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三章节中,谈到了我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立足于从“第二课堂”到“活动课堂”的实践经验的积累,在新课程的架构中已经确立期了自身的课程地位。 建构主义学者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可归纳为三点。第一,知识不是对外在世界的真实摹写,而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或假设,因此,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活动的深入而不断得到升华和改写;其次,知识不是通过感觉或交流而被个体被动地接受,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地建构;再者,在个体经验建构的过程中,为了适应不断扩展的经验,个体的图式会不断进化,所有的知识都是在这种个体与经验世界的对话中建构起来的.这些观点充分指出了生成与建构是知识的本质特征. 而我们正在由牛顿式的现代主义走向后现代主义.前者以简单、稳定、永恒为特征,后者以复杂、混沌、有限为特征.相应地,传统的知识观视知识为现实的客观反映,是封闭的、稳定的,是可以从外部加以研究的意义系统,因而是“符合论”式的知识真理观;而后现代主义知识观视知识为动态的、开放的自我调节的系统,研究者并非在知识之外旁观它,而是本身即处在这一系统之中,通过其交往实践来把握它.知识与认识主体是密切相关的,是认识主体通过与客体、与其他主体在互动中逐渐建构生成的.就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本身来说,是随着人们的认识活动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发展的,不存在所谓的绝对客观的知识.同时,知识对个体而言也是不断生成与变化的.如对小学生来说,水是无色无味的,而对中学生来说,水是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的结合,这里很难说哪一种关于水的知识是“绝对正确”的,因为认识主体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不同的交往实践活动,所以知识有不同的生成建构方式. 在文章中还谈到了新的课程有新的危险,以及困惑。首先,有认识层面的困惑。作为教学内容的学校知识,总是包涵了明示知识与默会知识,即理论知识与体验知识,离开了经验的知识,不过是单纯的信息。其次是实践层面的困惑。功利主义与精英主义取向、知识主义与技能主义取向和活动主义与体验主义取向都是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第三个方面,制度层面的困惑。这一点上主要是应试教育,特别是高考制度滞后造成的阻力。这使得很多学校并不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尽管课堂教学面临严峻挑战,但是从这些年的发展来看,已经取得了很多成就和进步。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在当前我国应试教育体质及其话语霸权尚未彻底瓦解的背景下,尤为关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