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医院新建了心衰中心,我帮他们做电话随访。随访对象是曾在我院心内科住过院的心衰患者,其实当初办理住院时登记的都是患者家属的联系方式,所以准确的说,真正配合我做随访的是家属,而不是患者本人。至于随访的内容,自然是患者自出院后的身体康复情况,以及药物服用情况。
这份工作我只做了不到两天的时间,总共接通了75通电话。然而这短暂的经历竟让我发现了一些规律,颇有感触,索性记录下来。
第一类通话:患者儿女接听,并且详细掌握老人病情及用药。
图片来自网络打了75通电话,不夸张地说,我只碰到两个这样的家属。一个是一位冠心病进而心衰的老大爷的儿子,另一个是一位患心衰的老大娘的儿媳妇。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同样彬彬有礼,全力配合我的随访,他们都记得家中老人自出院后一直服用的药物和剂量,按照医嘱定期带老人上医院做复查,知道父母的体重、血压、睡眠质量……不出意外地,这两位被悉心照料的老人身体健康状况都很乐观,自觉比去年刚出院的时候强了很多。而当我问他们老人在干过家务之后是否出现胸闷气短的时候,他们的回答非常一致,都说从不让老人做家务,每天陪老人在院子里走一走。
我为患者身体渐渐康复而欣慰,我几乎要被他们儿女的责任心感动哭,只可惜,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少,大多数老年患者的遭遇都是下面第二种类型。
第二类通话:患者儿女接听,但一问三不知。
图片来自网络这类家属的说辞常常是因为工作太忙或者不住在一起,所以不知道父母在用什么药,体重血压也全都不清楚,连父母有没有症状,哪里不舒服都不知道,更不用说是否做过复查了。
我只好要来患者本人的电话,而打过去后老人家往往是虽然没做过复查,但对自己吃的药很清楚,在我的提醒下,基本都能想起来。可再多问几句才发现,老人家不仅吃了大夫给开的药,还自己加了好几种,什么降糖灵、大肾宝……这些药要么是听了哪位邻居的推荐,要么是在保健品店免费领了二斤鸡蛋后听人家劝唆的。还有的老人,把医生开的药早就一股脑儿抛开了,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吃?他们说听邻居说了,吃这药伤肝,吃那药容易出血,脑出血就麻烦了……
我很想和他们细细地解释一遍,可我做随访的时间很有限,我只能让他们停用外面买的乱七八糟的药,到医院做一次复查,由医生根据他目前情况再重新制定用药方案。
为什么要重新制定呢?因为通过沟通,我发现他们的病情往往都加重了,原本只是体力劳动后胸闷的老人,现在稍稍一活动就有症状;原本没有糖尿病的老人,现在合并了糖尿病,而这糖尿病的依据是他们上早市的时候有个穿白大褂的人五毛钱一次给他们测的血糖值偏高,之后也没有来医院确诊,也没有让医生开药,直接在那个穿白大褂的人那买了降糖灵还是降糖草还是降糖宝的。
这样的随访做完,我的心情很是难过。我对老人并没有埋怨,因为他们年纪大了,儿女不在身边,而医学知识普及又做得远远不够,所以才会让不法商贩钻了空子,耽误老人治疗。我很心疼这类老人,他们其实是很在乎自己身体的,我打电话过去,他们既意外又感激,好像很久没有人关心过他们了。他们把电视音量调到最小,然后认认真真地和我讲,有的还叫来了老伴帮他说,有的还拿出小本子,只是上面满满登登记下的却是从保健品店听来的所谓健康讲座。
七十五个电话随访不知道为什么,在和他们交流时,我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一个刚会走路的孩子,他没有父母的扶持,自己踉踉跄跄地走,随时会摔倒。也许老人真的像小孩子一样脆弱,需要亲人的关心帮助。可偏偏他们的儿女都很忙,忙到每半个月来一回,放下一沓钱和几样保健品就走,而这其实并不是老人真正需要的。
第三类通话:中年男性患者,妻子接听。
图片来自网络在我们科,因为心衰住院的,往往是老年人,偶尔也有中年男子。这类患者往往在住院时做过介入手术,所以做随访时,我是当做重点询问对象的。
然而我得到的回答却是参差不齐的。有的电话接通后,对方是患者的妻子,语气温和,很配合随访。而这样的家属带来的往往是好的信息。比如她们告诉我患者出院后就辞去了原先忙碌的工作,过上轻松规律的生活,他们按时服药,戒烟戒酒,简直像变了个人,而这类患者的健康状况往往都很良好,隔着听筒我仿佛看到患者那颗积极生活努力跳动的心脏。
然而也有时候,妻子接起电话,听说是医生做随访,语气里便充满了无可奈何和不耐烦。她们多是和我抱怨,买回来的药就放在药箱里,却一天到晚见不到人影。那两种医生嘱咐千万不能间断的药,患者出门前,他妻子都给他揣在上衣的衣兜里,可他半夜回来时,药却经常还在衣兜里,没有吃。这样的患者往往有很多热心的朋友,他们送给他药酒,送给他名贵中药材、保健品……可我听到的消息却常常是,出院不到两个月又进医院了,或者现在正在医院住着。
七十五个电话随访其实换个角度看,生一场病是人生的一次转折。有的人恍然醒悟,当他将一颗疲劳的心重新安放在家里,安放在妻子儿女身边,放入平静美好的生活中,他会发现,他的心变得充实,又充满力量地砰砰跳动起来。他不仅收获了健康,也收获了一次重生,他为他的妻子带来幸福。
从医生的角度,我希望我的每个病人都是这样的生活家,然而却偏偏不是这样。有的病人为了生活而奔波劳碌,他也很想休息,可他却卸不下肩上的重担。对于这样的患者,同情之余,我总想劝上一句老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有什么比命还重要呢?
但更多的人是戒不掉以前的生活,不知是中了贪嗔痴的哪样毒,他的固执和对病情满不在乎的态度令他的妻子为他操心流泪,而他自己的身体,我不愿想象他支着架的心脏跟着他如何遭罪。
图片来自网络有多少病人,在住院期间,在手术中,就失去了他们宝贵的生命。而这75位出院半年的心衰患者,他们每个人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每个人都在生死线上徘徊过一回,饱含对生的渴望。病人在医院时,都得到医生尽力地救治,当他们出院的那一刻,像是又一次站在了人生的起跑线上。可是随着时间流逝,有的人没有家人的扶持,越跑越慢;有的人自己放弃了,他的家人再着急也没用;只有一部分人,他们坚持规律地生活,并且有家人的陪伴,在人生的这条跑道上,从容地一直跑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