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这个词,近些年愈加火热。很多人对冥想充满了好奇,有过尝试,也会因此产生不同层次的理解。有人以为打坐就是冥想,有人以为冥想是为了达到某种状态,获得某种益处,有人冥想时需要听音乐,有人冥想时需要唱诵,也有人冥想时需要睁开眼睛…
阿斯汤加瑜伽资深练习者David Williams和Manju Jois在《传承》中也提到了冥想。
David: “他一开始就告诉我们,瑜伽是95%的练习,5%的理论。只要好好练习,一切就会自然彰显出来。对我来说,这就是灵性的练习:先让身体健康自由,这样就不会对我们造成干扰,也才能进入冥想。瑜伽其实就是冥想的同义词。这些年来,我努力让我的瑜伽练习变成一种动态的冥想,练习完之后,我起身离开了,也尽量把那样的冥想带到一整天的生活中。所以我觉得练习就是24小时冥想的基础。”
Manju: “阿斯汤加包含了一切。我爸爸以前总说:不要说我在冥想。冥想并非独立在你的练习之外,整个练习过程都是冥想。好好的呼吸,好好的练习,你就会和真我合一。这就是所谓的连结。你知道吧,瑜伽就是连结。
每天的练习都是同样的循环,你会觉得越来越热,你会开始流汗,你觉得很舒服,接着你会进入无我的状态。”
两位前辈都把阿斯汤加练习称作动态的冥想,我很认可这种说法。广义上讲,冥想就是沉浸在一种状态中,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而且,冥想并不是 瑜伽的专属用语,做很多事情都可能会进入冥想状态,比如演奏乐器,练习书法,表演舞蹈等。
只不过,进入冥想状态需要意识高度集中。当冥想真正发生时,那种专注力是毫不费力的,自然而然就专注了。在练习阿斯汤加的过程中,要进入这样的状态,很难。虽然每次的动作顺序都一样,但要保证每次自己的身体、呼吸和意识始终保持在同一个频率,并非易事。
我曾以为在清晨,一个人静静地练习,应该不容易走神或胡思乱想。事实证明,我错了。我周围的任何事物,都可能会触发我的想象,比如夏天练习容易出汗,我经常看到汗珠从脸上流下来,落到垫子上。客观来说,观察这个过程还挺美妙的,但在练习中观察,就不妙了,代表着意识、身体和呼吸已经分离,思绪不知飘到哪里去了。
这样的小思绪总冒出来,会导致身体无法完全打开,做后弯体式,就会力不从心,比如轮式。我每次做轮式的感觉都会千差万别。后来,我得出结论,轮式做得是否舒服,就能检验我前面的练习是否专注,是否深入。
相反,在我以为会更容易分心的瑜伽大课上,我的轮式却有可能推到很舒服的位置。有人会批判阿斯汤加一序列里太多都是前屈的动作,快结束时,有个强烈的后弯轮式,这不科学。可如果仔细看每个动作,从坐立体式开始,有无数个vinyasa串联动作,里面包括眼镜蛇式或者上犬式,如果这个动作认真做,再到轮式,至少不会感觉肩膀依旧呈僵紧的状态。
在瑜伽大课上,我会刻意提醒自己,不要留意身旁的同学,关注自己便好了,有点像刻意给自己制造了一个屏障。尽管我跟其他同学存在于同一个空间,但我与他们是隔离的。练习结束后,我往往能切身感觉到动作很深入。
我也向瑜伽老师请教过这个问题,她的回答是,其实练习是有“场”的,那个“场”会影响到你。我会理解为,跟大家一起练习时,我可以从高手身上汲取能量,这样我就更强大了,做体式的整体状态就更好。汲取到的能量也有助于我进入一种动态的冥想状态。
下一次,当您走进瑜伽教室,不妨也体会一下“场”的能量。您只需要在练习时,仔细聆听老师的口令,专注于身体的感受,关注自己的呼吸,就可以了。“场”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您,只要您的专注力足够强,您就会不断接收身边瑜伽高手们输送给您的能量。
如果您还没有开始瑜伽练习,其实也并不会妨碍您体验冥想。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身体坐直或者躺下来,闭上眼睛,找一个冥想对象或者只是关注呼吸,就可以开始冥想了,从坚持5分钟开始。记得,要向内探索,看看自己身体有什么感受,思绪是否会乱飞…
再推荐一本冥想小书,Swami Rama大师写的《冥想》,很像一本引领冥想练习的指南,理论与实践内容完美结合。任何人想做冥想,都可以把这本书当作入门书籍。后续,我也计划分享这本书的读书笔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