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当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自己当下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提高自己的思维方式。
遇到问题,要想解决的话,无非两种方式,一种就是自己寻找解决方案,另一种就是寻求帮助。
寻求帮助,大家都会,在你认识的可以帮你的人,根据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对帮手的熟悉程度,最终都可以准确定位,从而解决问题。
难的是,如何自己解决问题。看书学习就是最佳的方式,那么如何来更好的学习呢!
世界的教育体系,都是一步一步的从低到高的走。从幼儿园开始认最简单的字,写最简单的字,接着组词,再然后造句,再往后就是文章,后来文章还要求语句优美符合逻辑等。
是不是都是从熟悉的慢慢过度到不熟悉的,然后根据已经熟悉的再掌握不熟悉的过程?
是吧,答案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数学为例,再次验证。幼儿园开始识数,简单的四则运算,初中的代数,高中的函数极限,到了大学的高等数学线代等。都是慢慢的从熟悉过度到不熟悉的过程。
小学数学好比就是地基,初中就是底楼,高中就是楼中,大学就是高楼,当然还有顶楼避雷针等。有了代数的基础才能明白函数,有了函数的概念才能学懂导数偏导数等。
如果直接给你讲解导数,能听得明白不?绝大部分人听不懂。但是为什么大学生就能听明白了,因为他有小学初中高中的理论基础。
我们为了解决问题的学习该怎样开展了?
当然就是像数学一样,从自己熟悉的领悟开始过度,比如要规划时间精力,如果平时有记手帐的,就完全可以把时间按照手帐来过度。做工作的时间为收益,休闲娱乐时光为支出。
根据上面的论证,类比的学习根本规律就是15%学习法则。如果要学习一个新的东西,若是太过简单,大家都会感觉无聊没有价值,甚至懒得开始。猛的开始学习最难的,你又无从下手,然后又不想学习。
但是,试想如果学得时候不用太费功夫,根据已有的基础,稍微花费些力气,就能学会做到,那岂不是效果更加美妙?这样的知识不是太难也不是太简单,对于学习人来说,既不会无聊也不失趣味。
那不如自己在安排学习的时候,安排85%的熟悉的知识,穿插15%的新的知识。这样在你熟悉的知识当中穿插的新知识,既能巩固旧知识,也能学到新的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没有让你感到乏味无聊,因为有新的知识;也不会让你感到无从下手,因为有好多旧知识。
得心应手的感觉油然而生,旧知识看得毫不费力,新知识学得倍有激情,再加上心情美美哒,别提效率有多高了?
这种感觉大家应该都有过亲身经历,学习事倍功半,做事没有瑕疵,就连打游戏都是百分百的胜利,全身上下感觉有如神助,就像小说当中的顿悟,得道高僧的醍醐灌顶,然后茅塞顿开一样。
若是天天如此,问题得到解决,能力得到提升,那各种益处不言而喻。
唯一的缺点就是,我自己暂时也没能做好,如何把握15%的度量,让自己的各种效率无限提高。
当然,实践出真知,通过自己不断的摸索学习来得出有效的方法,到时能够把握好度量,并且让此方法形成一定的体系和通用性。
然后一定会传授给大家,敬请期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