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于29岁生日来临之际
2008年,那年我虚岁15岁,初一的暑假,因为父亲在深圳打工,我第一次出门「旅游」,来到深圳。
那个时候深圳还分关内关外,南头关、布吉关;那个时候没有高铁动车,从汕头出发得坐七个小时的大巴;那个时候福田和罗湖房价就一万多一平了,但关外相对便宜了;那个时候还没有春笋,标志性建筑是地王大厦;那个时候住宾馆,是需要服务员用钥匙帮你开门的,但奇怪那时没有那么大的信任危机;那个时候,肠粉蛋肠三块钱一份,加一小勺子肉沫(浆)的蛋肉肠是五块钱;那个时候也没有手机支付,都是给的现金;那个时候大家很容易满足,诺基亚算是很好的手机了,大部分人用的都是小灵通还有各路山寨机;那个时候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大多留的是杀马特发型;那个时候华语乐坛真的百花齐放,那些歌曲放到今天依然好听耐听...
虽然同为经济特区,但那个时候深圳和汕头的氛围是截然不同的。
在汕头,谈不上懒洋洋,但总有一种安逸的氛围,少了一股劲儿。每天,大家在家里吃完早餐,骑着摩托车去上班,有的人午饭晚饭时间还能回家做个饭吃个饭甚至睡个午觉再回去上班,晚饭后呢,散散步,泡茶喝茶,看会儿电视,串个门儿,悠哉。
而在深圳,大家很拼,一大早,早餐店、路边摊等餐的队伍很长,老板手里的活儿也停不下来。但大家并不是坐下来吃,而是边走边吃,或者在等公交的时候赶紧扒拉两口,然后挤上公交,去上班。午饭晚饭呢,公司周边买个盒饭,吃完回去继续工作,下班挤公交回出租屋洗洗睡觉。
纵使十五年过去了,这个现象差异,依然或多或少地存在着。
而当时,这些对我的触动还是有点大的,原来汕头之外的城市,生活节奏是这个样子的。
也怪自己学习不够努力,深圳大学是我遥不可及的梦。但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我是坚持要出省的。一方面,作为独生子女,我不想一辈子活在庇护之下,我需要自己去独立成长,哪怕摔得遍体鳞伤;另一方面,我得出去看看,如果在省内,周边会有很多潮汕人,习性相近,改变不了自己。我想去的北方,可家里人不同意,太远了,担心有事儿来不及。最后选择了福建。
即便如此,大学乃至出来实习和工作期间,每隔一两年,我都会来看一看深圳的成长和变化。我一直说,汕头是我的第一故乡,深圳是我的第二故乡,福州第三。说实话,不是说我不喜欢厦门,只是,没有归属感。所以,2018年底我才会毅然决定从厦门裸辞,回到广东回到深圳。
![](https://img.haomeiwen.com/i6169410/43955af06dd16551.jpg)
如今,距离我第一次来深圳,已经将近十五年,距离我裸辞来深圳工作,也将近五年。时光匆匆,稍纵即逝。转眼间,也到了快踏入三十岁行列去奔四的年纪。
也许,在一些人看来,我从毕业后「白手起家」,靠自己大脑和双手,不走歪门邪道不赚快钱地走到今天,在同龄人中,已经很棒了。也许,在有些人看来,也就那样,在深圳你还没能扎根呢...
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要攀比的话,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何时是个头?天底下尚有「规矩」二字,凡事有度,不能无度,不能过度,适度刚好。
还是那句话,往后余生,照顾好生我养我的,照顾好我生养的,还有人生伴侣,剩下的,稍微争取下,但莫强求。知足常乐,随缘就好。
振丹随笔
癸卯年四月初八
于广东深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