澜了吗?心里不就没有生灭、没有起伏了吗?所以才说:圣凡转换无它术,只歇心头一念狂。虽然你成天忙家务事,忙工作的事,但你念念守心不动,你那个心,始终保持在一个平衡的,不上不下,不左不右的状态。这就是大圣人说的执中精一;就是老子说的抱元守一;就是观世音菩萨说的观自在。我也不拜佛,我也不看经,我尽管成天在做事,成天忙着单位的工作、家里的工作……你也照样修了。所以圣贤说了,程八忍、唐八爱、钟子期、颜子陵、渔樵耕读,琴棋书画,论修行不关职业和技艺。淫女之污垢、盗贼之凶险,与你本性无关,你只要把这个心放下,你就是登上觉悟之路。所以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因为心灵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宝,什么东西都污染不了,什么东西都破坏不了,你这不就没有障碍了么?

    如果我们学了半天《金刚经》,“哎呀,这个心不要产生,那个心不要产生……”你成天还为你的家务事烦恼,单位的工作你也认为是障碍,这个心不破,那你连觉悟之门都没有登上。因为这一切与你自性无关。还有的人就说啦,“在这个世俗社会我没法儿修,因为它太乱了。”那我说:“你得怎么修呢?”“我得入大定去。”我说:“你上哪入大定?”他说“我得呀,进深山老林里入大定去。”我们能够在这个大乱里头不动心,这算不算大定啊?在大乱里不动心,不算大定吗?!他把人类社会的家务事、单位事都当作乱,产生烦恼了,他被这些是是非非给吓跑了,这算定吗?吓得跑到深山老林里去了,这算定呢还是算动?我们想一想。 “我得上深山老林、清灯古庙那儿入大定去。”这是自以为清高。一个修行人,家里有父母妻子儿女,为一己之私,把他们都抛弃了,这是慈悲么?这是为人不为己,自己成佛体么?这是自觉觉他么?正跟佛说的相反啊。

    真理不悟,身虽出家,心未入道。成天在庙里除了念经就是念经,除了拜佛还是拜佛。他就不管社会家庭的人受不受折磨了。佛以慈悲为本,你要把这个道理明白了,还非得上寺院里头吗?人海之中何处不慈悲呀?我们在求真理悟真宗,而这个人自从信佛以后什么都不管了,就在家里立个佛堂,成天烧香、磕头、参禅、打坐、念佛,光等着成佛,能行吗?!我们拿唐山地震来说吧,地震了,有多少生命挣扎在死亡线上,救人如救火!那么你说,你是在佛堂拜佛慈悲呢?还是去救生命、救灾难慈悲呢?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唐山地震关系多少生命啊?如果都跪那儿拜佛去,谁去救那些人?最善,不过是救人救命!最恶,也不过是害命杀生啊。所以我们不要做小善,要有大智、大勇、大仁。那种只顾自己成佛,不管别人受不受折磨的法,不属于真正的佛法。真正佛法想的是天下黎民苍生。再说世上也没有一个无功无德的圣贤,释迦说法多少年?六祖说法多少年?孔子周游列国多少年?他们为人类做了多大的贡献啊!拯救了多少生灵!开导了多少人的思想觉悟,使他们都走向了光明。你自己坐在屋里就等着成佛了,这样想是不是太天真了?我们不要有这种想法。自乐不忘天下人,我们自己得到心法以后,自己的思想觉悟高了,我们的身体逐渐健康了,精神愉快啦,可还有那么多人需要帮助哪,现在电视里不都在唱那个‘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么。如果人人都想着人人,就像希望工程似的,那人类社会不就走向幸福了么?这就是佛心,这就是自觉觉他。为人不为己,自己成佛体。时代不同了,那种成天只顾自己参禅打坐念佛,就属于明哲保身了!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解义:

    就是不执着。这个“无所住”我们要分清楚。“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怎么理解?什么你都得住,什么你都得搁在心上,你不搁在心上,你在人类社会一天都活不下去。但是,你不要被一切事物所转。领导说明天要签合同,你准备准备。明天要上广告公司,产品该准备些什么,这些你都得记住,但你的心要轻松自如,这就是了。我们可别机械地理解“无所住”。说明天签合同,资料、图章什么的你都忘带了。“哎呀,我心里没所住,听过去我就忘了。”那你怎么在世上生存呢?怎么做工作?这可不对,也行不通。就是说你把心平静下来,安定自如地应酬一切事物,不被一切事物所转,这叫无所住。对无关紧要的,你可以左耳进右耳出。你别忘了,素其位而行,不越乎其外,士农工商各尽其职。要是在部队,上级下了命令,“哎呀,我应无所住”,那可了不得啊!对不对?那些与你无关的分外之事,你不去贪着,也不去计较。我讲这个,就是怕人走入执着,这就不好啦。什么叫执着呢?他认为心全都用在那个事上,就没修心,可不能这么理解,这就错啦。“我全心全意干工作,就没有修心。”谁要这么理解就是错了,这就是着相,跑到另一个极端去啦。“我一天得工作十二个小时,八小时根本就不够用,我今天就没有修心了。”能这么说么?十二个小时工作,你非常平静,安定自如,始终保持一个平衡的思想状态,不感情用事,这就是修心。

    六祖不说了么,无圣无凡,无善无恶,无佛无魔。我们不要有分别心,始终保持一个清净无为的状态,这就是。这就叫: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个心本来没有生灭,你保持这个主心骨始终不动,这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可别错解佛意,应一定有住,不住不行,无原则的不要住。你去那儿买火车票,半路有一家商店新开张,非常热闹,五颜六色的,你停在那儿看,这就是有所住。办事去!那些与你无关。这点要讲清楚。咱们学《金刚经》,一定要跟自己的思想联系起来,你就不执着,不跟你思想联系起来,你就执着。千万不要执着。学佛法是心,但是好多居士呢,一人弄一身和尚服,如果庙里有什么活动,办什么佛事的,这些居士就把和尚服穿上。《金刚经》的目的就是破相,这么做算不算相?你穿上和尚服,思想觉悟就清高了?所以我们要明白,贵在心清不在衣冠,不在那些相上。我们别把一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的人,看作是……不要这么看,不见得。可能人家的思想觉悟更高,人家的心地更光明。我们不能片面的去看问题,佛只看人的佛性。社会里那种小姐什么的,有的心地很光明,信佛的那个心可能比我们还诚。如果我们这么看,不就没有分别见了么。

    六祖(口诀):

    此修行人不应谈他是非。自言我能我解。心轻未学。此非清净心也。自性常生智慧。行平等慈悲心。恭敬一切众生。是修行人清静心也。

    刚才我谈的就是这个意思。我们看问题不要有一种不平等的心,现在好多人都有这种心。这个不平等心,也是人类社会一种自然的、不约而同的一种想法,也是人的一种劣根性。有的人以为自己是国家干部、自己是大学教授…就跟一般人不一样。前面不是讲了一相无相分么,所以不要有这种心。将相本无种,穷不生根,富不长苗,不要静止地看人。要是完全静止地、一成不变地看人,那个溥仪,你当时看他做皇帝的时候,你就没看到后来他蹲监狱。所以我们要有一个平等心,对那些地位、名利高的人,我们不要去捧他;对于一般的人,我们也不要贬低人家。你看他是个省长就挺尊敬他,没准下午他就成贪污犯了。你别看人家现在是个平常人,说不准人家一下就成名了。所以我们看问题要保持一个平等心,不要自命不凡,也不要卑躬屈膝。佛说的心,就是始终保持这个平等心。也是六祖解的“行平等慈悲心,恭敬一切众生”。

    六祖是这么说的,但是我们可不能死教条。恭敬一切众生,对的!说的是恭敬他的佛性,人都有佛性。但是他所做的事,你绝对要分清善恶是非!分清了善恶是非,你就把他救了。这个人非常不老实,你还尊敬他啊?你要真正尊敬这个不老实的人,你就应该狠狠地批评他,狠狠地教训他,他改过啦,老实了,那你这是真尊敬他。这个道理,你得好好悟哇!以前我也讲过,说买了三十斤米,可他才给了我二十斤,没关系,不就少十斤米么,这有什么。你这样做可不是尊敬他,你整个把他给害了。因为他少给你十斤,没有事儿。再这样卖时,他遇着一个厉害的,少给人家十斤,就可能打他个头破血流。你认为你发了善心了,‘哎呀!少给十斤就少给十斤吧。’ 你要真恭敬他,你就告诉他,不要少给人家,人要讲良心,哪能这么干?你教训他就是恭敬他,我们可别行那种无原则的恭敬。像耶稣说的,当人打你左脸时,把右脸给他,那可不行。你把一个坏人引向正道,使他走向仁德,这叫恭敬。这恭敬的含义我们可要弄清楚!别自以为清高,你看看少给我十斤没事儿,我都不计较,其实这是在害他。

    我们对那些做了不正当事儿的人,你要用平等心对待,要理解,不要瞧不起人家。人家为什么偷东西?为什么干不正当的事?我们得把那个根由查清楚。我就经历过这种事,在这给大家说说。我在北京,一个夏天,有个小孩儿偷西瓜,穿的那个裤子烂得像锯锯齿儿,好几个卖西瓜的打这个小孩儿,我实在看不过去,劝住了,好悬没给打死。后来我就问那小孩,你为什么要偷西瓜呢?他说:“我妈捡破烂儿,生病两个礼拜了,连门都出不了,她想吃西瓜,可没钱买。” 所以我们能不能那么做事?那么粗暴?偷东西可恨,偷东西的人都可恨么?一个女子行为不端可恨,行为不正的女子都可恨么?也有可能这个女子家里孩子有病,老人有病,家里又没有男人,拆借无门,逼得她无路可走。所以我们一定要学圣贤。包公为什么能做清官,他没有逼过供。所以我们看那些犯错的人,可恨是可恨,但在可恨的背后是什么,我们要看,一定要看。当你看清楚了以后,不但你不恨他了,可能你还要拼命的去帮助他,这种心不就是佛心、平等心、慈悲心么。这就是恭敬一切众生。

    六祖(口诀):

    若不自净其心。爱着清净处。心有所住。即是着法相。见色着色。住色生心。即是迷人。见色离色。不住色生心。即是悟人。住色生心。如云蔽天。不住色生心。如空无云。日月常照。住色生心。即是妄念。不住色生心。即是真智。妄念生则暗。真智照则明。明即烦恼不生。暗则六尘竞起。

    “住色生心。如云蔽天。”什么叫云?对所有的事物,你理解得不透彻不分明,就是云雾。我们别把云雾完全当作贪着其事:贪酒、贪物、贪便宜,别完全理解成这些。你心里对这个事物不明了,就是云雾。往大一点说,你心里还有未知数没有解开,就是云雾。所以对云雾,你别只理解成物欲、贪欲,那太片面了!

    就是说你对大自然的理解,还有未知数,就是云雾。有云雾你就不能明心,对大自然的理,你就不能透彻分明。不明理你就不能明心,这不是云雾么,我们如果单纯地把世间的声色货利当做云雾,那你就谈不到修心,也登不上大觉之路。有一个未知数,就是云雾。你拨开这个云雾,光明不就现前了吗。所以老子说:学到无学处,方为学道才入门。因为老子万化通,没有一个未知数。孔子呢,达到至知,一切尽知,没有未知数。释迦牟尼呢,究竟觉,没有一个释迦觉悟不到的东西,称为大觉如来。我们学了这部《金刚经》,就能明理,解一个少一个,解一个少一个,一切未知数都解了,理明透彻了,不就是拨云见天了么!

    济佛(分解):

    无所住:不住着在一处凝滞不化也。

    盖此心,神明莫测,变化无穷,是真净土也。不清净,则逐境迁移,放逸莫检,便著六尘,而多所住矣。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六祖(口诀):

    色身虽大。内心量小。不名大身。内心量大。等虚空界。方名大身。色身纵如须弥山王。不为大也。

    破除一切形色。我们这个凡心,不明白自然真空的妙理,所以在一切事物中观大观小。把色身比作须弥山,是叫我们理解虚空无量。虚空没有量,多大算大呀?对虚空而言,没有一个大东西,是不是?说一个珍贵的东西没有价钱,这个算珍贵。有价钱就不算贵,你买不起,他能买得起。因为虚空无量为大,须弥山怎么能算大呢。通过这个比喻就让我们破除一切的形形色色。

    我们学《金刚经》,《金刚经》是释迦的法语。现在有的净土宗传法,就说什么呢?你念佛,你就能往生西方净土,《金刚经》里可没这样讲。我看过这种念佛法门的书,怎么写的呢?说有一个人念佛,念一声“阿弥陀佛”,就从口里吐出来一个阿弥陀佛,念十句,皆然。这种说教,是不是真理,拿《金刚经》来对照。我们现在衡量佛教的一切宗派,一切教法,就用《金刚经》。因为《金刚经》说的是真空妙理,是大乘、无上乘。像刚才说的那个念一句“阿弥陀佛”,从口里吐出一个阿弥陀佛来,我们想一想,是真佛法吗?所以今后,对这种有为的东西,你得用自己的觉悟去分析,把它分析得清清楚楚的,不要再入迷。因为现在许多打着佛的旗号,打着佛教名义传法的人,往往是不负责任地乱说一气。在北京,就新出来这么一个功,咱也不便提他的名字,说他是什么什么转世,跟观世音菩萨还是亲戚。

    我们现在就认准一,没有二,就一个佛。这个佛,就是每个人的自性如来。无二佛,没有第二个。你问仙佛有多少家?山上的树林水中的沙。但是作为自己学佛、修佛来讲,佛的种子就是你,没有第二个。那个佛种不是你自己的话,那结出来的佛果,是谁的果啊?

    现在好些传法的人,虽然在那里胡说八道,但他还有市场,越有市场,他越胡说八道。那么我们就本着《金刚经》的理,本着六祖《坛经》的理,悟自心佛。外来的东西,毕竟是你心外之物,不管是谁,首先你得悟这一个本。很简单的一个道理:没有你,就没有他,甭管是谁。因为知道一切的‘知者’是你,没有你这个知就没有二。有这个知,你才知他、知天地、知万物。没有这知,你知谁呀?就这一个是。所以释迦牟尼才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个‘我’说的是你自己,不是说的别人。佛谈的至高无上之法,是给谁说的?我们可别理解成是给佛说的,给菩萨说的,这么理解的话,你又着相了。因为人人有个至高无上的心,你说佛的至高无上之法给谁说的?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你说无上法给谁说的?不是给你说还能给谁说呢?你的水平高不高、觉悟高不高、名利地位高不高,这些咱们都不管。每个人自我这个心是自然赋予你的一个无上正等正觉,这个你承认不承认,这才是你的事。你不承认,就是自卑。因为我们要联系我们的自心么,离性说法,名为邪说。你说释迦牟尼说无上法,是给菩萨说的,是给罗汉说的,那我们在这儿坐着干嘛?他给佛、菩萨说,给罗汉说,跟我们有什么关系?释迦牟尼说法,是给无上正等正觉之心说的。你要没有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你就别在这儿坐着。佛才以心印心,以心传心,继往开来续心传。

    我们这个无上正等正觉,是智慧的根源,现在佛的法把我们这个心灯点起来了,把我们这个慧命续起来了,我们这个觉悟不就上去了么。古人说,那个异类的动物都能修,你顶天立地的人不能修么?三千之中惟道独尊,两大之间惟人为贵。三千大千世界惟人贵,因为他具备这个因素,只有人具备这个因素:修圣、修仙、修佛,人就是这个因素,就是这果,所以人,是一切的种子!那你还有什么自卑感呢?所以不要说自己的根器浅,水平低。我们现在得把《金刚经》这个无上正等正觉的法用到哪儿?用到你自己的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作佛!作佛!你有这么高的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反过来你不修,却上庙里给那个老泥胎“嘣嘣”的磕响头,你说你不是迷是什么?你们想一想。释迦不高兴啊。你没听吕祖说么:“诸佛菩萨只此心,何需泥塑与装金。”弄个木头架子弄点泥,抹巴抹巴,又贴金,又开光吧,这不是我说的,是吕祖说的“何需泥塑与装金”,“世间点烛烧香者,笑倒慈悲观世音”。他看这些人如此迷信,要不怎能笑倒呢?见着那老泥胎,脑袋瓜还磕出响来,那个真佛呢?他把那真佛扔一边去啦,真佛去信那个假佛了,这不是迷是什么?我们悟一悟!释迦牟尼说法是给无上正等正觉之心说的,没有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的人,你就别提这法。释迦不讲了么,生佛平等,心皆平等。你修,就是佛;不修,就是众生。就这么分别,没有其他分别,就这点分别。

    济佛(分解):

    须弥山:高广三百三十六万里,为众山之王。不过用他来譬如人身之大,作一假设之词,如七宝满三千大千之类。

    非身:法身也,就是如如不动之真心。傅颂曰:有形终不大,无相始为真,也就是此意。

    济佛(概论):

    本分,如来佛因为恐怕诸菩萨之所得心,还没有除,动则住于有法,不生清净心。所以问:如来我,昔在燃灯佛所,虽得无上菩提之果,然于燃灯佛本师之法,有所得否?意在引从前的事,来证明如来自己,于法实无所得。因为如来佛,在燃灯佛本师处听法,不过得本师的开导而已!实则自悟自修,于法实无所得。佛设此问,要在表明法无所得,是空法相。所以跟着又问菩萨庄严佛土否?意思就在又要表明庄严非庄严,是空佛相。像这样佛与法俱空,才得生清净心,故曰应如此生清净心。生清净心,就是生菩提心。菩提正法,无可得,无可说,所以发菩提心者,直发清净心而已!但是心本清净,无所为发,直生之而已!清净心曰生,六尘心曰生,可知真心妄心,仍由其心之自生。而非菩提正法,所能觉我。亦非色声香味触法,所能溺我。佛说到这个地方,已分明说出佛果,应从众生心中求。还恐怕众生,看得佛法太广大,所以又设一个大身来比喻,就是比方须弥山虽大,还是一个有相之大。如十方世界,尚且成虚,可知须弥山之大,并不大也。用这个比喻,好使众生不见佛法,只见一心。能真清净之至,始入菩提三昧(入正觉精妙处)。或曰:如来佛,在第七分(无得无说分),因为要表明果法离相,曾问过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那么又何必在本分中再问,于法有所得否?应知前问是说明: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以明度生离相的意思。换言之,就是就佛果上所得,有无而为问。今问是说明: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以明住心无住的意思。换言之就是以佛因中,于法得与不得而为问。总而言之,前问是佛果上自证菩提,今问是佛因中求得菩提,意思各别,并不是重问也。

    济佛(讲义):

    佛曰:须菩提乎!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来我从前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否?须菩提答曰:世尊!我师父在燃灯佛所,是自悟自修,于法实无所得。 佛又曰:须菩提乎!你的意思怎么样?菩萨于佛土之中,作善缘福业,亦庄严否?须菩提答曰:非庄严,这个缘故,因为我师父所说的庄严,非形相庄严。如黄金为地,七宝为台等,不过名为庄严而已! 佛又曰:须菩提乎!所以诸菩萨,摩诃萨,应该如此一心不乱,生清净心,不可住在色声香味触法之上生心。否则便缚于六尘,妄念旋起,哪里能清净呢?原来清净心(觉性)妙湛圆寂,本无所住,如明镜之前,物来悉照,物去即空。所以要无所住,就可以十分清净。 佛又曰:须菩提乎!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你的意思怎么样?是身为大否?须菩提答曰:世尊!甚大。这个缘故,因为此身虽大,可是有生有灭,终受轮回,不能叫做大身。但如我师父从前所说非相之法身,乃是清净之本心,是真法身也。此心包括太虚,周藏法界,无相无住,顿入圆明,岂须弥山所能比量的么?这个才是名为大身啊!

    偈语

    真空无体包万行万紫千红分外明

    至美莫过自然景何人能造自然功

    金壁辉煌耀眼明假里假气是迷宫

    清净无为寂静体妙中之玄几人明

    “真空无体包万行”,没有体,因为真空没有气质也没有物质,所以说无体。但是祂有一个漫无边际的虚空,这个体,才是实体。祂永恒不变,没有增减,没有破坏,也没有生灭,没有终始,这无体之体就是实体。“真空无体包万行”,因为万事万物都包含在真空之中,都在动,都在变。

    我们自性的这个庄严才是真正的庄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灵、生命与《金刚经》 张玉林 先生著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sde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