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师父专门组建了一个7人小组,用7-10天的时间研读阿德勒心理学经典著作《自卑与超越》。
今天阅读第一章:<生命究竟意味着什么?>
一、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生命的意义在于每个人如何从自身的角度来理解和看待自身,他人以及客观环境,以及由此基础上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性格特征,语言习惯和形成的经历与记忆等。
二、生命的意义如何体现?
生命的意义虽然各不相同,但透过对大样本人群的行为模式,性格特征,语言习惯解读,可以分辨出人们所理解的“生命的意义”哪些更有效,哪些更糟糕,哪些错小些,哪些错大些,以及那些较好的意义解读有什么共同的优点,又有哪些无法掩盖的缺点,从而归纳总结出具有普适性标准且适合于整个人类的“相对真理”,并反过来以此为基础解读和预测一个人的行为,语言,记忆背后所赋予的“生命意义”。 赋予不同的“生命意义”意味着个体对人生有着不同的生活态度,对自身有不同的生命体验。
三、人类发展的三个制约因素是什么?
①. 地球资源的有限性
②. 人类个体的弱点和局限性
③. 人类由两性组成
四、人类必须面临的三大问题是什么?
①. 生存(职业),如何找到一种职业,让自己在地球的天然限制下好好的活下去?
②. 合作(社会性),如何找到一个可以与同类相互合作且分享合作利益的位置?
③. 生命的延续(两性婚恋),如何调整自己以适应人类延续依赖于两性关系的事实? 每个人对以上三个问题的反应,就可以清楚的表明他对生命意义最深刻的感受。
五、“完全个人化”的社会意义VS“重视社会价值”的生命意义
①. “完全个人化”的社会意义:缺乏归属感和社会兴趣,目标和行为的意义在于只使自身有意义。这样的人不相信可以用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也不懂的合作和奉献。 这样的人的生命是苍白无力的,连地球也似乎在对他们说:“我们不需要你,你根本不配活下去。” 这样的人是绝对的自我为中心,是对“生命的意义”极度曲解与误判的人,在生活中也几乎是不存在的。但生活中“相对的个人化”是有的,只是程度上表现不同。
②. “重视社会价值”的生命意义:表现为对全人类感兴趣,并愿意与他人合作,为我们的社会做出贡献。为此,他们努力地培养着自己的爱心和对社会的兴趣。 这样的人会在社会利益的指引下,认真的做每一件事,如果遇到困难,他会选择用不和别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方式来克服。
③. 到底哪种生命意义更值得我们追随? 首先完全个人化是不存在的,因为它无法满足人类发展必须面临的三大问题(生存、合作、生命延续)。荒岛求生是被迫行为,绝对不是自发主动追求的生命意义。 其次,完全社会化利益至上的“雷锋精神”也不值得一味模仿,合作和奉献的前提是自己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能够互相促进和提高,单方面的牺牲精神并不会促进周围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除非是到了不得不做出牺牲的情况下。
最后,赋予了真正“生命意义”的个体行为的意义在于能够创造社会价值,能够给他人带来意义。
六、三种扭曲生命意义的情况
①. 身体缺陷 很多有身体生理缺陷的孩子,都没有被真正地善待过,没有人愿意理解他们的困境,长大后他们变得极度以自我为中心,不懂的与人合作,也不会为为了社会利益而做出奉献。 如果这样的孩子一开始被予以关注和关怀,可能会表现出与身体缺陷顽强勇敢的抗争精神,从而使心灵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反而能培养出非常了不起的才能,对人类文化做出巨大的贡献。
②. 放纵,溺爱孩子 被溺爱长大的孩子会习惯性的希望别人把自己的愿望当作法律,认为自己不必努力便能成为宇宙中心,如果他进入了一个不以照顾他们感受为主要目标的环境,会因失落而十分愤怒,觉得世界亏待了他们。 这样的孩子长了后,很可能成为社会中最危险的分子,如果环境没有满足他们的期望,便会对社会充满敌意,会竭尽全力的报复整个社会。
③. 冷落,冷淡对待孩子 这样的孩子从来不知道爱与合作为何物,他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里,没有对友善力量的考虑。如果他们遭遇到什么问题,会习惯性的高估里面的困难,低估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低估别人的帮助意愿以及友善。他不但怀疑别人,也不相信自己。 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最重要的工作是让孩子感觉她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然后把这种信任感扩大,直至让孩子相信,身边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找到一种安全边际。
以上三种情况中长大的孩子,几乎都需要通过帮助,才能修正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重新定义生命的意义。
七、对二胎家庭的建议
一个家庭的最佳教育方式是:让年龄稍大的孩子照看弟弟妹妹,这样既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也会让他们关心新成员,为家庭承担一部分责任。如果能使其成为他们的一种自愿行为,哥哥姐姐就不会认为弟弟妹妹的出生让父母忽略了自己,也不会讨厌弟弟妹妹。
A1:我家姐姐在弟弟2岁前很喜欢照顾弟弟,可在弟弟2岁后,却不那么喜欢弟弟了,有时还表现出对弟弟强烈的排斥与反感,具体体现在不跟弟弟分零食,不许弟弟碰她的用品,弟弟不听她的话,会揍弟弟。这是什么原因呢?我猜测可能是我们家那段时间对弟弟给予了太多的关注和喜爱,姐姐意识到弟弟是她最大的威胁,使她在争夺有限的家庭资源中最大的竞争者,所以表现出排斥和反感。
A2:目标:姐弟更亲密的合作
行动:
1. 姐姐每天带弟弟户外玩至少20分钟;
2. 姐弟共同手工
3. 姐姐教弟弟认字
4. 弟弟帮姐姐跑腿打杂
八、本章的疑问
个体心理学与童年伤害论深入探讨。
期待今晚的分享以及与大家的思维共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