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那些偶然与必然-浅谈教育与认知

那些偶然与必然-浅谈教育与认知

作者: 钩三点心理学 | 来源:发表于2020-05-10 18:33 被阅读0次

前言

建议读者首先阅读上篇,点击右侧链接即可:那些偶然与必然

距离上篇“那些偶然与必然”已快6个月,这6个月以来,自觉、不自觉地完善整套体系,于今日写下本文。

首先,今天是母亲节,祝福所有人的母亲健康、平安、幸福!

正文开始

刚好是母亲节,那么我们假定小西瓜于今日诞生,我们如何在心里有体系地了解如何培养小瓜呢?大西瓜如何回忆自己小时候并对以往的经历重新解读从而突破自己瓶颈呢?

作为人类,今年2020年5月到-2021年3月,小瓜都将在母亲的子宫里,首先是细胞在DNA的控制下,逐步地分裂、组合,不同的器官依次产生,几个月的时间,便成了一个羊水里徜徉的婴孩。注意,此时他/她们的视力很差,为什么?因为没有光的刺激。

重力问题、视力问题、不安全感问题

婴儿出生:一个无忧无虑徜徉了几个月的婴孩,突然之间,需要呼吸空气;没有了羊水的浮力,一时间的重力体验袭上感官。重力感我们已经忘记(当然,杨利伟他们不会忘记,过些日子,航空消费化之后,我们普通人也可以经常体验)。视力问题呢,如下图:

出生:视力极差,只有光感。

1个月:眼睛只能聚焦在眼前20-30厘米的东西。

2个月:0.01,眼睛会随徐徐移动的物体运动,开始出现保护性的眨眼反射。

3个月:0.01-0.02,视野已达180度。

4个月:0.02-0.05,手眼协调开始,能看自己的手,有时也能用手去摸所见物体。

6个月:0.04-0.08,双眼可较长时间地注视一个物体。手眼协调更为熟练,可抓住物品或将东西放入口中。

8个月:0.1,深度知觉有所发展,有判断距离的能力,设定目标后会移动身体去拿取。能够用眼睛判断亲人的长相。

1岁:0.2-0.3,视力与细微动作协调,可处理更小的物品,如用手抓取食物。

2岁:0.4-0.5,深度知觉得到进一步发展,能区分远处及近处的东西。

3岁:0.6,视力更敏锐,手眼协调更佳。

4岁:0.8,喜欢翻阅图画书,能辨别图案的方向。

6-7岁:1.0,与正常成人视力相同。

由于对失去浮力的不适应、由于视觉问题,孩子会难受,会郁闷,会痛苦,难以避免地产生一种感觉:“不安全感”。这个感觉将在人类以后的生存中偶尔或大频率的产生。

那么不安全感如何逐步缓解呢?依恋。具体来说,主要是依恋母亲。依恋参考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贝(J.Bowlby)有以下4个阶段:

1、Preattachment Phase,即,前依恋阶段(出生到6周)。

固有的信号:抓握、微笑、哭泣和凝视成人的眼睛。这可以帮助婴儿开始与他/她人的亲密接触。一旦成人做出反应,婴儿鼓励她/他留在附近,因为亲密可使他们倍感舒适。这一年龄的婴儿可以识别自己母亲的气味、声音(视力还在发育)。但是,他们还没有形成对她/他的依恋,因为他们不介意与不熟悉的成人留在一起。

2、Attachment-in-the-Making Phase 阶段,依恋形成阶段(6周至6-8个月)。在这一阶段婴儿对熟悉的照料者和陌生人的反应不同。随着婴儿与母亲交流,体验到忧伤可以缓解,他们得知自己的行动可以影响周围人的行为。他们开始发展信任感——当他们发出信号时照料者将做出反应的预期。但是,即使他们可以识别母亲,当与她分开时,婴儿仍然不会抗议。

3、“Clear-cut” Attachment,清晰依恋阶段(6-8个月至18个月左右)。

现在,婴儿对熟悉的照料者的依恋很明显。婴儿表现出分离焦虑(Separation anxiety),当他们开始依赖的成人离开时变得难过。当照料者不在视野范围内时仍然存在焦虑。除了抗议母亲的离开,大一些的婴儿和学步儿还努力尝试维持他的在场。他们更愿意接近、跟随并爬到她身上。并且,他们把熟悉的照料者当作安全基地(secure base),获得情感支持与安全基地附近的物质环境认知。

4、Reciprocal Attachment 交互关系的形成(18个月至2岁和以后)。到第二年末,表征和语言的迅速发展使得学步儿能够理解母亲的来去,以及预测她的返回。结果是,分离抗拒下降。现在,儿童会与照料者协商、使用请求和劝说来改变她的目的。

6-8月的清晰依恋产生之后,我们就可以做一个测试,“Ainsworth Strange Situation” 测试,这个是 Mary Ainsworth(中文翻译:玛丽·爱因斯沃斯)基于Bowlby的工作开发的,是测试孩子的依恋关系的实验,该实验包括了8个步骤,具体如下图:

最终发现有四种依恋模式:

安全型依恋:2/3的属于这种依恋模式,他们将母亲作为安全基地,母亲在的时候,自由探索;母亲走的时候,伤心沮丧;母亲回来之后,爬向或跑向母亲。

回避型依恋:20%的属于这种依恋模式,不寻求接近母亲;母亲离开后,看起来似乎是忽视了母亲;母亲回来之后,似乎有一些愤怒情绪。

矛盾型依恋:12%的孩子属于矛盾型,他们与母亲的联系是积极+消极并存,母亲离开时,他们表现了很大的痛苦、吵闹;母亲回来之后,寻求紧密联系,但是又踢又打。

混乱型依恋:行为不一致,前后不一致的反应,母亲回来之后,接近母亲,但是接近之后呢却不看母亲,他们可能是安全依恋最少的孩子。

以上四种依恋,在我们成人之后,比如恋爱、婚姻关系的处理,同事关系,事件处理,等等,都透着类似的表现模式。如果读者觉得不好记忆,参考我们之前的八卦图,或黑,或白,或黑+白,或黑白白黑白白黑黑的混乱。即,依恋、不依恋、矛盾依恋、无规律依恋。

安全感是早期发展的关键需求,父母一定要积极响应孩子的需求,慢慢地让孩子了解世界,体会自己与孩子的互动,1/3的孩子出现的那些回避、矛盾、混乱,除了固有的基因倾向外,很有可能是前依恋阶段、依恋形成阶段没有及时响应孩子需求;时而热切响应,时而忽视孩子;时而热切、时而忽视时而又惩罚孩子,等等所致。

父母的积极响应,稳定的积极响应,非常关键!

除了情绪情感,我们再谈谈认知。如果从信息论角度分析,认知与情感可以一并讨论,但是我们还是将其分开,可以相对更透彻更细化的分析。

认知的发展

当前学术界在大力翻译皮亚杰全集,敬请读者期待!皮亚杰是儿童教育无法避免的一座大山,今天我们也来讲一讲皮亚杰认知理论。

概览如下图:

具体如下: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1,主要特征是仅靠感觉、动作适应外部环境。例如:用嘴巴咬东西来探索外部世界。

2,同时获得了客体永恒性(9-12个月),例如:玩具被桌子挡住了,小孩知道到桌子后面去找。

3,并逐步形成因果联系。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此时孩子知觉已经比较发达,父母与孩子的语言沟通非常频繁,孩子会进行模仿。还会形成其他概念,例如:

1,“万物有灵论”,例:被桌子撞到了,用手去拍桌子。

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例:三山实验;例:我不喜欢吃苹果,大家都不喜欢吃苹果。

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例:小孩知道小明是小强的哥哥,但不知道小强是小明的弟弟;不能在心理上反向思考他们见到的行为,不能回想起事物变化前的样子。

4,没有守恒概念(通过量杯实验得出),例:小孩不知道切成四瓣的苹果和原来的苹果是一样大的。

5,作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例:小孩认为穿裙子的一定是女生。

6,思维活动具有相对的具体性,不能进行抽象运算思维。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1,形成了守恒观念(这个是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守恒是指个体能认识到物体固有的属性不随其外在形态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特性。儿童最先掌握的是数目守恒,年龄一般在6~7岁,接着是物质守恒,在7~8岁之间出现,而几何重量守恒和长度守恒在9~10岁左右,而体积守恒一般要11~12岁以后。

例如:小孩知道切成四瓣的苹果和原来的苹果是一样大。

2,思维具有可逆性(具体运算阶段最重要的特征),儿童能反向思考他们见到的变化并进行前后比较,思考这种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例如:小孩知道小明是小强的哥哥,同时也知道小强是小明的弟弟。

3,思维开始逐渐地去集中化(具体运算阶段最大的特征),了解群集的相关分类与计算,他们能够根据物体的各种特性、根据复杂的规则进行分类。但是,儿童这时进行的运算仍需具体事物的支持,对那些不存在的事物或从没发生过的事情还不能进行思考。

例如:小孩知道穿裙子的不一定是女生。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上面曾经谈到,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只能利用具体的事物、物体或过程来进行思维或运算,不能利用语言、文字陈述的事物和过程为基础来运算。例如爱迪丝、苏珊和莉莉头发谁黑的问题,具体运算阶段不能根据文字叙述来进行判断。而当儿童智力进入形式运算阶段,思维不必从具体事物和过程开始,可以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想象和思维,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故儿童可以不很困难地答出苏珊的头发黑而不必借助于娃娃的具体形象。这种摆脱了具体事物束缚,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的运算就叫做形式运算。

除了利用语言文字外,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甚至可以根据概念、假设等为前提,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得出结论。因此,形式运算也往往称为假设演绎运算。由于假设演绎思维是一切形式运算的基础,包括逻辑学、数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因此儿童是否具有假设演绎运算能力是判断他智力高低的极其重要的尺度。当然,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不仅能进行假设演绎思维,皮亚杰认为他们还能够进行一切科学技术所需要的一些最基本运算。这些基本运算,除具体运算阶段的那些运算外,还包括这样的一些基本运算:考虑一切可能性;分离和控制变量,排除一切无关因素;观察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将有关原理组织成有机整体等。

总之,此时他们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例如:对于怎样使天平重新平衡的问题,儿童会考虑把东西拿走,或者是考虑改变另一边的力臂来维持平衡。同时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方式来解决问题(通过钟摆实验提出)。例如:儿童能发现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那些偶然是必然

总体来看,小西瓜的成长是一个渐进而快速的步骤:

1,出生阶段:与母亲、家人互动,解决安全感问题,通过自己的嘴巴、手、脚、哭、笑等,探索世界,从信息论的角度理解,即通过感官收集信息,并简单直接地对世界反应。

2,逐步成长阶段:通过哭喊、咬手指、爬来爬去、跑来跑去地了解家庭环境的各项物质,以及跟父母学会了各种语言、行为模式之后,孩子会逐步了解物体与物体之间的逻辑关系,假如家里有A、B、C 3种物件,孩子完成对ABC的探索后,即了解了A、B、C自身的知识点后,同时会了解A-B,A-C,B-C,A-B-C之间的各项关系。进而升华到更复杂的逻辑计算。

3,逐步成熟阶段:经过了生物本能阶段、情绪情感阶段、理性思考阶段之后,逐步能够控制自己的能力,变成成年人。

这里有3个关键点,也透着我们本文标题“那些偶然与必然”,只有了解了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们才能了解哪些是偶然,哪些是必然,哪些是关键点,哪些需要我们关注,哪些需要我们行动:

1,依恋模式告诉了我们现象,但是没有告诉我们原因,原因是什么呢?

2,是什么决定了人类有了思维?

3,小西瓜这一路上的关键点是什么?

先说第2点,一般孩子在12个月左右就有了自我意识,在15-24个月之内通过镜像测试,而能通过镜像测试的动物并不多。为何会有自我意识呢?并且能认知世界呢?是因为我们大脑中有一种叫镜像神经元的神经元,它们如同一个个“微型我” ,像照镜子一样通过内部模仿而辨认出所观察对象的动作行为的潜在意义,并且做出相应的反应。具体运作步骤如:眼睛看到别人吃美食——镜像神经元内部模仿也吃起来——调出自己吃美食的体验——完成流口水。从孩子的咿呀学语到高级思维,从简单模仿到更复杂的模仿,由此人们逐渐发展了语言、音乐、艺术、使用工具等等。

那些必然就是镜像神经元引发的必然,即我们认识世界是把世界投射到大脑里,把世界万事万物的不同关系映射在大脑里。它是人类认识同构性的关键。例如:你认识到人是有理性、感性、潜意识、信仰的时候,分析集体时候,也同样存在着集体理性、集体感性、集体无意识、集体信仰。当你把分析目标物体的方式变成要素分析、关系分析、动态关系分析的时候(比如我们上篇帖子“那些偶然与必然”里对八卦图的分析),你会发现经济学流派也在进行类似的演进,从亚当斯密到凯恩斯,从行为经济学到结构经济学,最后到动态的新结构经济学。心理学更是早期一个个环节分析,到中间有格式塔这种强调关系,以及发展到现在认知心理学这种强调要素、关系、动态的越来越科学的学科领域。那些偶然与必然,在之前的这个帖子里,笔者简要分析了心理学、艺术、哲学,最近在学习了教育学、经济学之后,完全可以用同样的写作手法、写作角度分析这两个学科,可见镜像神经元以及它在人类“同构性”认识世界的关键作用。

“我是自我的观察者”,有人这样定义我,我很欣赏,这个定义找到了人类的精髓。同时,正因为这种方式,人类必然会遭受由这种方式导致的遮蔽,本文不谈这这块。再来说第1点:“依恋模式告诉了我们现象,但是没有告诉我们原因,原因是什么呢?”

1,基因。基因要素占据依恋模式的50%,有些孩子天生好养,有些孩子天生难养一点,基因我想谈有3点,一是宏观层面,即人类基因层面。人类这个种群的延续,“社会性”的性格贡献很大,因为社会性,人类合作团结,打败各种动物,那些原始阶段不合作的人,大多都被淘汰了,所以总体来看,人类反社会倾向较少,因此大多依恋模式比较正常。二是中观层面,父母的基因,你有测试过你的性格优势吗?读完本帖,点到这里测测吧:24种人格测试。西瓜爸爸的性格、西瓜妈妈的性格的重叠,大概率也是小西瓜的性格,它的某些性格是亲依恋还是背离依恋呢?可以了解个大概。三是个人层面,即孩子本身的基因突变,人类有遗传也有变异,这个是一定的。

2,父母的教育模式。这块占据依恋模式的另外50%,父母一般有以下4类父母,主要是父母与孩子的需求回应与要求有关,如下图:

一、专制型父母:高要求,低回应。

这种父母要求孩子无条件地严格遵守他们的指令和规矩,会对孩子的不服从进行惩罚,且拒绝解释定规矩的原因。如果孩子问,他们就会说,“我的要求就是理由”。这类家长要求很高,基本不理会孩子的要求和情感。

二、权威型父母:高要求,高回应。

这种父母也会为孩子的行为设定明确标准并监控其执行,不过他们比专制型父母更民主一些,他们会回应孩子的要求、情感、问题。如果孩子没能达成父母的期望,这类父母会更加宽容地帮助他们,而不是一味惩罚。这种父母有主见,但不是侵入和限制型父母,他们的教育方法是支持性而非惩罚性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有主见、负责任,并能自我调节。

三、放任型父母:低要求,高回应。

这种宽容的父母对孩子要求很少,对孩子的成熟度和自控力都预期较低。他们很少管教孩子,尽力为孩子提供帮助,避免对抗,有时也被认为是溺爱的父母。这类家长同孩子沟通很多,扮演朋友的角色超过父母。

四、忽视型父母:低要求,低回应。

这种父母只满足孩子的基本需求,跟孩子的生活处于脱节状态。这是最不成功的教养方式。父母大量缺席就是典型的未参与。比如那些父母为了自己的事业而奋斗,完全顾不上管孩子的;还有些父母长期务工在外把孩子丢给老人的。它是一种非常放任且具有较低要求的教养方式,这种类型的父母,要么会拒绝孩子的要求,要么会由于过度关注自己的事情而对孩子投入极少的时间和精力。

“权威型”被公认为理想和恰当的教养方式。在“权威型”的父母教养方式下,孩子思维活跃,自控能力强,做事有主见,学习灵活刻苦,善于和小朋友交流。

第三个问题:这一路上的关键点是什么?西瓜爸爸与西瓜妈妈会如何照顾小西瓜呢?

1,首先测试西瓜爸爸、妈妈的性格优势,确定潜在的天赋性格,为小西瓜提供适合天赋性格形成的环境,还是很重要的。

2,西瓜爸爸妈妈必须对孩子提供无条件的爱,同时做孩子美丽的敌人,美丽的敌人包括:无条件的爱,规则。西瓜爸爸妈妈制定规则也是爱孩子,如果能与孩子很好的形成规则的共识,那么就更妙了。无条件的爱+美丽的敌人,需要父母对孩子的需求敏锐地了解与把握,孩子不同的哭声表达的意义各有不同,西瓜爸妈与小西瓜链接久了,对小西瓜投入注意力、投入精力了,是可以很好的了解孩子的。

3,塑造行为。在生活里,除了以身作则,除了设置环境引导外,在孩子出现了某些好的行为时,尤其是展示了天赋性格的行为时,一定要及时塑造,这种教机要把握住,告诉他们这些性格是什么,这些价值观是什么,在性格测试里,人类有24种值得大力发扬的性格,它们每一个背后的价值观也一样是值得发扬的。它们有些难以兼有,但是人类是有弹性的,处理好相反的价值观并能做出正确行动的,大有人在。

4,以身作则,并持续地以身作则,保障一致性与稳定性。一致性、稳定是权威型父母的关键,父母要保持情绪的稳定,家庭氛围的稳定。父母前后不一,情绪经常神经质,吵架甚至于打架,养育的孩子也难免有异常行为。大西瓜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毕竟,西瓜爸妈是小西瓜直接的学习榜样。

5,根据小西瓜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目标和要求,并且协助小西瓜达成目标,同时对他们的反馈保持一致,最好不要一会儿唱黑脸一会儿唱白脸。参考第四步的理性稳定一致性。

6,以良好的心态和情绪面对孩子,善于倾听小西瓜的心声,对小西瓜的要求及时地做出反馈。参考第四步的感性稳定一致性。

就这些吧,正文结束。

PS:

宇宙的大爆炸是持续扩张的动力,孩子从出生到成长为成年人是身体的发育动力,孩子认知的发展是身、心、脑一起接受外部世界信息洪流的冲击动力。单一动力如何造就巨大改变,以后笔者也可以写写这块内容。

总之,一个人的一生是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改造世界的过程。大西瓜希望每个人都可以为世界做贡献,并找到内心的平和。

——作于2020年5月10日 母亲节

相关文章

  • 那些偶然与必然-心理学小册子

    前言 本篇主讲心理学,同时建议读者阅读右侧两篇:那些偶然与必然、那些偶然与必然-浅谈教育与认知。 快速记忆的方法 ...

  • 那些偶然与必然-浅谈教育与认知

    前言 建议读者首先阅读上篇,点击右侧链接即可:那些偶然与必然。 距离上篇“那些偶然与必然”已快6个月,这6个月以来...

  • 那些偶然与必然

    注意看这个八卦图,可以做以下解读: 1,它是个整体的图,干巴巴的无意义的图。即,它只是屏幕上黑色、白色随机的点,就...

  • 偶然与必然

    荣格说,“世界上没有偶然,所有的偶然都是必然。” 心理学里讲,一些事件的发生,是潜意识的作用下,我们内心深处真实意...

  • 偶然与必然

    生活中有很多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我遇到孩子的爹是偶然,偶然间我们成了同学又成了朋友到恋人最后到夫妻。这些偶然又似乎是...

  • 偶然与必然

    2017年12月1日 星期五 武汉阴上海阴 来武汉签约,中午和行内同事吃饭的时候又谈到我们服务的这些客户们,每位客...

  • 偶然与必然

    一切都是偶然,随机分派,被生下,报了户籍,隶属一个屋檐。人生从这屋檐开始,屋檐下的一切由不得一个婴儿情愿或不情愿。...

  • 偶然与必然

    看到《青春电影档案》的一篇文章描述主人公在年幼的时候被过继给舅母,离开了亲身父母亲。当台湾和大陆彻底分开,台湾迅速...

  • 偶然与必然

    偶然是必然不经意间擦出的或喜或悲的火花!

  • 偶然与必然

    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这是毋容置疑的。 就算我们一直明白这个道理,依然会在确定与不确定的十字路口迷失。 就如同运动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些偶然与必然-浅谈教育与认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gtsnhtx.html